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昆州在哪里(云南是哪个省)

地名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要素之一,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昆明,其古往今来的地名设置史,是一门内容宏大、内涵深厚的大学问。研究昆明地名的设置,对于研究昆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重要的意义。

昆明的地名,与其他地方地名的出现和变化呈基本一致的规律。初始阶段,是一种直观反映的“原生态”形式,比较直接、质朴、通俗,久而久之,或被沿袭,或被雅化和转音改意,并随着社会发展,新地名不断出现,旧地名不断消失或变化。

本文拟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方面,对昆明地名的设置,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并把以往昆明地名的设置史分为:清代以前的古代时期;民国时期;1950以来至今等三个时期

一、清代以前的昆明地名设置

1、古代民族约定俗成的地名称谓

自古以来,云南这片土地上的历代先民,用他们各自的民族语言,呼出了林林总总的地名。这是昆明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名的一个重要特点。

大者如:滇。这是古族名。《前汉书.地理志》、《史记·西南列夷传》等,都说得很清楚。而《华阳国志·南中志》诠释滇池,说滇池因“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以为“滇者,巅也。”这是望文生意。这也是后人在诠释云南及昆明地名中,常常出现的错误。包括苴兰及昆明等,都是古代部族名演化成的地名。

至于祿劝,原来称“洪农碌券”,是彝语“有很多石头的山梁”之意,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设州,改“碌券”为“祿劝”;而呈贡,是彝语“盛产稻谷的海坝湾,”寻甸则是大宝元年(550年)前后,占领这一带的部族首领“新丁”的名字转音而成,词源也是少数民族语言;

昆明地区各种小地名,源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数不胜数。如今五华区普吉,是彝语“岔路口有庙的地方”;今寻甸县易隆,系彝语“夷笼”转音,意为“水之城”;而城南“五里多”,是蒙古语“斡尔多”“军营衙门”之意。等等。

2、官家正式设置的地名

西汉王朝设益州郡。在益州郡境内,设谷昌、建伶、滇池、连然等县,这些名称,是官家正式设置的地名。包括以后的拓东城、鄯阐府、中庆路、昆明县、昆州、云南府、安宁州、富民县、嵩明县等,都属于历代官家正式设置的地名。

昆明地区有相当多的村落,如张官营、王旗营、金刀营、蓆子营、豆腐营、马家营或杨家地、李家地、陆家地、赵家堆等,以及前卫、左卫、中卫、左所、右所等地名,是明朝在云南推行“卫所制度”、“屯垦戍边”,实行“军屯”、“民屯”、“商屯”留下的历史地名,记载了昆明地区大规模屯军移民,开发建设的重要历史。此外,昆明地区还有许多与军屯有关联的驿递传输体系留下的地名,如十里铺、黑林铺、雨过铺、读书铺、马军(金)铺(“铺”原先称“堡”)等;

大哨、小哨、桃园哨、石虎关、碧鸡关、免耳关等地名 则是当时在驿道干线设关置卡所留下的地名;至于昆明老城区的“三坊”、“二十四铺”,如崇政坊、报功坊、世恩坊、高山铺、三义铺、石桥铺,以及昆明南郊的六甲、九甲、东川区的集义里、向化里等地名,则是清代以前,基层治理的“坊铺”、“里甲”等制度留下的遗迹。

这些历史地名,是值得珍惜保留的历史文化遗产

3、以地标性建筑物设置的地名

清代以前的昆明,官衙及寺庙祠观非常多,许多地名也由此而来。以官衙命名的街巷,如东院街(云贵总督衙门所在,即后来的光华街)、甬道街(总督府前的箭道)、西院街(云南巡抚衙门所在,即后来的如安街)、府甬道街(云南府衙门所在,即现在的师大附小正对)、粮道街(后改称景星街)、渔课司街等。威远街是云南布政使司衙门所在,在很长时间,昆明人都以“藩台衙门”称乎威远街。以军队有关的北校场、南校场;以寺庙祠观称呼街巷名者,如文庙街、东寺街、灵光街、武庙街、圆通街、东岳庙、西岳庙、弥勒寺、白马庙、甘公祠街、咸宁巷(咸宁寺)、天君殿巷、西寺巷等。还有含祈愿纪念之意的聚奎楼(状元楼)。

以城门名移做地名的,如大东门(咸和门)、小东门(敷泽楼)、北门街(拱辰门)、大西门(宝城门)、小西门(威远门),小南门(南屏街口)以及大南门(近日楼)。有些地名今天还在用,如小西门、近日公园、顺城街、穿心鼓楼等。

4、对地理实体的地名设置

主要是对山体、丘陵、湖泊、河流、堰塘等的称呼命名。这些地名中,蕴含了地理生态环境的沧桑演变及人文历史的大量信息。

昆明城内有五华山、螺峰山、祖遍山,周边有商山、虹山、眠山、长虫山(蛇山)、金马山、碧鸡山、白鹤山等;许多山名富含历史故事,如梁王山、沈官坡、逼死坡。有的融合着少数民族语言元素,如罗藏山等。

昆明坝子有数十条河流,其名称也多有历史信息。如盘龙江,因其蜿蜒数十公里,又分段被称为八大河、敷润桥、南太桥、云津(得胜)桥、南坝、六甲河、洪家嘴等河段;大观河、新、老篆塘、新、老运粮河、新、老明通河等;昆明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金汁河”、“银汁河”,则色彩斑爛,饶有诗意。

昆明有相当多带“水”意的地名,如潘家湾、佴家湾、董家湾、波转湾(今三合营一带)、洗马河、蒲草田、洪化桥、西坝河及月牙塘等。这些“古有水意今无水”的地名,记载了滇池及其有关河流水系的盈缩消长的信息;

5、与行业及移民有关联的地名设置

与工商等行业相关的地名,如三市街、钱局街、盐行街、铁局巷、大西仓(西仓坡)、北仓坡(小恵仓)、米厂心、豆腐厂、卖线街、熟皮坡、羊市口、马市口、猪集(珠玑)街等;马街、龙街、羊街、牛街、龙头街等,则是以生肖命名集贸街期;与移民迁徙有关的如广聚街、南昌街(江西宫)、川主宫(后称拓东路)、江南会馆、富春街、玉溪街等。

二、民国时期地名的设置

清代以前的千百年间,地名设置总体变化不大,原因是晚清以前,社会发展缓慢迟滞。进入民国以后,新事物新行业大量出现,并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特别是二十世纪30年代及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显著。这个时期的地名设置特点突出。

1、一批主要街、路名称的设置

辛亥革命以后,昆明设置了一批具有当时新意及时代特色的地名,如光华街、文明新街、维新街、民生街、民权街、护国路、靖国桥等。1913-1915年,建成“劝业场”,1919-1923年,建成“南校场市场”、“云津市场”,这是昆明前所未有的商业形态,也是前所未有的地名设置。

1928年昆明正式设市以后,先后完成大、小南门和小西门等旧城楼的改造,以及市区内正义路、武成路、绥靖路(后改长春路)、华山东路、西路、南路、金碧路、威远街、太和街、宝善街、大观街等城区主要街道的改造和命名。。近日楼外至护国路一段,1930年至1932年折除城墙,填平护城河,开始建“新市场”,后来命名为“南屏街”。曾被称为“省城第一繁华大街”的“正义路”,是1923年,改造了原来的“四牌坊”“三牌坊”以及“南正街”,拆除了近日楼傍的城墙而修成,为纪念“重九起义”被命名为“正义路”。

2、新交通方式带来的新地名

1910年4月,滇越铁路正式通车。随之俱来的是铁路沿线一批前所未有的新地名:位于塘子巷的云南府头等站(昆明人习称火车南站)、西庄站、呈贡站、宜良站以及后来的火车北站等;

1922年,云南创办航空事业,在巫家坝修筑飞机场。以后几十年,巫家坝机场或昆明机场,成为重要地名;

1926年10月10日,云南历史上第一批6辆汽车沿新修的公路,从三分寺、黄土坡、黑林铺、眠山、马街、普坪村驶向碧鸡关,昆明第一条公路名从此诞生。以后,昆明汽车西站、滇西公路、滇黔公路、昆明汽车东站、安宁螳螂川公路桥、宜良汇东公路桥等新地名陆续涌现。1933年,昆明基本完成围绕主城区的环城公路建设,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环城东路、环城南路逐渐嵌入昆明人的地名记忆。1938年滇缅公路筑成,1945年中印公路通车,这些标记着“血肉筑成的民族生命线”的地名,成为昆明荣耀千秋的地名文化遗产。其中,中印公路从黄土坡东,绕城直达环城路9公里的最东段,到80年代还叫做“军用公路”,以后才定名为“学府路”。

3、抗日战争对昆明地名设置的影响

抗战开始以后,大批工商企业进入昆明,昆明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工商业重镇。汹湧澎拜的人潮和经济潮,给昆明的地名设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中央机器厂、中央电工器材厂、昆湖电厂、昆明汽车修造总厂(黑林铺)、第一飞机制造厂(昭宗村)、第22、51兵工厂、昆明钢铁厂、可保煤矿、明良煤矿……既是声名显赫的企业名称,也成为名头响亮的地名。茨坝、黑林铺、马街、海口及安宁,这些原来籍籍无名的荒郊野坝,成为无人不晓的工业聚集区。

激增的人口使昆明出现了新式的房地产开发,靖国新村、吴井新村、箓塘新村等一批崭新的地名在昆明出现。蓬勃兴起的文教体卫事业,既出现了新事物、新建筑,也设置了一批新地名:西南联大、昆华医院(1939年建成)、云大医院(1941年建成)、拓东体育场(1942年建成)、昆明大戏院(新昆明电影院)、南屏电影院、温泉宾馆、抗战胜利堂(志公堂)……

4、规范了一批地名设置

民国时期,大量沿用清代以前的旧地名。同时,对一些过于鄙俗、不雅不祥的旧地名进行了规范。如改“臭皮街”为金牛街、“哑巴巷”为通城巷、“老母猪桥”为玉带桥、“裹脚巷”为碧鸡巷等。当时的昆明地名,给旅滇的文化名人留下良好印象:“昆明的街名,多半美雅,金马碧鸡等不用说了,就是靛花巷附近的玉龙堆、先生坡,也令人欣喜。”(老舍《滇行短记》,原载《扫荡报》1941年11月22日至1942年1月7日)

三、1950以来的地名设置

解放以后,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巨大,在地名设置方面也呈现了新面貌和新特点。

1、1950至1970年代的地名设置

1950至1970年代期间出现的地名设置,大多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充满时代特色。如青年路,1953年开建,因发动青年参加义务劳动,特别是1955年省团代会全体人员参加工程劳动,于是命名为青年路;又如东风路,50年代建成的西段,初名“近西路”。越过南屏街后,与同期修建的南太路相接。1960年取“东风压倒西风”之意,定名“东风路”。类似的地名设置还有人民路、北京路等。

昆明出现的一大批新建筑,如工人文化宫、检阅台、翠湖宾馆、邮电大楼、昆明饭店、东风体育馆、艺术剧院、博物馆、邮电大楼、农展馆、云南饭店等,不仅是新地标建筑,也成为新地名。国庆十周年建成的昆明百货大楼,前面的城市花园被称为“近日公园”,成为昆明主城区的“圆心”和最有影响的地名。

2、1970至2007年代的地名设置

1970年以后,地名设置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文教事业突飞猛进,在地名设置上也出现较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昆明的地名设置的缺点,是疏于粗放,随意草率。

如,简单把两头地名相加,就变成了路名,诸如穿金路、塘双路、交林路、昆沙路、昆大路、呈黄路等;以该路某单位而会意该路名,如新闻路、民航路、昆师路、商院路等;因主要干道延伸,就简单地加上“延长线”,如“东风东路延长线”、“人民路延长线”、“北京路延长线”等;因该区域的功能性质,即随意赋名,如经开区的经东路、经邮路、经牛路、经桥路、经开路等;高新区的科发路、科新路、科园路、科开路、科高路、科医路等;房地产开发兴起后,若干地产的名称设置问题突出,如:创意英国、挪威森林、加州风景、马可波罗别墅、涌鑫哈佛、总裁官邸、顺城豪庭等。 一段时期内,地名设置中存在的“大、洋、怪、重”,格调低,少文化,有路无名,以工程名代替法定标准名,有名难找,标识不清等现象,使領导不满意、群众不满意,社会评价比较低。

3、2007年至今的地名设置

为提高地名设置的质量,规范地名设置工作,2007年11月,经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同意,成立昆明市地名和街名命名工作顾问组;2008年,昆明市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地名管理的相关法规,再次修订完善本市地名管理法规,颁布《昆明市地名管理规定》。在地名设置工作中,大都邀请专家学者提出建议方案,或召开听证会,或进行公示,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全市持续开展“寻找百年老地名”、评选“最美地名“、征集“地名故事”等活动。

这一时期,昆明地名设置工作成果显著。突出的有:为呈贡新城38条道路进行了质量较好的地名设置;终结了东风路、人民路、北京路等“延长线”及“昆沙路”等路段的“懒地名”;为昆明地铁各站点进行了群众认可的地名设置;为昆明新机场完成了“长水国际机场”的地名设置(虽然机场名称设置不完全由昆明决定)……

而2009年上半年,位于矣六街道的“螺蛳湾囯际商贸城”,依占权势,抢占位于环城南路的“螺蛳湾商场”名称事件,既违反国家商标法,又违反有关地名管理的法规,是昆明地名设置史上最恶劣最荒诞的案例。

四、对今后地名设置工作的建议

1、严格贯彻有关地名管理的各项法规

从国家、省到昆明市,均制定了有关地名管理的法律法规,地名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坚决严格地贯彻执行。地名工作,既事关大局又影响久远,全市民众、相关部门和人员,要充分认识地名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建设、经济工作的高速发展,新地名、变更的地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地名设置工作任务繁重,变化复杂,不能因为工作量大、情况复杂,就敷衍应对,草率处置。特别不能允许类似“新螺蛳湾”违反地名法规的事情再度发生。

2、要珍惜宝贵的地名文化遗产

昆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众多流传至今的老地名,是名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历史建筑、街巷甚至地理实体已经或正在消失,与之共生的历史地名也随之湮灭。因此,在今后的地名设置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历史地名,在新的道路、新的居民小区及商业中心等需要进行地名设置时,应该把保留历史地名当作首选;在若干里程较长的城市主干道,应该把具有历史内涵的老路名,在原位置同时标注,如人民中路(武成路)、人民中路(文庙街)、人民中路(长春路)等;在曾有重要建筑、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道路和地段,应该设置纪念标识,如已经设置的眠山“滇缅公路纪念雕塑”、滇缅大道“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等;又如应该保留“油管桥”名称(中印输油管道);再如洪化桥,曾是洪化府所在,原地曾有著名中药店“福元堂”,是筹划“重九起义”的重要会议的会址;又如交三桥附近,是1941年12月18日日机轰炸大惨案的发生地,这是抗战中昆明死伤最为惨重的一次空袭。能否在这些地方树标立牌,让后代不致忘却;另外,还应该进一步鼓励对历史地名的使用、研究和宣传。

3、继续改进和完善地名设置工作

由于数量繁多,变化频繁,情况复杂,地名设置工作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完善。如:不少道路已完工多年,仍然有路无名,以工程名代替法定标准名,标识不全不清等现象依然存在;一些里程较长的城市主干道,一名到底,“一以贯之”,致查找具体路段和地点困难。如环湖东路(约23100米)、北京路(约15660米)、广福路(约14500米),包括日新路及西园路等。建议在保留全路总名称的前提下,以每段附近适宜的历史地名分别再命名;多条道路周边路名及地名标志不清不全,使交通参与者非常不便。如环湖东路通车已近10年,但所设路名标志大部分没有两侧道路及转弯处的路名标志,大部路标只标注“环湖东路“而无前方地名标识。

4、加速昆明地名数据库建设

昆明缺乏应时的、高质量、高标准的地名图、录、典、志。特别应该加速建立更新地名数据库,实现地名成果的信息化服务。目前的“昆明地名网”缺陷很多,难于使用。其突出问题有:

(1)信息量小、浅、窄:城区地名大多只能查到街道办事处一级,再下之街、路、巷、居民区及商业中心等信息都不能查到;部分郊区(农村)可查到行政村一级,村民小组(自然村)就无法查找。多数行政村的地名内容,又仅有城乡分类代码、区划代码、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车牌号码等简单内容;

(2)全市机场、铁路、公路、桥梁、车站、码头、渡口等交通设施名称、各类山体、河流、湖泊等地理实体、公共场地、具有方位和地名作用的企事业单位等重要内容都不能查到;

(3)词条撰写不规范,地名要素缺失,或存在某些不当内容: “昆明市”词条无地名来由、建置沿革、周边四至等要素内容,并谬称昆明土特产“有咖啡、椰子糖、椰茸、天然椰子汁、椰子酱、香蕉、菠萝及菠萝蜜等”;有的区、县,建置沿革等要素也缺失,或者只从2004年说起;“五华区”词条用两组“人文五华”、“商贸五华”、“科技五华”、“宜居五华”,取代了地名介绍中必需的要素;“官渡区”词条误扯上“斗南花卉”;“晋宁区”词条竟有“网络名词‘躲猫猫’的产生地”,耗费近千字大谈“躲猫猫”故事;而街道办事处、乡、镇词条,几乎都没有地名来由、建置沿革、空间位置及地理概况等要素,又大都花费篇幅介绍时任领导班子政绩、部门设置、招商引资等内容;

(4)几乎所有词条的信息都显陈旧,引用数据大都是10年以前的。

《昆明市地名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地名命名要从我市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反映城市建设的成就,反映历史文化和资源物产,突出地理特征,体现城乡建设规划,照顾群众习惯,反映地方、民族特色。地名构词要符合语法和逻辑,用字简明、清楚、文明、规范。”这是昆明地名设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希望今后的地名设置工作,进一步依靠广大市民群众,依靠地名专业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把以往行之有效的地名设置方式和有关活动继续推进并不断优化,把昆明优秀的地名文化持续推向新高度新境界。(雷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4936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