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西方节日来临,总会有人表现出对当代青年的痛心疾首,认为这是西方意识的渗透,是文化入侵,谁参与就是不爱国。
但是今年的万圣节,我们却看到了一个“本土化”的,融合了中式幽默的变装“万梗节”,没有了传统的限制,没有条条框框,过了一次没有包袱的节日。
其实并没有多少人,清楚万圣节背后的西方意义,成为了“娱乐节”的代名词。
而节日最能表现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中国节日多是强调家族的时空连接,比如阖家团圆的春节、中秋节,元宵节,为家里老人祈福的重阳节,祭奠家族先人的清明节。
但是,完全融入现代生活的年轻人,在经济压力和面对长辈的心理负担下,越来越抵触传统节日,更倾向于party式的狂欢。一句话就是“找个理由,疯狂一下”。
甚至成为诸如“异装癖”等,所谓边缘人群或亚文化圈子的宣泄出口,这也是社会包容程度的有力表现。
在这方面,上海就成了最合适不过的“圣地”,它不能简单的用“国际化大都市”来解释,而所谓的精致利己和冷漠,恰恰变成尊重他人生活的前提。
相较于传统文化崛起的论调,其实并非排挤其他的文化元素,文化自信也不是偏执的认为自家独好,而是自我认同的同时,也承认其他文化的闪光点。
上海万圣节在全网的火爆,对迎接文化冲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那就是“中国化”或者说“本土化”。
吸收再融合,在足够丰富和足够底蕴的母体文化之下,把所有外来文化重新打造,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强大。
正如好莱坞式的电影在慢慢死去,流水线生产的故事,经不起长时间的磨砺,正如中国年轻女孩,穿着日本和服拍照,正如cos各种动漫角色。
这些都是主文化上的分支,真正的自信,是把两者放在一起的底气。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tuiguang/40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