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1000多公里,历经18个小时,辛辛苦苦从外地打工回到老家过年,刚待了2天,就有了想再回去的冲动,觉得还不如待在出租屋里一个人过年好。
随着春节的临近,村里面在外打工的邻居们,不少都陆续回来了,村里面每年人最多的时候,就是春节这几天,平时路上稀稀疏疏的人群,如今都在扎堆聊天。
我的一个邻居,或者说发小吧(年龄相仿,都是从小玩到大的),在上海打工,腊月二十七才回来,在家还没两天,就有了想走的想法。
和他闲聊得知,在这两天内,大家不是关心过年氛围的问题,而是如今所聊的话题,让人感到不仅没有了年味,还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其一,过年回来的人越来越少了
还记得十年前吧,但是交通还没有现在便利,但是每年在外打工的人,基本上都会回来,哪怕离的再远,也不会感到辛苦。
我们村有不少在新疆打工的,距离大概3-4千公里,回一次老家,大概需要2-3天的时间,有些人还要拎着大包小包,火车转汽车,汽车再转小三轮等。
路途再辛苦,回到家的那一刻都值了,过年讲究的就是团圆,一家人在一起过个温暖年,比什么都强。
而如今,回老家过年的人变少了。一方面,有些家庭在外面买了房子,就在外地过年了,不回老家过年。另外一方面,一些年轻人,会选择外出旅游过年,我们这里属于北方,冬天冷一些,选择去南方旅游过年。当然,还有一些属于想回来过年,却由于工作等原因,无法回来的人群。
其二,年货买的少了
以前过年,能从腊月二十开始买年货,一直到腊月三十早上还在买年货,每天早上去大集上转一圈,回来就能买不少年货。
而如今则不一样了,基本上去一趟大集,年货就买差不多了。比如今年我就在腊月二十八去了一次大集,一次性买全。
置办年货的次数少了,购买的东西相对也就少了,以前的年货没,能吃到正月过完,如今的年货,吃到正月初六,街上的超市就都开门了。
相比较来说,以前的年货放得时间久,年味就越长。如今,到了正月初六以后,亲戚基本也走完了,年味也就差不多结束了。
其三,回到老家也是不出门
在外地打工时,遇到节假日,基本上就是宅在出租屋里。而如今不少朋友,过年回到老家,基本上也是宅在家里。
不去大集买年货,也不出门找人玩,遇到邻居们来串门,也不主动说话。晚上熬到很晚,白天中午才起床。这种在老家的状态,基本上和在外面一样。不同点就在于,家里有家人陪伴,而在外面出租屋里是一个人。
以前回老家过年可不是这样的,回到家和邻居们聊天,见见家里的朋友,邻居们也互相帮忙,准备过年的食物等等。
其四,攀比越来越重了
以前过年回老家,大家谈论的都是家长里短。比如,一直在家的邻居,会说说这一年老家发生了哪些事,有了哪些变化。而在外打工的人,也会说说在外面遇到的一些人或事。
如今,大家聚在一起,谈论的是挣了多少钱?买了什么车?是否买了房?家里盖的房?性质完全变了。以前是纯朴,如今是攀比,过年没有了年味,更多的则是“铜臭味”。
比如,我这几天听到比较多的话题,谁谁家的孩子,买了一辆宝马、奔驰、奥迪。或者谁家的儿子在外面买了房。又或者是谁家的孩子,一月挣好几万,父母可享福了,类似的话题还有很多。
其五,不让放烟花炮竹了
以前过年有年味,能放烟花炮竹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小伙伴们在一起放炮,年味直接就来了。
如今,多地还处于禁燃禁放的情况,年味大打折扣。还记得以前的时候,每年到了春节0点开始,村里面的鞭炮声就不断,能一直持续到早上6-7点。如今,过了0点没人放炮,初一早上基本上和往常一样,吃了饭去拜年(甚至拜年都省了),拜年回来,还是宅在家里。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别说成年人感到没意思了,就是小朋友,也没有以前的小孩那么渴望过年了。
看到这,对于1000多公里回老家过年,还不如待在出租屋的想法,以前可能不理解,现在相信也能理解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tuiguang/521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