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引流推广

人大委员会明确提出,涉罪人员近亲属“连坐”规定被废止

背景:

众所周知,我国的法律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连带责任制,即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会影响到犯罪者本人,还会影响到其家人,甚至是子孙后代,他们参加公务员考试当兵就过不了政审,就无法在相关行业里面立足,所有前期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非常的可惜。

据央视新闻报道,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交了一份关于2023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该报告旨在明确违法犯罪行为人的责任,确保其罪责自负,避免株连或涉及他人。这份报告已经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报告中,法工委通过严谨的法律分析和详实的案例阐述,强调了违法犯罪行为人的个人责任,以及他人独立于犯罪行为的法律地位。

正文:

01.连坐制度的来历

连坐制度,这一我国秦代商鞅锐意改革的产物,犹如一把锐利的双刃剑,既彰显了古代社会治理的智慧,又在人权保障的现代语境下显得尤为突兀。它巧妙地将百姓编入五人或十人的小组,名为“伍”或“什”,彼此间形成了一张紧密无间的监督网。在这张大网之下,任何擅自迁居的举动都可能触动整个网络的警觉,引来严酷的惩罚。

秦朝时代,疆域不断扩张,战事频繁,对粮草的需求如饥似渴。连坐制度应运而生,它像一条无形的锁链,将农民紧紧地拴在土地上,确保了粮草的稳定供应,为前线战事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这便是户籍制度的雏形,虽粗糙却实用。

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连坐制度的初衷已不再局限于固定农民户籍那么简单。它逐渐演变成威慑犯罪、打击不法行为的有力工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时至今日,尽管我们摒弃了其中的糟粕,但这一制度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沿用。

然而,当我们站在社会文明的高度回望,连坐制度似乎与我们所倡导的自由、公正、博爱、和谐等价值观格格不入。在本次大会上,有代表提出了取消轻罪前科和连坐制度的建议,这无疑是对现代法治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

02.连坐制度的弊端

这种制度的存在,让本不应该承担责任的子女也受到了牵连,特别是在一些轻微的犯罪行为中,例如酒驾,重婚,侵犯通讯自由,遗弃,误伤珍惜保护动物等。从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严重影响他们子女的未来。而犯罪前科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工作和就业,还会导致社会上的歧视,让子女再也无法有出头之日。然而,现在的好消息是,我国终于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

在1997年,我国的刑事犯罪人数为52万人,而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飙升至172万人。令人震惊的是,这25年间,总共有2554万人次触犯了刑法。当然,其中不乏一些屡教不改的惯犯。从比例上看,1997年每万人中仅有4.3人触犯刑法,而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攀升至每万人12.1人。有网友认为,这一现象与近年来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和酒驾被纳入刑法有关。

03.利好消息来临

根据央视新闻的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2023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报告中明确指出,违法犯罪行为人的罪责行为应当由其本人承担,不应株连或及于他人,这是当今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步,毕竟老百姓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了。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认为,任何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都应该由犯罪者本人承担,而不应株连或者及于他人。这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而那些对涉罪人员近亲属进行限制的通告,违背了罪责自负的原则,也不符合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原则以及国家有关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报告中还提到了一些案例,例如某市辖区议事协调机构发布通告,对涉某类犯罪重点人员的配偶、子女、父母和其他近亲属在受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进行了限制。对此,有公民提出了审查建议,认为这些限制应该停止执行。

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有关部门要求相关机构废止这些通告,并支持相关主管部门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以防止和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确保执法司法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规范推进。

04.分析讨论利弊

对于这一观点,有人赞同,认为这是保障个人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的必要之举;也有人反对,认为这是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逃避。


赞同者认为,将个人罪责归咎于家庭成员或社会是一种不公正的做法。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将责任转嫁给其他人。如果一个人犯罪,那么他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让他的家人或社会来承担后果。这样做可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避免出现“一人犯罪,全家遭殃”的不公平现象。

反对者则认为,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因此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特别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暴力等问题时,家庭和社会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此外,如果只关注个人罪责,可能会导致忽视社会问题和制度缺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犯罪问题。

这个决定对于那些受到连带责任影响的无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子女们将不再被牵连进父母的犯罪行为中,能够以自己的努力去追求他们的梦想和未来。而对于那些犯罪前科的个人来说,也能够获得更公正、平等的待遇,不再受到社会的歧视。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完全仅仅通过废止某些通告就能够解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的普及和教育,让人们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和权益保护,从而避免犯罪的发生。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处,确保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在实践中,各国法律对于个人罪责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一些国家强调个人责任,对于犯罪者本人进行严厉制裁;而另一些国家则更注重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采取了相应的社会政策和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犯罪。但无论如何,在处理个人罪责时,需要综合考虑法律、道德、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确保公平和合理。

05.总结

综上所述,如果这份报告彻底通过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那么对于我国这2554万人群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既然已经处于提请状态,那么说明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考虑这个问题了,很有希望通过。

毕竟绝大部分人因为触犯了刑罚,已经接受过劳改处罚,踏上了社会,他们的子女也基本上也是2000万以上的基数,过不了政审,就意味着这些人无法当兵考公务员或者从事金融法律等相关职业,无法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给了他们一个公平的选择权利。就如很多人说的一样,我没法选择我的出生,却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现在却生生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力,何其不公平。现在好了,以后下一代可以有了更好的选择权利了,这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对于法律的完善,也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个人罪责应由个人自己承担,而不应株连或及于他人。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保障个人权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总的来说,我国终于开始重视取消连带责任制的问题,将违法犯罪行为的罪责归于犯罪者本人,不再株连或者及于他人。这对于维护人权和公平正义,保护子女的未来发展,无疑是一项重大的利好消息。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仅仅靠一纸文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加强法律教育和法律意识,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此,大家怎么认为呢?欢迎积极留言讨论,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哦!

参考来源:法制网:明确了!涉罪人员近亲属“连坐”规定被废止

光明时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废止地方涉罪人员近亲“连坐”规定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tuiguang/4722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