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东欧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苏联东欧等国巨变之后在经济转型方面的核心和关键是)

引言与此相适应,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过渡时期之内也会出现阶段性。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大体呈现如下三个阶段。经济转轨起始的破坏性阶段。这时各种破坏性因素居主导地位。而建设性因素尚处于萌芽状态,因而经济急剧下降。经济转轨中期的发育阶段。这时

  引言

  

  与此相适应,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过渡时期之内也会出现阶段性。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大体呈现如下三个阶段。

  经济转轨起始的破坏性阶段。这时各种破坏性因素居主导地位。而建设性因素尚处于萌芽状态,因而经济急剧下降。经济转轨中期的发育阶段。这时破坏性因素虽然仍占主导地位,但建设性因素逐渐成长,一定程度上抵销破坏性因素的作用,经济由剧降转为缓降。经济转轨后期的成熟阶段。这时破坏性因素的力度明显减弱,建设性因素的力度抵销或超过了破坏性因素,经济停止下滑或开始回升。

  整个过渡时期以及其中的每一阶段,各国由于条件不同面有长有短,大体上为3-5年。这些国家经济转轨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反映了这一趋向。

  转轨起步较早的匈牙利和波兰已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状态,捷、保、罗三国基本上还处于第二阶段,转轨最晚的独联体国家尚处于第一阶段。如果说这些国家的经济在转轨期间从剧降到缓降再到谷底需要3一5年的时间,那么恢复到转轨前的水平还要更长的时间。这就是社会剧变式的转轨所付出的沉痛代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些国家以前蜗牛爬行式的改革造成的恶果。

  东欧国家过渡问题探讨

  任何事物发生质变均有一个量变积累过程。具有40多年高度集权政治经济体制发展历史的国家,从一党制政治向多党政治的转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必然有一个量变的过程,而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易事。任何宣言、声明、立法等等都无法立即成为事物发展的现实。本文将就东欧国家有关过渡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于过渡阶段问题

  这一点上,东欧诸国在理论认识上趋于一致,尽管在其他许多六面存在若各种各样的意见和方案,甚至它们是相左的。这就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关于这一过渡时期是否存在阶段问题,东欧诸国认为,这是各国政治经济体制,以至整个社会制度转换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东欧诸国发生剧变的最根本的原因之所以说是其内在原因,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所以,东欧诸国无论是政界还是学术界都认为,只有彻底地转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在内的整个国家制度,东欧国家才有可能走出死胡同,摆脱危机、重振并发展。对于这种整个国家社会制度的转换、或转型、或变革,存在着三种主张。

  第一种主张是,东欧国家的现行制度应向西方社会,尤其是西欧国家的那种制度,即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过渡。这种主张认为,东欧国家已成为“后共产主义”或“后社会主义”国家,它和已不可能再转換或回归到原来的社会主义,因为这将是一种历史倒退”,所以东欧国家社会制度应向“民主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和转换。

  这种主张认为,一方面由东欧国家原有的经济基础薄弱,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下、经济结构畸形、科技落后、管理体制和观念陈旧等等存在,要转换成像西方发达国家那种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完成这种“大过渡”将是“世纪之事,”此外,持这种主张的人还提出一个论据,即属于真正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是不会消失的。

  目前在西方也有不少学者承认,在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际上也不断地在吸取并存在着属于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所的某些因素,诸如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必要干预、创造先进科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视社会福利,等等。总之,这种主张是要求取社会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两者之长,而又非两者本身,这种兼容两者的新制度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东欧国家一些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经过改造之后,除了易名之外,还提出新的纲领。

  在这些政党的新纲领中,大多提出了类似的这种主张。然而,这些党在丧失政权之后要重新恢复其执政地位,将是十分艰难的,但是,的东欧人士认为“第三条道路”是一种幻想,认为社会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难以兼容。第三种主张是,剧变后的东欧诸国已成为“后共产主义”或“后社会主义”国家,在完成“大过渡”后其社会制度可能是种崭新的制度。

  由于这种新的社会制度不会是某种“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会是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划等号的制度,因此这些东欧国家可以直接称之为后共产主义或后社会主义的国家,它们有可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存在。但是,这种主张的提法本身比较含混,缺乏质的规定性。

  东欧国家一些学者认为,后产主义国家的提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存在的,它与“第三条道路的主张有近似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方面,而后共产主义或后社会主义最终不可能成为一种稳定的制度存在。如果说后共产主现实存在的政治上的无序,经济上的部分计划与部分市场这种制度上的“真空”,那么这也仅仅是“大过渡”期的一种特征,而并非大过渡的最终取向和目标。

  有的国家,如波兰,要成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木主义国家,有的国家,如罗马尼亚,要建成以混合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欧洲国家,有的国家,如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大过渡目标是建成类似北欧的福利国家。此外,东欧国家大过渡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建立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以促使生产力的发展,但不再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公有制为主体、消灭剥削和压迫以及实现无产阶级社会为主要特征。

  “小过渡”问题。

  “小过渡”是指为实现“大过渡”的最终目标,必然要经过阶段性的过渡,其时空跨度比“大过渡”要小,其战略任务比较清晰,具体地说,“小过渡”包括两个过渡,即在政治上从一党制专政向多党议会民主制过渡,在经济上从集中型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过渡。

  应当指出的是,1989年东欧诸国相继发生剧变后,在其最初阶段,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处于相当混乱的状态。反对派政党取代共产党执政后,它们提出的一些主张还仅仅是为巩固其业已获取的权力的口号,国家和社会的现实已进入一种过渡状态。经过三年的政治较量和实践,多数东欧国家,特别是属于中欧的匈牙利、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国,已从最初那种混乱的过波状态开始进入比较有序的过渡状态。

  政治权力斗争在不同程序上进入有序斗争和相对稳定局面,政治上从一党制专政向多党制议会民主的过渡已见眉目。经济上极度混乱和深重危机开始不同程度地进入具有比较明确目标的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要性得到普遍认同,市场经济的框架逐渐形成。

  但是,政治和经济的这两个过渡,对于任何一个原东欧国来说,都远远未结束,这两个过渡的战略任务远远未完成。“过渡”也绝不是3~5年就可以完成的。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战后形成的东欧国家,大多曾经在政治上存在多党制议会和联政府,在经济上存在多利经济成分并存,有某些市场竞争机制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民主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基本上是符合各国国情,并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渡阶段。

  但是,在苏联的影响下,当时东欧诸国都急于过渡,在政治上强制性地解散其他政党,实行一党专政,在经济上强制性地废除多种经济成分存,靠单一的公有制,遏制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工业化和集化,以及建立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的经济体制,可以说,那是在一夜之间便匆忙宣布从人民民主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这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急速过渡,对此东欧国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再清楚不过的。

  这一历史的经验教训对研究和考察东欧诸国目前的两个“小过渡”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在东欧国家,这两个“小过渡”按照其目标和任务来看也将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而绝不是3~5年的事。下文进一步阐述东欧诸国这两个小过渡的问题。

  关于向多党制议会民主制过渡问题

  东欧国家之所以推崇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除了因为几十年来东欧国家共产党一党专政造成的弊端、失误和最终导致失购外,还有其一些理论依据,即政治多元化是各国社会利益多元客观现实的反映议会民主制是反对专制、体现民主,以及政治制衡,机制的要求,是体现一个具有法制的民主国家的形式,等等。在当今世界,包括东欧诸国在内有众多国家都宣称自己是“民主制国家”,但其概念和含义是模棱两可的,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民主制国家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

  结语

  同时,有的学者认为,后共产主义国家向多党议会民主制的过渡并不具有必然性,因为这种取向的过渡不是客观规律所要求的,换言之,这种取向的过渡并非是东欧国家唯一的选择。东欧诸国这一小过渡的三年多实践表明,各国政治过渡进程是不平衡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8698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