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应该怎么填报合理(高考志愿应该怎么填写)
本文行文逻辑按照自我觉察,专业划分,填报志愿展开。阅读时间约为15分钟,建议全文阅读。注:问题分为同学篇和家长篇自我觉察填志愿,很多同学直接跳过了认识自我这一步,这是不大妥当的。虽然高考完到填报志愿这短短的时间内,我们不能清晰地认识自我意愿和兴趣能
本文行文逻辑按照自我觉察,专业划分,填报志愿展开。阅读时间约为15分钟, 建议全文阅读。
注:问题分为同学篇和家长篇
自我觉察
填志愿,很多同学直接跳过了认识自我这一步,这是不大妥当的。虽然高考完到填报志愿这短短的时间内,我们不能清晰地认识自我意愿和兴趣能力。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它将在未来几年深深的影响我们。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自我觉察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知己,而知己一是探查自我兴趣、意愿及能力等,二是从旁人的视角了解到我们是怎样的。这一步听起来简单,却是最难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不过时间有限,闲言少叙,让我们抓紧时间来看看,短时间内,我们如何更好“察己”。我将它归为了六个小问题,在填报志愿时回答前四个即可,其余的可留待未来慢慢探索。
自我热情
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的兴趣何在?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以往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很少去关注这个话题,所以待问到自己时,难免有些手足无措,这是正常的,不必担心。
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一个个小问题,比如:
1) 自己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哪里?(如果只有游戏,旅游也是可以的,总之务必真实,不能欺骗自己)
2) 自己(最)喜欢哪个科目?自己(最)讨厌哪个科目?
3) 自己是否记得曾在解答出某一科问题时,欣喜不已? 是哪一科?
自我期待
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更好回答一点,但是呈现了极大的经济水平、城乡差异,另需要和父母版问题对照。我建议同学们在回答这个时,抱着浪漫主义的态度,尽可能得听从内心的声音,忽略现实的引力,因为目前这个问题还不需要如此沉重的现实枷锁。
我们可能被问到无数次了,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可以先回答这个问题。当然也换个问法问自己:我想得到什么?
当我们看到这个问题时,第一引入脑海的可能就是钱?成功?快乐?名声?兼济天下?这些回答当然可以,但无疑有些空洞。本问题的关注点在于自我期待与现实的匹配度,举个例子:我想要回家包下百亩山地,养点鸡鸭,虽有劳作,却不必为生活发愁。闲时垂钓湖旁,忙时也可小憩。
那么要实现这样的生活,本质上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选专业,而在于经济水平。它可以是父母的经济水平,这样现实的阻力会小很多,所以选专业时自由度就大很多了。也可以通过自我奋斗,那么选专业的自由度就小很多了。但是这里,我们不考虑现实的经济水平,请在脑海里想一想自己未来想过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最好是一幅具体的画面。
3. 自我认知与行为模式
这个问题需要朋友或父母的帮助才能完成。但不妨碍我们自己先问自己几个小问题。本问题主要聚焦点在个体在时间,空间上感受、认知与行为模式的差异与一致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同学说自己做事三分热度,把它归结于对一件事热情的衰减,这是没错的,但是三分钟热度也是一种认知/行为模式,表现为前期精力旺盛,大有气吞山河之势,中期拖拖拉拉,热情衰减很快,后期干脆放弃。为什么会这样?本质上是大脑并没有接受预期回报。那么,这里我们就要想一想了,这种事在我们身上常不常见?如果,在未来的学习中,长期没有接收到预期回报,挫折不断,如何调整?对我来说,什么专业有潜在可能性导致这件事发生?
另外每个人成长环境,个人境遇都是不一样的,纵然我们只希望看到自我积极的一面。但是也不能忽视自我消极的一面。很多同学在童年的成长环境中,或因亲情的缺少,或因经济水平的拮据。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敏感多疑,自强又自卑的交错情感。在这里,可以多想一想,不必急着回答,也不用回答给任何人。只是问问自己,我的认知/行为模式究竟是怎么样的?
本问题建议朋友/父母间相互交流。对于乡村的孩子,这个问题不好作答,大多时候回答这个问题是对自我的一种解剖,且是孤独的解剖,父母在这个时候并不能给我们提供多少帮助。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跨越认知水平去建议是不合理的,这段路你们会走得更艰难一点,但我希望你们都能找到自我的道路。
4. 文化认同
这个问题是前四个问题中最好回答的一个,但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问问自己喜欢哪个城市的文化氛围、饮食习惯、交流方式等。虽然你们可能没有去过这些城市,但是也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对于很多同学,这可能是第一次一个人长时间在别的城市生活,考察一下,多看看,别急着下结论。也可以多问问自己的父母,朋友。
注:以下问题,若时间有限,可跳过
5. 自我价值观
对这个问题不作提问,留待同学们在大学去探索,这将是你们构建自我认知与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期,你们原有的认知会受到冲击,也许这会导致你们改变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也许这反而加强了你们原有的认知与世界观。但无论如何,你们都将很快踏上这趟征程。
6. 自我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很清楚自我的情绪,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难过,什么时候兴高采烈,什么时候意兴阑珊。但是情绪的迭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要学着去认识我们对什么事更容易生气,对什么事又更包容,去分辨自己产生的情绪是因为事情本身,还是因为对自我的不满意而折射到他人。
在踏入大学后,我们也要学着,去了解他人的情绪,孩子应该去了解父母的情绪,父母也应该去理解孩子们的情绪。
当然觉察自我是一件很难的事,这里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的问题将来自于你们的生活,它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专属于你们自己的特别版本。
对父母的问题:
您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吗?如果不了解,趁着这次机会,好好聊一下,秉烛夜谈也未尝不可。对于男孩子,父母带着聚个餐,喝点酒,放低姿态,把孩子当作一个成熟的、独立的有自己人格的个体,去好好聊聊孩子眼中的未来,孩子眼中的你们,你们眼中的他们。对于女孩子,当然也可以,但是喝酒可能就不适宜了。如何交流,相信每个家庭,都有自己最合适的方式。
您了解孩子将要报的学校和专业吗?这个问题,只针对有余力的家长。家家都有自己的经,有些时候客观条件阻止了我们去客观了解一些事情,这不代表着我们主观不关心。可调转至第四问。
您了解孩子将要报的专业与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联系吗? 这个问题同第二个问题。
您眼中,孩子的最大优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对我们大多数家长来说,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并非是发现不了孩子的优点,而是如何面对面把孩子的优点告诉他。这里就不敢妄自建议了,相信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策略。
您想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很重要,坦诚得和自己孩子谈一谈,心平气和的谈谈自己的想法,再“虚心地”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很多家长在这种事情上理解不了孩子,其实有时候忘掉自己是个“父母”,此刻就是一起“谈心的朋友”,平等与真诚永远是交流的秘诀。
至此,志愿填报篇章的自我觉察已经结束了。但是人生的自我觉察才刚刚开始。
专业划分
在我们初步认识自我后,下面我们就要想一想专业的事了。填报志愿有很多策略,比如先考虑学校还是先考虑专业。这里我们都不采用,我们走一个“笨办法”-认识专业。
本文将按照专业大类展开:
专业浩繁,不建议阅读所有,可依据分数结合自我兴趣、性格及家庭条件选择。也可直接跳过专业讲解,读篇章-热门专业和职业。
注:篇幅有限,只展开讲解专业大类
01 哲学
哲学(大类)开设课程有:中国哲学史、伦理学、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美学、宗教学等。开设院校有(依据软科排名):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就业前景一般,多转行从事行政/文秘,销售、人资等工作。但目前考公务员岗位,选择偏多(马哲)(相较于传统工科)。
十分不建议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选择此专业(特别有兴趣除外)。就历史上的哲学大家即使不是大富大贵,也是衣食无忧。加塔利、福柯、拉康、罗素、维特根斯坦等等,谁会为了柴米油盐而操心。当你每天为柴米油盐而操心时,必然耗费精力,消磨了对哲学的爱好。所以,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慎重考虑。
02 经济学类
经济学(大类)开设课程有资本论、国际金融、财政学、货币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开设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就业前景较好,薪资前低后高较为明显,但打算大学就业的同学尽量不要选择偏向理论经济学方向的专业。
经济学分支较多,一直为热门专业。但是就业马太效应明显,不建议分数较低的同学们考。
03 法学
04 教育学
教育学(大类)开设课程有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教学论等。开设院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
教育学,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教育问题的学问,它和心理学都是从哲学中分支出来的。教育学的方法也多源于心理学或其他人文科学,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当代教育和神经学、计算机科学也衍生出了神经教育学等科目。从教育学的名字看,也可以看出教育学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教书育人的老师,而在于培养研究教育问题的专业人才。同学们要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05 文学
文学(大类)开设课程一般包括了文学史、文学作品鉴赏与文艺理论。开设院校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
就业前景尚可,汉语言文学考公选择较多。
06 历史学
07 理学
08 工学
09 农学
10 医学
11 管理学
12 艺术学
---注解:篇幅有限,对各专业细解留待下篇。
热门专业和职业
谈热门专业一定绕不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即使当前互联网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速放缓,国家监管变严。但是计算机专业和其他专业的交互程度仍在不断加深,从真正意义上影响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底层建构与运作模式。
金融科技:近年来国家金融会议多次提及金融科技。四大行及招商,平安等银行都加大了对金融科技的整体战略部署,蚂蚁、陆金所等非传统金融机构也密集加码金融科技业务。可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科技领域具备成为下一个风口的政策条件。
金融科技简短而言是金融与科技的结合。金融科技以ABCD四大技术核心要素为轴(A: 人工智能,B:区块链, C:云计算, D:大数据),可具体划分为八个范畴:支付端,交易投资端,数据及分析端,安全端,规划端,借贷端,保险端及区块链端。
从政策面讲,金融科技的任务之一是普惠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实施路径来讲,一是通过大数据协同人工智能等技术深挖小微企业业务场景和建立稳态信用评级。二来,可优化金融机构信贷风控模型,以更快速、更准确、更低风险的交易服务来减低市场整体金融风险。 从这个角度,推荐专业:计算机大类相关专业,经济学大类相关专业。
从技术背景及未来发展角度,技术推进的大财富管理行业发展规模巨大,财富科技挖掘、规划、评估、统筹资产配置流程的应用场景越来越清晰。推荐专业:计算机大类相关专业,管理学大类相关专业,经济学大类相关专业。
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和不可篡改化,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最宝贵的信任基础。特别近年来,区块链和隐私计算的融合,加快了整体行业标准的推进。而区块链间数据接口、格式,技术迁移等诸多问题,也是未来发展潜在热点。推荐专业:经济学大类相关专业,计算机大类相关专业。
计算机与神经、医学:神经科学是当今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从目前应用场景来说,覆盖人工神经网络,医学领域(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症,自闭症等),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等。从这个背景来说,建议有攻读博士计划的同学选择。推荐专业:神经学,心理学,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学及医学。
芯片:芯片行业大家都知道是我们国家卡脖子的行业之一,但是我们不是因为卡脖子而选它,而是行业内潜在的可能性。中国ICT庞大的产业集群几乎需求全球半导体份额的一半,而按照产业规划来说,自给率提升迫在眉睫。这是国家意志推行的产业链发展升级,必然会在局部溢出行业红利。推荐专业:微电子,集成电路等专业。
注:篇幅有限,专业解释留待下篇
专业是不可能解释完的,同学们最重要的学会方法。具体还需要自己和家人好好思考,首先结合兴趣,认真想想第一篇章的问题,然后结合自己家庭实际情况,去填报专业和学校。
不管本科也好,专科也罢。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独特,接受命运对自己的馈赠,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最后,祝各位同学迎来人生中特别的几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93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