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媒体《卫报》上刊发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说:
由于塔塔集团计划关停其位于南威尔士的波特塔尔伯特钢铁厂的最后两座炼钢高炉,标志着英国彻底丧失了从零开始冶炼钢铁的工业能力。
要知道,在近代历史中,英国可谓是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如今一度沦落成了这个样子,多少还是令人唏嘘的。
然而,究其根本,英国之所以走到了这步田地,一方面与其错误的发展决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西方国家给中国做的“高端局”不无关系。
从“工业霸主”到“工业弱鸡”
英国的工业史,是一部充满创新与变革的辉煌史。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就率先提出和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创新变革。
1764年,英国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多轴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织业的效率;随后阿克莱特制造了水力纺纱机,更加优化和提升了英国纺织业。
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化世界第一。
接着,1870年至1913年,英国在炼钢、煤炭、机器制造、造船工业及交通运输等领域工业化迅速崛起,并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即1950年左右,我国还曾以英国的工业为榜样,当时高层提出“中国的钢铁产量要在15年内赶超英国”的口号,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的行动。
当我国还是一穷二白的时候,英国等欧洲国家已经过上了富裕的日子,成为人人羡慕的发达国家。
很快,发达国家都走上了一个不算正确的道路。发达国家为了享受更优质的生活和生活环境,开始将基础的工业体系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如,将矿石开采、钢铁冶炼、能源基础产品等都放在了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当时我国和印度是其首选的目标。
我国之所以会被欧洲国家看上,一方面因为我国地缘辽阔,资源丰富;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上世纪50年代约有6亿人,人力成本低。
正因如此,在内外双重利好的加持下,我国工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突破。以钢铁生产为例,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
数据显示,自1958年我国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后,经过15年的发展,到了1973年,我国钢铁的产量达到了2252万吨,与英国同年的2665万吨相差无几。
又过了5年,到了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元年,中国的年均钢铁产量已经领先了英国1000万吨。
又过17年,到了1995年,我国钢铁年均产量达到9500万吨,产量超过了美国。这一刻正式实现了当年高层领导提出的“赶英超美”的宏伟愿望。
1996年,我国钢铁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从此稳坐世界头号钢铁生产大国,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丢掉过这个第一的名号。
如果说,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万事俱备,那么强大的钢铁生产能力就是“一席东风”。
趁着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力,正因为有足够的钢铁生产,才加速了我国城市建设和基础建设的飞速跃进。现如今,中国呈现的所有美好,都离不开中国强大的工业制造。
一场阳谋“碳中和”
看到中国的迅速崛起和无法压制,西方人又开始“使坏”了,他们要千方百计地抑制中国的工业化发展。
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叫作“碳中和”的阳谋。
所谓“碳中和”,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生产、生活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要完全被吸收或抵消。
要知道,如今的二氧化碳多为“人为排放”,人们在燃烧化石燃料、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及土地利用过程中都会释放二氧化碳。
也就是说,人口越多、工业生产越密集、基础工业生产越频繁,肯定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最多。要想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只有一点就是停止或限制生产。
这一点,对我国工业的发展绝对是致命的。
这还没完,在“碳中和”推出后不久,欧洲国家就露出了本来的狰狞面目,又提出了全球化的“碳交易”概念。
所谓“碳交易”,就是每个国家,可以将自己二氧化碳的排放指标进行出售,这场交易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了一种商品。
显而易见,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指标高,就可以变相向发达国家购买。这样的话,发达国家就可以实现躺赚了,不劳而获。
凡事都有两面性,让发达国家没想到的是,他们在设计“碳中和”之时,也为自己设置了一个桎梏。
其中,英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原本已经十分脆弱的钢铁体系,正式面临了崩溃。
要知道没有基础的钢铁冶炼,完全依赖进口成品钢材或生铁,是十分可怕的一件事。
正如英国的一位网友在网络上调侃说:
“嗨,我当多大个事呢,大不了以后我们找中国或俄罗斯进口钢材嘛。别说是和平时期了,就算是战争来了,中俄那样的大善人肯定也会继续为英国坦克供应钢材的”。
幸运的是,我国在“碳中和”实施之前,早已意识到了化石能源的弊端,提前布局了光伏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如今更是在全世界做到了领先。
另外,国内在碳排放交易的加持下,进一步实现了有效调节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进发,反而是一件好事。
读者们,关于“碳排放对英国钢铁的影响”,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tuiguang/530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