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怕鬼干什么-害你的都是人心(怕鬼干什么,害你的都是人)

本文摘自群学书院,群学君,图|罗聘《鬼趣图》,归其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本人,旨在弘扬道教新风,关注该,如拒绝请联系本人,将即刻删除。中国人熟悉的鬼,但最具体最令人难忘的形象,无非是吊死鬼、淹死鬼、僵尸、旱魃、骷髅之类,所有这些鬼的背后

  本文摘自群学书院 ,群学君,图 | 罗聘《鬼趣图》,归其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本人,旨在弘扬道教新风,关注该 ,如拒绝请联系本人,将即刻删除。

  中国人熟悉的鬼,但最具体最令人难忘的形象,无非是吊死鬼、淹死鬼、僵尸、旱魃、骷髅之类,所有这些鬼的背后,其实都是赤裸裸的人心。鬼从来不在地下,“鬼”在人间。

  缢鬼

  缢鬼就是吊死鬼。在中国古代,上吊是最常见的,最普遍的自戕方式,因为简单、廉价(只要一根绳子外加一棵树或者一根房梁就行),所以是底层贫苦老百姓了结残生的首选。也因为简单、廉价,只有凄清没有悲壮,只有惨悴没有刚烈,所以古来的帝王将相大英雄,即便穷途末路,也很少选择自缢——比较一下霸王乌江自刎和崇祯煤山自缢,就能立刻感受到气势上的差别。

  不过宋明以后,有一种自缢却突然身价高涨,成为朝廷争相旌表的忠贞之举,这就是用自缢来尽忠的节臣和用自缢来守贞的烈妇。随着理学对民众思想的浸淫,自缢成为实现节烈忠义的简便手段,当世或者后世的当权者,总是利用各种手段大加褒扬,仿佛这种忠臣节妇的数量,代表着一个王朝的道德水平。

  于是,比自缢本身更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发生了:至少在南宋以前,老百姓大多因为饥寒交迫实在走投无路才会选择自缢,可是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女人,并且很大比例是被迫的——为了莫名其妙的理由就可以去上吊:老公死了,要上吊;还没成婚的甚至还没见过面的未婚夫死了,最好也上吊;兵荒马乱中被歹徒强奸了,当然要上吊,哪怕被别的男人摸了一下身子,也要上吊——最不济也要把被他摸过的地方砍掉,甚至被骂一两句难听的话,也要上吊,因为唯有上吊才能自证清白,可是骂人的人呢?照样毫发无损优哉游哉地做他的卫道士……

  一个主流价值观畸形到如此程度的社会,才是真正百鬼狰狞的世界吧?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也正是从南宋以后,一种“无声的抵抗”开始了,这就是缢鬼的形象的恶化:眼球外翻、舌长及胸,屎尿横流的惨厉之状,会让所有生者心有余悸。其实,这未尝不是民间社会一种“弱者的武器”:既然不能从道义上与朝廷主导的价值观直接抗衡,那么至少可以用虚构的恶鬼告诫准备自缢的人们,为了所谓的“名节”轻率的放弃生命,是一件多么愚蠢和可恶的事。

  这样看起来,民间故事里的缢鬼,虽然形象阴森可怕,内心却庙堂上道貌岸然的君子们,慈悲得多。

  僵尸

  僵尸简称“僵”,就是死而不腐的身体。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僵”不仅不可怕,还是被人称颂的好东西。可能是古人(特别是帝王)思想觉悟不达标,他们不相信(或者不愿相信)是人都要死,死后就不能复生的道理,总期待今生今世活得越长越好,实在不行也要期待来生来世,那么,把肉身保存好就很重要——因为下辈子回来还要用。为了要让身体死而不腐,无所不用其极。南京博物院有一件镇院之宝东汉银缕玉衣,就是为了保护肉身不坏的。

  在这种观念下,如果偶尔有人尸身不朽,那一定会被大大称颂。最著名的比如颜真卿,据说他被李希烈勒死之后,尸身暂厝,等到李希烈被剿灭,家人把颜真卿的灵柩运回,居然发现他肌肤柔软,宛若熟睡,更令人惊奇的是头发居然由白转黑,指甲也在不断生长。颜真卿劝降李希烈,刚烈不屈最终被害,在李唐王朝是被极力旌表的壮举。唐朝儒道并举,于是,儒生们就说,这是颜真卿义薄云天的表现;道士们则说,这是颜真卿羽化成仙的明证。

  不过尸身不腐的,也未必就全是节烈之人。历史的逻辑,有时候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弯。比如明末,据说魏忠贤死后肉身数年不坏,而二十年后扬州城破,史可法遇难,不终朝即全身腐烂,在遍野尸骸之中无从辨认。于是好心的人们给了另一种解释:魏忠贤遗体不烂,是上天故意留着让崇祯鞭尸;至于史可法,则是上天不忍忠臣尸体被辱,让他尽快入土为安。

  说来说去,因为一具尸身聚讼纷纭,不知道颜鲁公、史阁部泉下有知,将作何感?

  旱魃

  揆诸历史,其实在清代以前,僵尸止于人的遗体,还没有向“鬼”的方向发展,到清代以后,僵尸在民间的口耳相传中,才开始变得面目狰狞,甚至出棺作恶,所以早期所有僵尸片,都是以清代为背景。

  僵尸的可怖愈演愈“厉”,在形象上也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最突出的一点,是身上开始长毛。据说长毛的颜色,又分为白、黄、红、绿、黑各种,代表不同的“段位”和“危险指数”。民初刘成禺在《世载堂杂忆》里还正儿八经的说,孙殿英盗掘东陵,撬开慈禧太后的棺椁,霞光满室,慈禧栩栩如生,手上的白毛有一寸多长。

  僵而长毛,谓之“毛僵”。据说也有科学依据,是下藏地的气候,特别是温度湿度有关,所以大体来说,南方多雨水的地方,僵尸比北方要多。而北方比较多的,则一种类似的鬼,叫“旱魃”。

  “魃”这个字很古老,《说文解字》里就有,许慎的解释就是“旱鬼”。这种鬼很坏,所到之处,往往天降大旱,赤地千里,田间寸草不生,直到饿殍遍野。于是,在北方,诸如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每逢大旱,就有“打魃”的习俗,也叫“打旱骨桩”。就是找个坟,把尸骨(就是所谓旱魃)挖出来打烂,曝于荒野,再向天祈祷,企求早降甘霖。

  在中国人看来,刨坟掘墓毕竟是“缺德”的事,更何况还要挫骨扬灰,哪怕是为了拯救乡民于水火,正经人家也不太愿意做这种下三滥的事,所以一般带头的,都是乡间游手好闲的混混——张岱在《石匮书》里面称之为“恶少年”。

  一开始,混混们胆子小,专挑无主荒坟下手,继而是无权无势的贫苦人家,因为他们即便被欺负了也敢怒不敢言。再到后来,领头的恶少尝到甜头:用“打旱魃”的名义,居然可以如此振臂一呼云集响应,而在掘坟的过程中,难免会捞点土里陪葬的好货。久而久之,“打旱魃”成为噱头,名为“驱鬼求雨”,实际成了领头的混混们浑水摸鱼、中饱私囊的利器,再加上有“驱邪”这个政治正确性的护身符在握,号令一出,谁与争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个法国大学者勒庞,写了一本书,当然跟打旱魃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描绘的心态很相似,书名就叫《乌合之众》。古往今来的社会动员,道理都差不多。只是可惜了无端获罪的旱魃。

  虎伥

  周作人先生说过一句话:中国关于鬼怪的故事中,僵尸固然最是凶残,虎伥却最阴惨。

  虎伥是什么呢?大部分人不知道,其实相比起僵尸、旱魃之类,中国人应该对“伥”最熟悉。我们从小耳熟能详一个词叫“为虎作伥”,所谓“伥”,其实本来也是好端端的人,一不留神被老虎吃了,结果变成了一种鬼,这种鬼不仅不恨吃他的老虎,反而把老虎当成主人,自己做了老虎的马前卒,专门帮老虎再找猎物,甚至自己的亲朋好友也不放过。——用今天人们可能更熟悉的一个概念说,有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意思。

  从六朝到明清,“为虎作伥”的故事,屡见不鲜,版本各异,随着文人的加工,讽刺的意味也越来越浓,“虎伥”也不断成为那些甘为鹰犬的小人的代名词。

  不过最有启发意义的故事,或许出自唐人戴孚的《广异记》。说是湖北有个人夜里走上路,忽然遇到几个人,拿一张虎皮往自己身上一蒙,然后倒头就称“大王”。这个人往身上一看,自己已经变成一只老虎,那些自愿做了小跟班的,就是一群伥鬼。大概是他们以前依附的老虎大王不知所终,他们又临时抓了个人代班。一开始,那个人还挺快活,变成老虎,吃香喝辣,山林里莫敢不从,身边还有一群小兄弟吹喇叭抬轿子。过了两三年,他越来越觉得不对劲,想金盆洗手,被身边的伥鬼架着早已没有退路。好不容易有一天,他瞅准机会逃走,躲到一座宝相庄严的大庙里,每天吃斋念佛,渐渐恢复人性。正准备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往外一看,庙门口那群伥鬼,正兜着虎皮虎视眈眈等着自己呢!

  这虽然是个荒诞不经的鬼故事,但是如果所有的贪官(或者其他自以为是的“大人物”),在享受身边宵小天花乱坠的奉承之余,如果花一两分钟读一读这个故事,或许,就不会迈向那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8713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