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引流推广

1万吨糖泄露,人像昆虫一般被黏成琥珀,21人被永远定格成了糖人

糖,人类的主要能量来源,深深烙印在人类的生活之中。尽管现代社会中有不少人为了追求苗条身材和年轻容颜而刻意抵制糖分,甚至倾尽金钱购买所谓的“抗糖”产品,但事实上,人们对于糖的钟爱早已根植于大脑之中。

人类的大脑精妙地设计了一套机制,以促使人类主动摄入糖分。当糖分接触唇舌时,大脑立即作出“甜”的味觉反馈作为奖励,同时释放出大量多巴胺激素,让人感到愉悦。因此,糖分确实有助于改善人的心情,这一说法确有科学依据。

远古种植:糖的起源

自古以来,为了稳定可靠地获得大量糖分,人类开始种植许多富含糖分的农作物,其中包括甘蔗、甜菜等。早在周朝,中国便开始了甘蔗的种植传统,而甘蔗最初是从南洋群岛传播到中国南方地区的。在当时,人们称其为“柘”,直到汉朝时期才有了“蔗”字。

然而,正如古语所云“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一旦某些特殊条件满足,糖也能变成致命的毒药。今天要谈的并非某位女星因为过量摄入糖而发胖的事情,而是发生在一百年前的一起糖的惨烈事件。

甜蜜的灾难

在工业革命出现之前,人类主要依靠农业种植高糖作物,再手工提取糖分。由于这种方式提取的糖分纯度不高,含有许多杂质,因此产生了红糖等产品;而工业时代的到来使得糖分的生产得以机械化,大幅提高了糖分的提取速度和品质

1915年,美国波士顿一个制糖厂的领导们正在计划在厂区空地上建造一个巨大的糖仓,据估计可容纳近750万升的糖,相当于1万吨的糖量,这将极大地提升公司的糖储备量

然而,糖的熔点并不高,固态和液态密度相差较大,750万升糖一旦融化成液体,体积就会急剧膨胀,因此容纳糖的容器必须坚固、稳定、耐用,否则很容易因温度变化而破裂。

然而,为了节约成本和施工时间,该公司在建造糖仓时采取了种种偷工减料的方式,最终的工程质量可想而知。

糖的悲剧

前几年,波士顿地区的冬季气温相对稳定,温差较小,糖的物理状态也比较稳定;但是,在1919年的冬天,当地的天气突然变得反常,夜晚异常寒冷,白天却能保持在零度以上。

750万升的糖在罐中不断凝固、融化,对本来质量就不过关的糖仓造成了巨大伤害。但由于前几年糖仓都能正常使用,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其中悄然发生的变化,直到灾难突如其来。

1919年1月15日,工人们正在正常工作,忽然头顶传来一声巨响。工人还没来得及停下手中的工作,糖水就化作汹涌的瀑布朝他们涌来。人们惊慌失措,但糖水却并未停止,而是蔓延至不远处的市区。

消防员、警察们从未遭遇过这种状况,他们只能勉力救出尚未完全被糖水笼罩的人,而已被困在糖水中无法动弹的人则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更多糖水淹没。

最终,这场灾难造成了21人死亡,百余人受伤,当地建筑也遭受了永久性的损害。直至今日,人们仍可以在波士顿的老街上看到糖浆冲刷后留下的痕迹,甚至有人声称仍能嗅到波士顿空气中若隐若现的甜蜜气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tuiguang/41410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