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个大学教授张功耀,公开宣讲“中医无用论”,主张“中医不灭,天理难容”。
不仅如此,他还发起了万人签名活动,强烈要求废除中医。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甚至是,大学里教书育人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为何有如此偏激的想法?
他主张“废除中医”的背后,是否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呢?
中医无用?
2006年,此时,张功耀是中南大学哲学系的一名教授。也正是这一年,他居然在杂志《医学与哲学》上公开发表文章,主张废除中医中药。
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质疑,中国几千年传承的中医,为何在这所谓的教授眼中一文不值。
在他的文章中,张功耀从各个方面论证中医的不可取之处,甚至最后得出结论说中医中药对现代人是有害的。
他表示自己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废除中医”主张的人。早在1978年的时候,浙江人士余樾先生就曾经发表文章《废医论》。
受这个影响最深的,有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留学日本,先学物理后来改学医学的余云岫,他在《医学革命论》中就提出废除中医。
再一个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张功耀表示,鲁迅先生当初弃医从文,世人谁不知道。
同时,他列举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药》来为自己佐证。用历史名人为自己做备案,手段确实高明,但却不符合实际。
要知道,鲁迅先生当初生病时,曾多次接受中医治疗,而他弃医从文的初衷,是为了革命,是为了救赎,是为了改变千万愚昧中国人的思想。
而鲁迅先生说中医是骗子,也是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下发生的。国将不国,谈何民生。
对于这些,这位教授不知是真不清楚,还是有意忽略了。
其次,在近代随着国家振兴中医的倡导,很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努力中医现代化,用现代化的手段制药。把中医治疗手段,跟现代化的设备相结合。
目前来看,这一举措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成药被广泛用来治疗常见病,甚至因为它较少的副作用,而比西药更受欢迎。
但是,张功耀却坚持,把中医引入现代,甚至于复古中药,是一种底气不足的表现,是一种逃避行为,逃避中医中药的不足。
他列举了一个例子,矛头直指人参,用国外的研究证明,人参并没有想象中的“效果神奇”。
人参历来是中药补气血之王,张功耀却说,人参没有营养价值,更没有药用价值,甚至对一些病症有副作用。
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他列举出,人参对高血压、便秘、重感冒、过敏等的病症,有害无益。
他这一说法,着实牵强,治病都讲究一个对症下药,人参是补气药,多用于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张功耀这是连最起码的药理都不懂啊,连中医都不了解,却喊出口号要取缔,着实有些无理取闹。
他还声称中国的“医”与“巫”不分家,说中医是纯粹的“医骗子”。不得不说,教授果然是搞哲学的,文字游戏玩得很溜。
在某些地区,中医的确跟“巫”的起源是同时的,藏区的巫医,就是巫、医不分家。“巫”,其实就是用祭祀的手法,给人心灵的安慰,同时,用草药治病。
巫给人心灵的慰藉,医治疗身体的病痛。
这也是为什么,巫医能够在某些地区,传承千年之久。
中医来源于实践,是从无数的病症治疗中总结出来的,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自然不能直接抛弃。
中西医之争
张功耀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中医和西医的各种争论。
这种争论其实历来就有,关于中医厉害还是西医厉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他的文章在一片骂声中,也引来了大量的支持者。经过这篇文章,张功耀火了,于是很多人说他就是为了博人眼球,哗众取宠。
其实,张功耀确实是研究过中医的。
他本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于是尝试了解中医,历经几年的时间,自己亲自学习研究,很是费了一番苦功夫。
但是,几年后,他对中医仍然一知半解,于是,他开始怀疑中医,认为中医是骗人的,甚至公开发文要废除中医。
对于这一点,的确让人有点无奈,本来中医就不是一门可以速成的学科。一个中医大夫,往往要经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学习,才能入了门。
张功耀在中医这一方面,本就是个门外汉,想要短期速成,明显不现实,这也不是一名研究者该有的态度。
中西医之争,一直都有,人们总想争出个高下,但其实二者各有利弊。
西医看得见,能用通俗的语言说明病症,但是中医不行,而且其中的术语,很难让人听懂,就像气逆、痰火、君主之官等等。
不过,中医治本,西医治标。
西医治病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医不同,他们是擒贼先擒王,先找病灶,把病灶灭了,病症自然消失。
所以西医治疗更加的快速,更容易看到效果。而中医就比较慢,做不到立竿见影。
这两种治疗从根本的逻辑上是不一样的。不能说哪一个更好,但是中医确实没有西医更加的直观。
所以说,现代人们认为的,急病用西医,慢病用中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这不是他们宣扬“中医无用”的理由。
中医传承不会断
在《史记》中就有关于中医的记载,伏羲氏造八卦阵,推演出人体五行,从而提出可以借此治病。这是最早的,中国关于治病救人的记载。
到商周时期,社会混乱,五行之说被摒弃,反而衍生出了巫术,其实就是巫医。这个时候的巫医还比较简单。
到了春秋时期,扁鹊之名被历史记载,中医有了“望闻问切”。
自此之后,中医的书籍开始问世,虽然数量很少,但是为早期中医系统性传承提供了依据。
中国人历来师傅带徒弟,口耳相传的治病之法,终于,呈现于笔端。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百草经》这些著作,作为中国医学的奠基之作,开始流传。
从内科、外科、甚至是用药,疫病的防控都提出了非常适用的见解,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张仲景、华佗、李时珍、孙思邈,一个个中医历史上,光彩夺目的名字,见证了中医代代传承的历史。
中医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的博大精深,浩瀚无穷,普通人短短几年的时间,是无法窥见其真谛的。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倡导中医中药,在很多地区,很多的领域,中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屠呦呦带领团队提取出了青蒿素,从而让疟疾不再是不治之症。
国家队出马,编著《中华医藏》,旨在发扬中华之医术,传承中医古籍。
普通人看病取药,不用再拿着厚厚的药包,而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拿到熬制好的中药汤,真空包装,加热即饮,方便卫生。
中药种植引入微电脑控制,从种植、施肥、收割,炮制,一条龙服务,现代化的标准生产流程,让药效可控。
中国的中药饮片,已经出口了很多个国家。
从2016年12月25日通过了,我国首部《中医药法》颁布,2022年2月《“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通过。
中国在册的中医馆,在2020年底,已经达到了四万多个。
这一切都说明,从国家到民间,中医都在焕发新的生机。
虽然在很多方面,中医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中医中药,正在以独特的姿势崛起,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中医是几千年传下来的瑰宝,我们应该珍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后发扬光大。
对于中西医之争,我们也要放平心态,毕竟二者都是为了健康。
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对症下药,用最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病痛,中西医也并非水火不容。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呢?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tuiguang/423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