养一辆车一年要花多少钱?有网友给出的答案是:2.4万以上,相当于一个月薪五千的打工人近五个月的工资。
在这笔昂贵的支出中,很大一部分是用来加油的,毕竟车这玩意买了又不是用来摆设的。
而在感慨养车比买车还贵时,中国科学院突然宣布,研究人员已经成功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汽油,未来有望实现批量生产。
人造汽油的价格约为天然汽油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每升人造汽油还不用3块钱。
人造汽油到底是什么?未来油价有没有可能降到每升3块钱以下?
石油依赖进口
近年来,一些车主考虑到油钱会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但是总体来讲,国内还是以燃油车为主。
同时加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大到盾构机小到口红,几乎没有不用到石油的地方,导致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高居不下。
加上我国自身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并不丰富,开采难度比较大,因此我国需要源源不断从海外进口石油。
目前我国进口石油主要来源于俄罗斯、沙特等多个国家,现已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但受国际油价上涨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进口石油的成本并不小。
国家一般进口的是还未加工的原油,国内炼油厂要对这些原油进行提炼、加工,然后才能得到我们需要的汽油、柴油。
在加工完毕之后,大型石油公司会统一将油运输至各个省份的储油中心,接着再分发给各地的加油站,这一过程要产生不少运输成本。
除此之外,石油在我国还要被征收增值税等税收,这会加炼油企业的生产成本。
经营者的思维自然是不能让自己亏本,这部分费用就会被转嫁到销售端。
最终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油价一直维持在8、9元,甚至有时会直接突破10元。
而出于保障能源安全和降低油价等方面的考虑,我国一直在研究能否通过人工合成人造汽油,来取代来自天然石油的汽油。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国已经在研究人造汽油取得重大突破,就连美媒都开始嚷嚷让我国“共享技术”。
人造汽油是什么?
人造汽油简单来讲,就是液态氢燃料,可以替代现在从天然石油提炼的汽油。
这种燃料可以直接为燃油车提供动力,因此被人们称为“人造汽油”。
人造汽油的主要成分是氢,可以用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但燃烧后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被认为是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而生产人造汽油可以消耗掉一部分二氧化碳。
早在2011年,英国科学家便高调宣布,只需要短短三年,就可以让汽车在不进行改装的情况下用上人造汽油。
更令消费者兴奋的是,英国研究的人造汽油的价格大约每吨2.8元人民币,加一箱人造汽油就可以行驶500公里。
但是,英国人貌似只是把饼画下了,此后几乎很少传出相关消息。
与此同时,我国也加入了人造汽油研究赛道,而我国的研究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在经过长达数年的研究之后,中科院已经成功利用二氧化碳和氢气造出人造汽油。
研究人员在测试的过程中发现,这种人造汽油跟95汽油相当,燃料率毫不逊色于天然汽油,还不会产生污染物。
同时中科院还在山东打造人造汽油生产基地,这意味着我国距离人造汽油量产更近一步。
目前来看,在作用基本等同于天然汽油的前提下,人造汽油每升的价格是2.17元左右。
对于车主来讲,人造汽油绝对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但是,人造汽油的生产原料是氢气,因此我国还需要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制氢”。
氢被称为终极能源,也是生产人造汽油不可或缺的原料,而我国的制氢技术又发展到哪种程度了呢?
我国是否已经掌握制氢技术?
相信绝大部分人看到制氢,都会想到“电解水制氢”的方法论,这是最常见、方便的制氢原理之一,
这种方法是在让电解液通入直流电,电压会将水分子分解成氢分子跟氧分子,然后再利用工具将其中的氢元素提取出来。
这个老套的方法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于是各国开始尝试用电解水制氢。
考虑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有限,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海水制氢。
但是,没过多久研究人员就发现,海水制氢存在诸多问题。
这种制氢不仅会出现极片腐蚀等问题,还会产生包括有毒气体在内的杂质。
这些问题导致海水制氢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等缺点,严重制约海水制氢大规模推广。
不过近年来,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的海水制氢并非停滞不前。
比如2023年9月,紫金矿业跟华南理工大学联合研究的海水制氢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其中来自紫金矿业的刘瑛博士指出,利用铷、铯化学性强和光电效应佳的特点,可以用于生成新的电极材料。
这种材料有利于提高海水制氢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降低电极材料的损耗。
另外,早在2022年6月,紫金矿业曾经采购了一批金属矿,其中含有铷、铯两种资源。
也就是说,该项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提高海水制氢的效率,还可以解决紫金矿业资源利用问题。
但是,单单在电极材料上取得突破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在海水制氢研究上还处于初期阶段。海水制氢看似原理简单,实际上涉及多项复杂工艺。
比如,考虑到海水的腐蚀性比较强,我国需要研究抗腐蚀能力更强的催化剂。
这样可以延长催化剂的寿命,以及保证制氢的稳定性。
再者,未来想要实现海水制氢意味着需要在海洋布置大规模的制氢工具。
如今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固定式、浮动式等多款海水制氢平台,这些平台需要克服海洋浪高等复杂环境。
而我国仅仅只是打造了一些示范基地,可见距离大规模布置制氢平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根本上来讲,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已经证明海水制氢的可行性。海水是可再生资源,可见海水制氢有很大的潜力。
不过由于海水制氢的发展还处于早期,我国短时间内高度依赖石油的局面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事实上,如今石油已经深入参与我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人类几乎没有办法不依赖石油。
与此同时,人类担心石油有天会被用完,甚至陷入某种“石油焦虑”。
过去多年以来,诸如“石油将在50年后用完”之类的说法层出不穷。
但是,人类担心很久的石油枯竭没有像预测的那样如约而至,这是不是意味着石油其实是用不完的呢?
目前普遍认为,跟煤炭形成一样,石油是大量有利于在数亿年前沉积,然后经过持续性压缩和加热形成的。
地质学家认为,这些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藻类跟动物的尸体。但是有俄罗斯的化学家则指出,石油实际上是碳氢化合物。碳、氢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它们在地底下高温高压的环境作用下形成碳氢化合物。
按照这种理论,地球上几乎每块土地都具备生成石油的能力。
但显而易见,就连地大物博的我国都很难成为“石油大亨”,更不用说我们了。
既然这种说法行不通,那么石油大概率是动植物的尸体形成的。
这说明石油的形成需要经过数亿年,且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不过我们也不用过于焦虑“石油枯竭”,现在地球每年都有新的石油被发现,各国也在陆续研究新能源。
归根结底,解决能源可持续问题的最佳途径必定是发展新能源,继续生产“人造汽油”之类的可再生环保燃料。
而随着人造汽油的推广、普及,未来我国有望进入油价2开头的时代,摇身一变成为能源大国。
也期待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这一天能够在不远之后正式到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tuiguang/64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