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嘉峪关的选调生顾烜这下是真的出名了
其实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确是常态,由奢入俭难啊,尤其是从小就生活在大城市,真的很难适应小城市的生活,就像很多人说嘉峪关还有海底捞,星巴克,大城市长大的孩子可能这些都吃腻了
但根据知情人的说法,女方已经知道错误了,也后悔了,但是貌似一切都回不去了吧
以前新疆西藏等地的单位来我们学校校招,但是基本都不招我们,因为担心我们不能吃苦半路走人。但是如果有新疆籍/西藏籍的就会很开心很欢迎很感动的招回去,一方面是他们不容易跑,另一方面是他们抱着建设家乡的心。
我表哥是博士,毕业之后就去了西藏,他们两口子都在那里,老人和孩子在家,因为工作原因没法休假,已经一年多没回来了。我相信愿意奉献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干实事的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营销自己,信念在自己心里
当然了,女方想走也是很正常。
兰州和武汉比本身的确是要差一些。她这几年感受到了两个城市的落差,可能稍微还有些小自卑,所以来到更落后的嘉峪关,这种自卑释放出来就是强烈的自大和傲慢。淋过雨的人,并不都想给别人递一把伞
有些欠发达的地区,感觉从小学到高中上学期间整个环境给学生的观念,就是得努力去外地定居,只有没什么本事的人才会回甘肃,包括高考前老师说,大家选学校的时候最好不要超过西安。
这就是一个年轻小女孩的牢骚和自我诉说,因为文学出身,用词有些矫揉造作,但也蛮正常的,很真实、很自我的一种体现。我觉得网络环境应该包容这种真实的个人情绪。对于考公、考编来说,一味强调服务、牺牲、奉献是反人性的,当理想生活的期许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落差,她应该有抒解的出口和自由。
但我也觉得嘉峪关人民如果因此被刺痛,也十分的正常,她应该郑重地向被伤害的嘉峪关人民道歉。主要问题在于言论的场合,如果是个人空间、朋友圈,其实尚可理解,一旦闹到人尽皆知就比较难收场。
可能女生曾经有着相似的理想。相对于评论区指出的“地域歧视”问题,我更倾向于她是因为现状与自己预设的理想不相符而造成的落差感,以及自身的骄傲(能考上武大自身多少会有一点优越感)令自己无法忍受是这么样的一个结局。
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环境是每个人的需求。但若是如此,为何不坦荡、不加修饰地说出来,标题就叫“小镇做题家兜兜转转回到小镇”。大可不必为其套上一个所谓“文人风骨”“文学情怀”的冠冕。
可以理解她的落差感,比如我一个末流985的到三线城市上班,说心里一点落差没有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多大屁股捱多大的板子,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永远不要自视甚高。这姑娘写这么篇文章来秀自己的优越感真的大可不必。
所以说,偏远地区还是招一些本地人吧,大部分的外地人,真的是待不久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tuiguang/640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