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引流推广

电表被多抄了?国家公布数据,用电量比发电量还高!问题出在哪

近一段时间,可以看到网络上很多网友在疯传着一张图片,在该图表中标注了2023年1-11月发电量和2023年1-11月用电量数据。

之所以大家突然这么关心中国电力问题,是因为发电量与用电量之间有不小的偏差,令许多人对此感到了怀疑与困惑。

据国家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到11月份累计发电量807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

但又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到11月份全社会累计用电量达到836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

对数字比较敏感的网友一脸懵逼的发现:疑?用电量咋居然比发电量还多?总不能真靠“用爱发电”吧?

还有些网友煞有介事的表示:坏了,是不是我们家的智能电表被多抄了呢?!

于是围绕着“用电量高于发电量”的神奇现象,一时间网络舆论甚嚣尘上,说啥的都有,仿若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反映了网友们担忧的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是过去传统的电表,老百姓都可以直观看到,但现在的智能电表,老百姓都看不到,所以这回发现国家电力统计有偏差,才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

但实际上,无论是“传统电表”还是“智能电表”,我国电力统计口径的差异在去几年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今年突然变成了话题。

一位名叫单葆国的专家,便曾对发电量和用电量的差异现象做出了解释。

他表示,这是因为统计口径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的发电量,严格的来说,应该叫做规模以上企业发电量,并不统计所有企业;而能源局统计的数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用电量。

具体啥意思呢?

也就是说,我们统计局统计发电数据时,只统计全规模以上发电企业,水电火电厂年营收2000万元以上的,太阳能风能电厂6000千瓦以上的才纳入统计,而低于这个营收的发电企业往往并不在数据之内。

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用电量统计则更加广泛了,包括售电量、线损电量、厂用电量、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等等等,悉数累加了起来,形成“全社会用电量”。

这个数字统计,就相对更接近咱们理解的全国人民生产生活到底用了多少电这个概念。

后话

用电量与发电量的差异现象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争议,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因为发电量是经济的晴雨表,所以需要与经济的统计口径相一致。

与此同时,舆论发酵引发的公信力质疑、智能电表与传统电表的差异,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与争议,需要有关部门及时的正本清源,进行改善。

而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如果对电表计费有质疑,可以在地方能监办投诉,电话是12398。

如果投诉后,还认为计费有问题,可以请能监办、电网公司一起封存电表,找第三方检测。检测机构可以找各地政府机构或者有资质的私企,如若电表真存在问题电网公司会承担费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tuiguang/49203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