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引流推广

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夷陵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和谁)

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夷陵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和谁)。博智网来告诉相关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这是因为这三个战役决定了历史的走势。官渡之战我写在书稿里了,赤壁之战我从军事学角度没有新的见解,所以就不写了。今天来说一说夷陵之战。这也是三国最搞笑、最奇葩,充满了谜团的战役。

世人都说,夷陵之战的起因是因为刘备要给关羽报仇,要夺回被孙权占领的荆州之地,怒而兴师,所以爆发了这场大规模的战役。

可是人们严重忽略了一点,刘备的所有企图都写在脸上,他根本就不想打这一仗。

公元220年,孙权趁关羽北伐襄樊,背弃同盟,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得手,端了关羽的老巢。无奈之下,关羽想西逃入蜀,被吴将潘璋截击,被孙权砍了脑袋。荆州归属于刘备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就此落入孙权手中。

关羽和刘备恩同父子,荆州亦是刘备战略中重要基地,这对刘备来说是奇耻大辱。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刚刚称帝的刘备把东征孙权提上议事日程。五月,因关羽被杀、荆州被夺,“盛怒”之下的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定下了讨伐孙权的决策。

为什么我在这在盛怒上用引号?

刚刚得知关羽,刘备肯定是悲伤且愤怒。但时间已经过了1年3个多月了,还说刘备处于情绪化中,那真是把刘备看成市井小民了。在三国时期,刘备是仅次于曹操、孙策的雄主,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被个人情绪左右,这不是政治家所为。

有人要说了,你这是凭空臆想。我的回答是,我当然有证据,证据就写在史书里。

刘备决定出征后不久,张飞被下手将领张达、范疆杀害。刘备失去了关羽之后最信任的战将。但张飞之死没有“动摇”刘备的作战决心。

章武元年七月,刘备手下先锋冯习出三峡,击败吴将李异和陆逊,攻克了巫县和秭归,取得首战胜利。看起来刘备局面一片大好。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此战最蹊跷的一件事出现了。刘备率主力大军进抵秭归后停止了进军,自己返回了白帝城。

这就奇了怪了。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刘备不懂?兵贵神速,刘备不懂?首战告捷、趁势而为、势若破竹,刘备不懂?

刘备打了一辈子仗,这些用兵之道刘备全懂。可刘备却不打了,返回白帝城,直到次年(章武二年)正月,刘备才重返秭归前线。到二月,才再次进军。

这就是夷陵之战最重要的地方,是全部的关键。如果对这一段史料记载:“章武元年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驻营。”

视而不见的话,那就不要研究三国史了。

刘备到底在玩什么花样?

其实刘备的所有企图都写在脸上,他在等孙权求和。有人又要说了:《三国志》上面不是写了孙权遣使请和,刘备盛怒不许么?

此“请和”非彼“求和”,刘备要的是城下之盟,或者说要通过炫耀武力尽可能挽回之前的损失。

刘备并不是傻子,赵云跟他说大敌是曹魏,这个道理刘备当然懂。事实上在定下出征孙权的决策前,刘备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特意派军谋掾韩冉出使魏国,以吊唁曹操为名,试图开辟与曹丕的联系。但因为曹丕篡汉,面对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联络曹魏一事只好作罢。

但刘备亦深知天下格局为两弱一强,如果和东吴自相残杀,曹魏趁虚而入,两个国家都有亡国的危险。其实刘备内心根本不想与孙权开战,刘备大军东出,其实是炫耀武力,所以打下巫县、秭归后,立马停止军事行动。

停止军事行动,自然是等孙权的反应。世界军事史上哪有这样的奇观,打了胜仗的军队反而不打了,留给对方充足的时间去反应,去准备?军事学上说不通,但政治学说得通。刘备这一手在军事学上叫以压促变,是完全为政治服务的。当今世界玩一手最溜的,那自然是美国了。

刘备的考量之一:是等孙权求和,双方谈条件。打了胜仗的刘备大军压境自然要占些便宜才肯罢休。这其实本来就是刘备的战略目的。关羽死了,人死不能复生;荆州丢了,土地丢了可以再拿回来。强敌曹魏在北方,和孙权大打出手不是明智之举,但就此忍气吞声,又说不过去。所以大军炫耀武力,打赢小规模首战就收手,准备和孙权谈判,这是挽回江陵之战损失的明智之举。

刘备的考量之二:他和曹丕、孙权一样,都知道天下格局是两弱一强。他判断孙权和自己一样,不愿意开战;同时判断曹丕乐意见到蜀吴两家开战,必然会对此做出反应。一旦曹丕做出反应,那就以此为契机,来换取和孙权谈判的更有利条件。

刘备的考虑非常好,但是他失算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对手不是曹操和孙策那样的人杰,而是两个愣头青。

停止军事行动后,刘备一直等着孙权来求和。孙权确实派人了,还安排诸多大臣写信。但是在孙刘开战,曹丕会趁虚而入这个问题上,孙权却装聋作哑。孙权和他手下群臣都是条喂不饱的狼,在他眼里,吃下去的肉就没有吐出来的道理。孙权的所有使者和所有信件都在和刘备谈虚幻的大道理,诸葛瑾的信最为典型:“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这就太无耻了,居然好意思劝刘备以大局为重,不要忘了大敌曹魏在北。可当初东吴偷袭江陵,杀死关羽的时候,怎么没以大局为重呢?诸葛瑾的信其实就是东吴君臣最典型的心态。这种毫无诚意,还拼命想占小便宜的“请和”,自然不是刘备要的。

说到这就要顺便说一句了,东吴的战略英才只有两个半,两个是孙策和周瑜。孙策自不消说,之前的文章已专门讲过三国第一天才 。赤壁之战及南郡之战后,周瑜审时度势提出囚禁刘备于东吴,自己率兵击灭益州的刘璋,形成与曹操中分天下的战略态势。这是最符合东吴利益的战略规划。可惜孙权却未听取。半个自然是鲁肃,其短处自然是与周瑜意见相左,非要借地给刘备以巩固同盟,未能看到南郡之战后是压服刘备,取得与曹操均势的最好机会;但在借南郡给刘备后,鲁肃坚持的孙刘同盟却成为了最符合东吴的战略。

在失去了孙策、周瑜、鲁肃后,东吴已无杰出人物,无论是孙权还是吕蒙、陆逊,都是目光短浅之辈,只看眼前利益而无全局观念。

当初孙权借给刘备的仅为南郡一地,而刘备并非没有代价,这是拿刘琦原有的南部江夏郡换来的。刘备拿下了荆州南部四郡,虽然有借周瑜与曹仁在南郡激战之良机,有投机取巧之嫌。但毕竟是刘备实打实血战夺取。

可是在孙权等东吴君臣眼里,不光南部江夏郡和南郡是东吴的,南荆州四郡也是东吴的。原因无他,东吴君臣都认为东吴是在刘备走投无路之时,施以援手。孙权和刘备之间的关系是寄寓的关系,而非平等盟友关系。因此孙权心中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两家第一次翻脸以刘备让步收场,孙权再占长沙、桂阳两郡。其实就是刘备以长沙、桂阳两郡加半个江夏郡的所有权仅仅换取了南郡的使用权。所谓“借荆州”,刘备是吃了大亏的,付出两个半郡土地只借来一个南郡。可是即使如此,孙权仍然不满足,在他眼里,整个荆州都是他的,因此才有了第二次翻脸——吕蒙的白衣渡江。

其实孙刘同盟是建立在对抗曹操的基础上,但互相的关系并不平等,平等的根源自然是东吴的心态,而让步的一方,一直是刘备。东吴君臣这种心态,正是鼠目寸光的表现。

和之前一样,孙权占了便宜之后还是不想让步,吞进肚里的肉没有吐出去的道理,虽然孙权知道和刘备翻脸会让曹魏大占便宜,但孙权依然想着刘备考虑到此点后再次被迫让步。说白了一句话,孙权就是在和刘备比谁脸皮厚,谁被迫去顾全大局。

其实从刘备的角度来说,他在一开始拿下巫县和秭归之后停止进军就是希望孙权会有所让步,不求孙权归还全部失地,只要孙权肯把南郡还给他,刘备多半会见好就收,至于武陵郡和零陵郡,也只能让孙权占去了。可是刘备没想到,孙权一点亏都不肯吃。在孙权油盐不进的情况下,刘备只有大打出手。可是等刘备再次进军已间隔半年之久,首战得胜建立的些许优势早已丧失,在东吴做好充足准备,已完成动员的情况下,刘备不可能得胜。

这就是刘备的问题,料敌不明、审敌不清,反而让自己陷入被动之中;同样也是孙权的问题,贪心不足,油盐不进,只盯着眼前一块肉却忘了螳螂背后还有一只大大的黄雀。

而这只可以决定当时天下大势的黄雀——曹丕在干什么?

刘备除了寄希望于孙权自己让步,还寄希望于曹丕出招帮助自己施加压力。

一开始,曹丕的应对是非常正确的,那就是观望,不替刘备火中取栗。孙刘两家还没大打出手,曹丕没有理由出招去改变形势。于是刘备又犯了第二个错误,他既没看准孙权,也没看准曹丕,两手全部落空,一开始操纵这张棋盘的刘备已经丧失了对棋盘的控制权。

但是从曹丕的角度来说,观望是正确的,坐山观虎斗么。但坐山观虎斗并不是只是看,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关键还在于黄雀。至少要悄悄进行战争准备,不然拿什么后手棋去介入、拨动局势。但曹丕仅仅是看,什么都没做。本来因为孙权无赖的态度,刘备已经输掉了这盘棋,他不再有一开始初战得胜而赢得的时间权,夷陵之战无论怎么打,刘备输定了。但对于孙权来说,他也不是胜利者,他赢了刘备对孙权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决定这盘棋生死的人,是观棋的曹丕,而孙权没有后手对付曹丕。

可曹丕就是傻乎乎地在那看,其实曹丕有很多选择,他可以集中兵力从江夏和襄阳直扑武昌,直接与刘备夹击孙权;也可以以一部出江夏威胁武昌(吕蒙白衣渡江后,为防备刘备报仇,孙权迁都武昌,坐镇于此),以主力从襄阳下断陆逊后路,吃掉孙权的主力部队;还可以趁刘备与陆逊相持之机,出淮南、广陵直扑江东,断了孙权的根基。反过来曹丕还可以趁刘备主力东出,大举围攻汉中,打开蜀地门户,直取成都;也可以配合陆逊,夹击刘备。天下是分是合,完全在曹丕一念之中。而曹丕选择了什么都不做。只要曹丕有所作为,就算不能灭掉一国,也能让一国元气大伤。可曹丕没有。

不光没有趁机出手,曹丕还干了一件傻事。在刘备惨败,孙刘两家再次达成议和后三个月,曹丕居然出兵攻打孙权了,实在是不知道他脑子在想什么东西。曹丕此次出兵自然无功而返,也成为了天下之笑柄。

最后顺便说一句曹丕那句:“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我们现代那些写古代史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史书上写了什么话,就照搬什么话。岂不知史书只不过是忠实记录历史,至于是否正确,做史者自己都未必分得清。曹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复杂地形上不适合展开庞大兵力,这是因为地形限制和机动的原因,所以是兵家之忌。刘备失败原因正在于此。

现代作者们就把曹丕这句话奉为圭臬了,其实大谬不然。试问,刘备在复杂地形展开兵力连营七百,那陆逊是不是也同样在复杂地形展开兵力,并连营数百呢?凭什么就是刘备失败原因,而不是陆逊失败原因?

其实刘备非常善于在复杂地形上作战,这是他强项。也不想想刘备一生从北打到南,从东打到西,转战大半个中国,在各种地形上打过仗,是三国历史上最熟悉各地地形地貌的两个人之一。在前几年的阳平关之战中这是决死的一战,因为生死荣辱全部都在此地了! ,刘备这种全地形作战的能力显露无遗。这也正是刘备为什么会在这种多山多谷、道路不畅的地形展开兵力的原因。但刘备失去首战得胜、兵贵神速的优势后,已经丧失了消灭东吴有生力量的机会。相持作战,远道来攻,国力稍弱的刘备自然处于劣势,刘备的失败只在于长期相持后因年龄更大、精力不济而产生的疏忽被陆逊抓住。陆逊什么时候抓住,什么时候就是刘备失利之时。

这就是三国三大战役中最无厘头、最不该发生的夷陵之战,这场战役的看点不在于战役、战术。而在于魏蜀吴三国之间战略层面的三角斗争。而抓住这一三角斗争的棋眼就在于刘备在初战得胜后反而率大军回师,相隔半年后才再次发起进攻。想明白了这一节,所有的问题就都想明白了。可惜这个问题,这么多年了,居然没一个写书的看出来。

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


博智网是一家创业点子分享平台,在这里提供互联网创业项目,以及引流推广、网络营销、实操案例分享,需要网上创业点子那就上博智网,找项目,学推广就来博智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tuiguang/27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