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无棣在哪里(无棣有钱人排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滨州境内能够在中华文明史上有地位的家族,当首推无棣县车王镇段家村的张家。若从1894年张鸣岐考中举人,1906年担任广西布政使,官至二品算起,中经张鸣岐的儿子、建筑大师、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师张鎛,到2013年张鸣岐孙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张家辉煌超过百年,而且继续保持着辉煌。

2017年2月,泰山出版社出版的任连巨著《赤子情怀》序言中说:“在近现代的一百年中,名望最大,声誉最著者,乃车镇段家张氏,即以清末两广总督张鸣岐,建筑设计大师、人民大会堂设计者张鎛,中科院院士、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为代表的这个大家族。”

“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终有啖饭之地。”这是张氏家族的家训

无棣车王段家的张氏家族,祖上也是追求耕读传家的一般农户。清朝末年,张凌云之子张鸣岐举人出身,从幕僚做起,35岁即官居两广总督,是指挥镇压同盟会广州起义的清军最高指挥者。张鸣岐经历了清末动荡、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和民国初年的社会动荡,他走遍大江南北,甚至东渡日本,经常来往于广州、上海、天津各地,一直图谋混个一官半职,东山再起。

1926年,屡屡碰壁之后,张鸣岐对官场心灰意冷,开始吃斋念佛,对人生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从上海返回天津的火车上,张鸣岐告诫在身边的两个儿子张锐、张鎛说:“宦海沉浮,为官不义,不易,改朝换代必受其牵连。”他说:“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终有啖饭之地。”这是张氏家族的家训,引导张鸣岐的后代走上了科学之路。此后,张家的后人均从事科学、教育工作,不再进入官场。

(两广总督张鸣岐,来源网络)

张鸣岐有4子2女成人,个个出类拔萃,有19个孙子、孙女,其中14男5女,称得上科学家的有6人。张鸣岐夫人纪氏乃纪晓岚之后,张鸣岐的4子分别是:张锐、张铸、张鎛、张钧,2女分别是:张钿、张锦。张锐,清华大学毕业,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硕士,其后人多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毕业。张铸,南开大学毕业,娶中国历史上知名人物龙济光之女,其最著名的儿子即张存浩,其他子女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张鎛,东北大学毕业,娶山东知名的庄家之女,由天津市长张自忠证婚。张钧,天津工商学院毕业。张钿,南开大学毕业。张锦,燕京大学毕业,清华大学首届女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是北京大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其丈夫傅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科学家。

2003年9月,张家后人40余人,到无棣祭祖、探亲,蔚为大观。至2015年,张氏家族从事科技工作的有几十人。张家新一代才俊正群星闪烁。

《无棣县志》张鎛的传记

《无棣县志》(1990-2007)有张鎛的传记,全文如下:

张鎛(1911-1999),1911年,生于广州。祖籍车镇乡段家村。他出身于旧官僚家庭,父亲张鸣歧曾任清末两广总督。幼年就读家馆,天资聪颖,勤勉好学,后随父母辗转日本、天津、上海等地,先后受业于南开、汇文、复旦诸校,19岁考入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九一八”事变后转学到清华大学。

(张镈,来源网络)

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清华大学,他是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的门生,毕业后又长期跟随建筑大师杨廷宝工作。他先后在香港基泰公司的津、(北)平、沪、宁、渝、穗诸事务所任建筑师,在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任教授,曾参与北平先农坛体育场、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所、上海兴城银行大楼、四川大学、九龙美丽华大酒店、香港半山高级公寓等建筑的设计,1941-1944年,承办北平中轴线文物测绘工作。1949年,他升任香港基泰公司主任建筑师,月薪高达十几两黄金。1951年,他辞去香港基泰总公司的高薪要职,回到北京。

1953年,出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全身心投入到建设首都的工作中去。先后参与设计北京西郊军委大楼、亚非学生疗养院、友谊医院、天桥剧场、自然博物馆、友谊宾馆、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新楼、人民大会堂等工程。为迎接建国四十周年,中央要求在短短的10个月内建成人民大会堂。张鎛任总设计、总建筑师,周恩来总理任评审。在那些日子里,他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天亮出去,回家时,时常是次日凌晨两三点。1959年秋,人民大会堂按期胜利竣工。国务院为此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周总理异常兴奋地拉着张鎛的手说:“我给你打5分!”文化大革命期间,张鎛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悉心保护。

(人民大会堂,来源网络)

1978年,恢复工作,他参与策划和设计人民大会堂大修、改造、扩建工程,民族文化宫合资扩建工程、水产部大楼、钓鱼台国宾馆、国际大厦以及北京旧城区62平方公里的科研与规划等国家重点工程。在五十年时间里,他参与规划设计、辅导的大型建设工程计120余项,建筑作品遍布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在首都的近百项工程中,有五项辉煌建筑列东西长安街,有三项工程列国家“50强工程”前5名,有一项设计作品荣登全国建筑艺术奖项之榜首。

1989年,张鎛获国家建筑大师称号。《中国信息报》《中国建设报》《中国日报》(外文版),香港《文汇报》有多篇刊载报道张鎛事迹的专题文章,介绍张鎛在国内外的重大学术活动。张鎛是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年愈八旬,依然工作,经常参加专业会议及社会公益活动。他暮年怀恋乡土,并对大觉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义务为无棣县复建海丰塔设计图纸。张鎛回国之初,就将自己积存的几万元外币捐献给党,把北京的88间房产全部交给国家。1997年,他又将其专著、手稿、图纸、证章、信函、照片、音像等原始资料捐献故乡,县委、县政府建立“张鎛纪念馆”,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以彰功褒德。1999年7月1日,张鎛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葬于车镇乡段家村张氏坟墓。

《无棣县志》中张存浩的传记

2014年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张存浩与程开甲共同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向这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

(张存浩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来源网络)

《无棣县志》(1990-2007)有张存浩的人物简介,全文如下:

张存浩,1928年,生于天津,祖籍车镇乡段家村。中科院院士、研究员、教授,中外知名的化学家。抗战时随姑父傅鹰(享誉中外的化学家)、姑母张锦(化学博士)到长汀。曾就读于张伯苓所创办的重庆南开中学。1944年,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并且考进厦门大学,次年转入转入中央大学化学系,1947年毕业。1948年,赴美在爱阿华州化学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10月,毅然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和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献身祖国科学事业。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4年,当选为中科院化学部常委。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先后任中科院化学部副主任、主任,中科院主席团成员,《化学物理通讯(阿姆斯特丹)》国际编委,英国化学会法拉第会志国际编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执行局成员,《光谱化学学报(纽约-牛津)》编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大、复旦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名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中科院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顾问。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十四大主席团成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存浩长期从事催化、化工、化学反应动力学直到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激发态化学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与合作者进行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研究,研制出高效熔铁催化剂。20世纪60年代,他和合作者在国内开创激波管高温快速反应动力学和气体爆轰波脉动结构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他领导我国第一台超音速扩散型氟化氢激光器的研制工作,取得的成果相当于当时美国发表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与合作者从事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激发态分子光谱及化学,量子态分辨的分子传能及新型化学激光体系等方面夫人研究。在激光化学和新型化学激光器等领域进行大量开拓性工作。1983年,他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的研究,首次发展出光引发/放电引发脉冲氟碘化学激光器。激光器的化学效率达34%,超过苏联1988年发表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上述研究成果分别于1956、1982、1993年,三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7年,获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是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1986、1989、1994、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二等、一等、二等、特等奖)。1998年,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0年,获第八届陈嘉庚化学科学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生30余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4955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