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艺术与审美的边界似乎越来越模糊。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觉,那些事物看似平凡,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往往因为它们的独特性或者与我们日常经验的偏离,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近日,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上,一件名为《超级蜂巢》的作品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其造型如同一堆废弃的纸盒子堆叠而成,乍看之下,似乎与“垃圾”无异。然而,这恰恰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艺术表达,它试图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引发观众对当代审美、生活状态以及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超级蜂巢》这件作品,以纸箱为主要材料,通过堆叠、拼贴等手法,构建出一个巨大的、看似杂乱的蜂巢状结构。
纸箱作为现代消费社会的速朽品,其生命周期短暂,经历着从被需要到被丢弃的轮回。
作者选择纸箱作为创作材料,不仅是对这一现象的直观呈现,更是对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消费、高浪费生活方式的隐喻。在这个作品中,纸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包装材料,而是成为了艺术家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媒介。通过堆叠和拼贴,纸箱被重新组合成一个充满张力和活力的结构,仿佛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蜂巢,暗示着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然而,这件作品在展出后却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吐槽。许多人认为这件作品毫无美感可言,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称其为“一堆废纸壳”。
这种反应并不意外,它反映出当代年轻人与老一辈人在审美观上的巨大差异。年轻人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精神内涵,而老一辈人则更加注重作品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种差异在《超级蜂巢》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创作这件作品的学生也说了,作品虽然看似一坨垃圾,像保洁姨叠废纸的打包结果一样,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这件作品共花费了一万多元而创作的。其次,作品上的纸皮也是该学生巧妙地裁剪出来的,并非自然而成。最后,这件作品的底座是装了一个电动马达,只要通上电,就可以360度无死解地旋转。
具有艺术眼光的人看到这件作品时,肯定会联想到蜂巢的秩序和规律性,以及纸箱作为废弃物的价值再利用。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的关怀和对生活的思考。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可能更注重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趣味性,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件作品过于杂乱无章,缺乏美感和吸引力。
在评论区,网友们的评论炸锅了,议论纷纷:
“这叫艺术?真是超前,我们普通人看不懂的”;
“一堆废纸垃圾,你是怎么搞的把预算搞到10000多的”;
“我不懂艺术,但是我觉得从中国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告诉我,艺术应该是能让普罗大众都能接受的美,而不是靠着写故事强行灌输理念的不明所以”;
“天王老子来了也就是纸壳子,6毛一斤!卖不卖”;
“说实话啊,这样堆起来不垮确实是需要设计。有人说捡垃圾的阿姨也能做成这样,但别人阿姨不会这样叠,既不省力也不节约空间还容易倒。”;
“让保洁阿姨叠得可能比你的要好看”;
《超级蜂巢》这件作品虽然引发了争议和吐槽,但也正是这种争议和吐槽,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年代审美观的分歧和碰撞。这种分歧和碰撞并不是坏事,它正是推动艺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总的来说,《超级蜂巢》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作品,它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以及如何评价和欣赏艺术品。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想法和创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tuiguang/633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