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引流推广

国家动真格了?刺激买房无果后,专家提出好方案,网友大力支持:这回靠谱了

房地产市场处于相对低迷状态,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房屋中介们多么努力地鼓吹楼市向好,关注经济形势的人,有买房和卖房需求的人都可以明显感受到房价的下跌。

4月初,中指研究院发布了今年一季度的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排行榜。

排名前百位的房企销售额同比仍在下降,唯一称得上“好转”迹象的是“降低幅度较前收窄”。

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值得高兴的消息,更不能作为楼市向好的重要凭证。

3月向来有楼市“小阳春”之称,是一年之中楼房成交量相对较高的时候。

3月的房屋销售额没能扭转下降的趋势,本身也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

二手房市场的情况是类似的。且不说今年多个城市根本看不出“小阳春”的迹象,即便是有,也是二手房大量上市,成交数量却并没有明显提升。

卖房的人纷纷降低价格,还不一定能够成交。

即便自媒体平台上有再多的中介鼓吹各地楼市向好,成交数量提升,二手房屋交易平台上不断下跌的房屋单价却是不会骗人的。

更不会骗人的是各地的房屋政策:各一、二线城市陆续取消了限购通知。

买房的户口限制、套数限制等均逐渐放开,甚至很多地方的首付比例也在下跌。

曾经用于限制炒房客的政策被一一废弃,也都并没有在短期内取得突出的成效。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楼市政策才是契合当下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又能够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房屋居住和使用需求的呢?

黄奇帆教授提出了一种思路,或许真的有助于房地产“软着陆”。

这个政策核心在于,要“先立后破”。

“立”的目的是让房地产保持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不至于泡沫被一下子戳破,极大幅度地影响经济和民生。

日本“失落的三十年”景象还历历在目,房地产泡沫破裂所带来的后果,肯定会让任何一个人都感觉到肉疼。

“立”的关键,其实还在于保交房。

因为许多房地产企业在过去习惯了以高杠杆的方式拿地,当销售额没能达到预想程度的时候,这些房地产企业就面临资金断供的风险。

他们正在建设的新楼盘很有可能因为资金供应不及时而停工,甚至被放弃成为“烂尾楼”。

前些年,大多数房企的运营模式是卖期房而不是卖现房。也就是说,哪怕是没有完全盖好的房子,他们都可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业主。

房地产商在这个时候让房子成为“烂尾楼”,他们固然要承担因资金链断裂带来的种种问题。

但已经购置了烂尾楼的业主,才是真正将一生积蓄投入其中,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这种矛盾的时候,政府出手“保交房”就变得非常重要,既可以减轻金融风险,也可以减少购房的人民群众带来的损失。

在房地产市场较为低迷的情况下,政府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拿到“烂尾楼”和“准烂尾楼”,这些房子就可以被改造为保障房。

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保障房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线城市会吸引很多来自其他城市的年轻学生,或者前来打工的农民工等。

他们中有些人有买房的需求,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买房的财力,只能通过租房来解决在一线城市的住宿问题。

如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租房昂贵也已经成为了一种问题。

许多大学生花着数千元的租金,却只能在“老破小”里拥有一个不到十平方米的房间,与四五个人一起合租。

舍不得花钱的农民工处境可能要更糟糕,要么同十余个人合租,住在违规改建的“群租房”里;要么就得住得离中心城区非常远,交通十分不便利。

黄奇帆提出,保障房和人才公寓加起来的面积,应当至少达到全市住房面积的20%。

这其实是大大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在超一线、一线城市的奋斗。

他们如果能省下来一分与那本应当用于房租的钱,过几年兴许就有了能够买房的实力,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份子。

既要“立”,也要“破”。

破的关键就是在于建立“房住不炒”的概念,彻底改变房地产高杠杆经营的现状,以避免出现房地产企业“爆雷”的情况。

中央也提出了建立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要求将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在70%以下。

总的来看,这些政策若均能切实落地,对普通人来说还是非常有利的。

在外打拼有保障房,“房住不炒”可以限制房子价格再次“起飞”。

不过,政策的建议、发布、落实再到产生影响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走这个过程的时候,房地产业又将向哪个方向发展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tuiguang/58884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