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电车巨头比亚迪拿下华为、小米手机代工订单的消息引发网络热议。
在大家的传统印象中,比亚迪的标签可能仅仅是一家车企或智能系统供应商。
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惊人的33.5%,同时在全球注册电动汽车销量中占比达20.9%。
不过在电动汽车业务的光芒之下,代工服务同样在比亚迪的营收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就在比亚迪于国际代工服务业大展拳脚之际,老牌代工厂商富士康却没有拿到国内手机厂商的制造订单。
在郭台铭力主将部分生产线迁移至印度后,现在的富士康正面临着怎样的发展状况?
比亚迪在代工服务产业的成功‘突围’又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一、比亚迪的代工业务
2003年,深知全球电池制造业即将进入“内卷时代”的王传福决定正式进军代工行业。
而比亚迪坚持发展代工服务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借代工服务对自身电池业务发展的风险进行对冲;二是充分利用产业链整合优势解决客户的痛点问题。
2004年,比亚迪再次抓住主流手机厂商对零部件一站式生产的要求,顺利在国内手机代工行业站稳脚跟。
相关数据显示,在2006~2009年间,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营收额约占比亚迪集团总营收额的37~45%。
特别是在08年金融危机时期更是成为稳定公司经营业绩的定海神针。
全球手机市场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比亚迪迅速调整代工业务及客户组合,并凭借在该领域多年积累的经验继续在市场中表现活跃。
2019年,在美国单方面宣布断供华为芯片之后,比亚迪又顺势成为华为手机的主要代工商之一。
同时还积极利用“果链”外迁的机遇顺利搭上苹果代工商的‘列车’。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苹果公司已成为比亚迪电子公司的全球第一大客户,苹果提供的订单约占比亚迪电子总营收额的44%。
去年,比亚迪又斥巨资收购苹果供应商捷普在成都和无锡的制造业务,这被外界视作比亚迪有意发展成为苹果在海外最稳定、全面的供应链厂商之一。
数据显示,去年比亚迪在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营收额高达1185亿元,同比增长约20%,其占公司总营收额的比重约19.6%。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高内卷时代”后,代工服务俨然成为支撑比亚迪实现净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二、富士康的战略失误
相比于比亚迪步步为营,充分利用产业链优势和发展机遇拓展自身代工业务不同,全球老牌代工业巨头富士康却走向完全不同的另外一条路。
2015年,郭台铭为了配合苹果公司“果链外迁”以及拿到印度政府给出的政策优惠,毅然选择赴印度建厂。
并声称要以印度工厂为大本营,继续支持苹果的全球化布局战略。
等到富士康真的斥巨资在印度建设工厂后,印度当地的营商环境、基础配套设施以及人工素质却给傲慢的郭台铭“上了一课”。
初入印度的富士康随即便要面对印度国内复杂的政商关系、不稳定的电力以及供水配套设施,还有良品率不达标的生产线。
更要命的是,在苹果公司的全球化布局中,富士康仅仅是一颗随时可以抛弃的棋子。
换言之,苹果公司看重的并非是富士康的牌子,而是其具备的完整供应链、低生产成本以及高良品率的优势。
曾几何时,狂傲的郭台铭在谈及赴大陆建厂时称“富士康是在给大陆人民赏饭吃”。
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失去大陆方面提供的优惠政策和资源供给,富士康也不过只是一家平平无奇的代工商。
抛开利益关切谈合作,苹果公司自然没有必要把大部分订单全部都交给富士康,现在的郭台铭也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以及经营政策上给予了富士康大量的优惠,现在郭台铭想要回到大陆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一方面富士康要承受被苹果公司“背叛”的结果,另一方面又要重新审视比亚迪等国产代工厂商对自身份额的挤占。
现在富士康的日子可并不好过,况且它现在已经成为印度政府的“盘中餐”。
三、多元发展战略的内核
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优势最终成就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
而在手机代工领域多年积累的一站式服务能力帮助其在全球手机代工行业中掌握话语权。
比亚迪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内核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即在以对冲单一产业布局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产业链协同优势,逐步在传统产品和服务的纵向和横向上拓展跨界创新并积极匹配客户需求。
现在的比亚迪电子不仅在手机部件及组装领域具备竞争优势,其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座舱以及AI服务器等领域同样处于国内主流供应商之列。
多元化发展的原则并非盲目贪大,而是基于自身优势的逐步探索。
特别是在全球新兴行业普遍进入高度内卷的发展期之后,企业必须审慎控制多元化项目发展的投入和速度。
近期,苹果公司官宣决定彻底放弃延续了十年的造车计划,外界分析认为苹果放弃造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聚焦不熟悉的行业不如尽早布局AI赛道,稳住主要业务。
二是公司始终没有确定究竟要打造一辆什么样的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车。
当然,纵观比亚迪在代工行业的“突围之路”,我们不可否认:现实机遇也是推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如果美国没有单方面禁止向华为出口芯片,也就不会有比亚迪与华为的紧密合作。
如果苹果公司无意推动“果链”多元化布局,现在比亚迪电子的营收额至少要缩水三分之一。
“技术和产业链准备+现实机遇+敢于把握机会的勇气”就是促成比亚迪在全球代工行业站稳脚跟的‘操作指南’。
四、顺势而为需找到痛点
有人说比亚迪在多领域取得的成功大多都是顺势而为的结果。
不过这种顺势而为也必须建立在清醒的产业规划基础之上,或者说在市场战略完成闭环之前,盲目扩张产业只会落得一地鸡毛。
其实市场战略需要解答的问题无非就三点:市场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怎样与市场需求建立有效连接?
现在国内很多大型企业都喜欢拓展经营业务,搞跨界经营。
采取的手段一般包括企业收购、合资或者独立运营,不过这种脱离主业盲目贪大的经营行为往往会演变成拖累企业的包袱。
这些大型企业“跨界”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发展定位不清晰、自身优势衔接不上、盲目追求品牌效应。
自决定进军手机代工行业的那天起,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在比亚迪经营战略中的定位就是对冲电池业务发展的风险。
而最开始比亚迪在相关业务的竞争优势就在于能够解决手机塑胶壳的色差问题。
后来这些痛点就变成屏幕适配、零部件一站式生产以及智能手机转型等等。
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力,结局就会像一潭死水那样慢慢干涸。
就像富士康失去大陆提供的资源支持后就变得平平无奇一样,比亚迪也不过只是在动力电池行业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企业。
而它在代工业务上取得的成绩靠的是其在2003年启动手机代工业务后一路走来积累的丰富经验。
比亚迪在代工行业的发展经验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在不具备能够满足新行业市场痛点的竞争优势之前,千万不要盲目扩张新业务。”
总结
谁能想到,目前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比亚迪也曾一度靠着手机代工业务勉强撑过经济危机的“洗礼”。
哪怕时至今日,手机等电子产品代工业务仍然在比亚迪的商业版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毫不夸张的说: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高度内卷期之后,比亚迪在代工业务上的竞争优势还将得到进一步被放大。
在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指引下,比亚迪的营收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得到了显著增强,这都是得益于其对市场痛点的精准把握。
多元化发展的原则并非盲目贪大,而是基于自身优势的步步为营,至于所谓品牌效应在市场选择面前最多也仅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参考资料:
《比亚迪的“另一个战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6602109458602331&wfr=spider&for=pc 第一财经
《帮华为、小米、苹果等代工手机,比亚迪一年进账1185亿》
https://mil.sohu.com/a/769744501_121097259 搜狐
《富士康辉煌不再!郭台铭决策失误,亲手扼杀了自己的产业!》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571910618755086&wfr=spider&for=pc 巡名观察室
《放弃造车、裁员600余人,苹果这步“棋”下得好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5726513334688420&wfr=spider&for=pc 中国青年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603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