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哪里洗海澡(上海什么时候能洗海澡)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国民政府正在全力推行“大上海计划”的实施,新建道路四通八达,商店住宅鳞次栉比,城市环境焕然一新,文化娱乐设施同样丰富多姿。与现下人们一到假期就奔赴三亚、北戴河的海滨尽情畅游不同,当年的上海市民足不离沪便可享受阳光海滩,这片老上海们津津乐道的休闲度假之所便是高桥海滨浴场。

公用局布置海滨浴场遇到重重困难

高桥海滨有数十里平坦的白色沙滩,一望无际的海空,临流一浴,心旷神怡,倦卧浅滩,消暑却热。钟爱戏水的西方侨民最早来此泅游,20世纪20年代,这里已有商贩和季节性旅馆,初具规模。

“离岸越远,水流越急。苏冠兰不断变换姿势,或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或来回泅渡。每次来高桥,他都是先游泳,再上健身房。这样的锻炼已经持续了十来天……”这段文字节选自张扬的小说《第二次握手》,高桥海滨浴场正是男女主人公苏冠兰和丁洁琼相遇相爱之地。这里发生的又岂止爱情故事,夏日炎炎,沪上中西人士、各界仕女纷至沓来,高桥海滨是郊游的首选,避暑的乐园,结伴寻幽,如入仙境。

“大上海计划”提出后,由上海市政府牵头,着力开发高桥海滨浴场,打造沪上海滨新名片的计划提上了日程。据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民国时期公用局档案记载,1931年,时任行政院院长孙科和上海市市长张群前往高桥海滨地区实地考察并作出批示,决定由市工务局对海滨区域着手进行测量。

消息一经放出,市民无不兴奋。《兴华周报》发布一则消息,大致内容为:沪上士女注重户外运动,游泳之风尤甚,每届夏季,凡可游泳之处,无不尽量利用。然而上海人烟稠密,车马嚣烦,市廛错杂,但却缺乏夏日纳凉胜地,与欧美各大都会比较,望尘莫及。高桥虽属僻远,但景色宜人,且有渡轮可以前往,饱受盛暑之苦的市民无不悠然神往,愿市政当局能在最短时间内促其实现。

但因1931年发生大水,该项目遂暂行搁置。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政府财政困难,考虑到市民需要迫切,继任市长吴铁城批准以市轮渡公司盈余项下支付各项设备费用2000元,并将海滨浴场交由公用局轮渡总管理处规划布置,工务局、卫生局、公安局等部门协同配合。

然而,公用局并无浴场布置经营的相关经验。1932年7月,局长黄伯樵致函青岛市政府秘书处,请询该处浴场设备情形、管理章则以及用具租赁、饮食出售的办法,尽管经营伊始小心审慎,过程中也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当月,高桥海滨两家饮料店的老板沈关六和范秀堂上书吴铁城市长,抗议公用局取缔其他饮料店,垄断海滨浴场经营、与民争利的行为;浦东同乡会也致信称公用局认为饮料经营有利可图,遂生觊觎之念,不顾商民生活,同乡会将通过公益法律事务所为会员讨要说法。接着,高桥区市委员钟人杰对公用局兴修高桥镇至海滨浴场道路提出反对,认为这种行为破坏农田、方便海盗、献媚西人;高桥当地乡民亦自发组织起来干扰道路施工,要求对破坏的农田提出赔偿。随后,亚细亚火油公司的陈雨田先生不满海滨浴场简单的安全保障设施,致信公用局提出应设立木牌详细写明水位情况,增加救生艇及救命圈数量,潮水上涨时应鸣锣示意,应尽快清除沿岸较多的小石块、瓦片及破碎瓷器等。

1932年6月,上海市政府指令公用局布置海滨浴场的公文

高桥海滨的水质问题也曾引起市政当局的忧虑。1933年1月6日,卫生局致函公用局称:“高桥海滨既辟为公共浴场,其水质之良窳,关系人体健康,至为重要。本局为慎重起见,拟先行取水检验察看菌数如何再行办理,想贵局定亦赞同也。”随即派员赴高桥海滨对涨潮及落潮时的水质取样化验,结果显示此处水质确实有传染疾病的可能。

面临财力不济和诸多反对声音等因素,海滨浴场的建设就在这样的困难和压力中缓缓起步。即便是高桥至海滨浴场道路铺筑完工后,市民乘摆渡渡江后可搭乘公共汽车直达海滨,高桥海滨浴场相对简陋的设施依旧无法让游人满意。公用局拒绝向中国旅行社提供海滨浴场的照片,此时的浴场还不足对外宣扬。

谭伯英与海滨浴场的管理权变革

政府部门的开发建设捉襟见肘,民间人士却嗅到了商机。承建了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市立图书馆等建筑的朱森记营造厂老板朱月亭向公用局呈文,申请承办高桥海滨浴场并请求给予营业执照。为高桥浴场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计,公用局与工务局等部门协商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同意对外承包,但需预缴租费、保证金等三万元。经反复磋商未果后,朱月亭放弃了承办。随后广东商人陆鸿祥也呈请承办,在提出与海滨饭店合作及轮渡浴场联票制等条件未果后,也选择了退出。

夏季将至,时间紧迫,海滨浴场承办事宜仍无结果。1933年5月1日,公用局与相关部门再一次会同讨论,代理局长徐佩璜十分重视,亲自出席会议,会上经第四科科长谭伯英提出并最终商定,由高桥海滨饭店承办浴场最为便利。在与海滨饭店协商后,垫付费用由三万元变为一万五千元,另需每年750元的报酬金,海滨饭店签订合约,成为了高桥浴场的第一个承包商。

海滨饭店取得管理经营权后,着力改善海滨浴场交通状况和经营环境,与市府及各局通力配合,积极布置。道路拓宽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各色小贩逐渐得到规范,公安局三区四所派警员长驻,以维持秩序,保障安全。1933年7月8日,市轮渡公司正式开通游浦清凉夜班,方便沪人消暑需要,前往高桥的头等票价单程0.5元,往返0.8元。同时备汽车数辆,行驶于高桥市轮渡码头与海滨浴场之间,以便往来。为进一步完善浴场管理、服务游客,高桥海滨饭店又制定了详细的浴场规则,如浴场内需使用代金券,不许私自架设帐篷,衣衫不整禁止入内,不得裸泳,杂物不得随意丢弃等等,甚至还规定不得随意牵牛羊入场吃草,可见当时这里原生态的环境。

盛夏炎炎,游客蜂拥而至。“是日天阴未雨,骄阳藏匿云中,黄浦江上凉风阵阵,沁人肺腑,已使久居城市之人感觉心旷神怡。及抵该场,但见建筑玲珑,布置得宜,海边细沙平铺,海水波平浪静。所谓海阔天空足以当之,处身其中,几将一切世事置诸度外。时游人已不少,有入水游泳者,有间坐沙滩休息者,有倦卧篷帐中者。团员中有善游泳者,相率更衣下水,顷刻间欢跃之声盈耳。于是不善泳之团员见之,亦跃跃欲试。”这是1935年《妇女月报》刊载的上海妇女教育馆高桥海滨浴场游览团前往游览时,对高桥海滨夏日景象的一段精彩描述。

海滨浴场也吸引了许多社会名流仕女来此泅游,梁赛珠、黎明晖、王人美、殷明珠、黎莉莉、蔡楚生等明星多次到这里消暑,他们带来的时尚之风在这片海水之滨蔓延开来,开边遮阳帽、防晒毛巾、防割橡皮鞋,人们纷纷装备前卫齐全。游泳好手们在海水中自由变换着泳姿,没有游泳本领的就在浅滩上随性地泼水嬉戏,蓝白相间的篷帐下面,则有更多从海水中出来的男女惬意地乘凉,有人甚至带来了唱机,悠闲地享受着爵士乐。

1935年,因资本周转问题,海滨饭店将浴场经营权盘让与上海市兴业信托社,而此时兴业信托社的经理恰好是公用局调来的谭伯英。谭伯英是交通运输工程专家,后来在抗战中期主持修建了滇缅公路。翻阅档案可以看出,谭伯英与高桥饭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例如在海滨饭店向公用局申请公共汽车免费券的呈文中,居然夹入了一张便条,上面写到“谭科长已事先答应了”,但是作为直接参与者,谭伯英对于海滨浴场的规划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

淞沪抗战前海滨浴场的一时风尚

兴业信托公司接手后,海滨浴场有了更强的资金链,继续扩大营业规模,外滩至浴场实行水陆联运,增建绿色琉璃瓦门楼,两侧各置美人鱼铜像,进口处建造了50级水泥台阶。两旁是新挖的池塘,池塘的四周是一条很宽的走道围着,走道的外边拦着铁丝网,走道的两旁,用啤酒瓶倒插在泥里,成一直线,是种别出心裁的布置。这个池塘里面养鱼千尾,供人垂钓,并有十几头白鹅,也成为碧水上的点缀。浴场的更衣室、浴室、饮冰室、球场等设施完善,附设的跳舞厅、餐厅、酒吧、旅馆、商店也一应俱全。1935年6月22日,海滨浴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庆典,沪上名流云集。当日,《申报》第4版大幅特刊报道了当日的盛况。高桥东塘的海岸线上,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帐篷林立,似连营十里

对于高桥海滨浴场的布置,1937年的《礼拜六》杂志曾记录道:“在海滨浴场的前面,首先和你接触的是几家出卖零星杂物的小商店,几辆停在马路旁边的人力车和海滨饭店的那所小洋房。由宽阔的石阶上走去,爬到了高巅便是卖票处,每人纳门券一角。过了宫殿式的走廊,是一个滚圆的池子,四周围着一条土堤,种满了绿色的柳树,中间有一条横堤,上建六角小亭。穿将过去便是更衣室,而海滨也是在望。灰黄的海水,一阵阵的巨浪打到海滩上面,大有吞舟卷物的气概。引颈远望,帆船点点,在海中来往,对岸的海边,凭你的目力是怎样的好,也是看不出来,只见水天一色而已。”

碧波翠柳,洗却都市纷芜;鸟语花香,静养心之本性。1935年至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前,高桥海滨浴场进入繁荣期,每到夏季几乎是人满为患的情形。据1935年7月《人生旬刊》报道,广东游泳代表队与高桥海滨浴场联合举办海浴会,事先柬邀各界人士前往参观,并备有专轮接送,市长吴铁城亦亲自莅临,观看队员们水中的竞赛与表演,颇极一时之盛。

高桥海滨浴场成为市民周末郊游的首选,与容积有限的游泳池相比,人们无不以一试海浴视为无上娱乐。在这里,人们忘却夏日的炙烤,舒缓生活的苦闷,回归童年的欢愉。正如《万影》杂志1937年第11期上所载文字:“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辽阔的海面,你可以看到各种各色混合的人群,有绅士、少爷,和什么‘家’衔头底人物,以及花花绿绿健美妩媚的小姐太太。假如你对游泳有一点儿技术,你就可以尽量狂游,如果带了一个‘爱人’共泳,那就更可说是‘锦上添花’。在那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汹涌的浪花夹着欢笑的音播布着,不但能增加你的兴奋,并且还能引起孤独的年青人底‘艳羡’而大出‘风头’哩!倘若你是不会游泳的人,那么就在海水的浅处沉浸一会,也能排除热气熏蒸的烦躁,可以消弭你生活上积聚的忧郁和苦闷。”即便在八一三事变之前,大战在即,海滨浴场依旧游人如织。1937年6月24日,兴业信托公司向上海市公用局申请借用车辆通勤于高桥和市区,以缓解游客增多带来的压力。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上海,已经成为远东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社会上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中等收入阶层,他们过着比较安稳的生活,同时也深受同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穿西装、听唱片、逛公园,海滨浴场自然也是他们生活娱乐的重要选择。同时,众多社会名流盛夏来到高桥海滨度假,他们的照片和海滨景色见诸报端,也吸引了大量慕名的游客。高桥海滨浴场的一时风尚是时代环境所赋予的,也是现代市民社会兴起的重要体现。

酷爱游泳的著名舞女梁赛珊

喜欢音乐的人们带了唱机,在帐篷里享受爵士乐

海滨浴场的几次重建尝试和最终没落

日伪时期,受战乱和飓风影响,海滨浴场的一部分被损毁,其余一部分亦被划作危险建筑。1941年,汪伪上海市市长陈公博下令将其全部拆除,浴场中淋浴器等设备则被拆运至伪市府新建的职员运动场使用。

抗战胜利后,公用局曾与市轮渡公司签订合同,尝试对海滨浴场进行复建,但政府已陷入内战,苦于资金问题,一拖再拖。当时的杂志《上海特写》描述道:“八年烽火把高桥海滨浴场摧残得荒凉落寞,以前是消夏胜地,而今蔓草丛生。”1948年6月22日,市民政局局长张晓崧在给公用局的公函中,更是写出了这种现实的无奈:“现在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既无休憩之所、又无饮食之店,矗立岸堤,口干腹枵,望海兴叹,扫尽游兴。群众集体至职所询问原委,实觉愧无以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总工会和市体委曾因陋就简,另在高东乡徐家路滩复建海滨浴场,有更衣室、淋浴室等简单设施,可惜1963年毁于台风。1984年,在肖车等老同志的倡议下,由川沙县人民政府领导,采用社会集资的办法,重新开办综合性的高桥海滨游泳场。新浴场于1985年6月建成开放,占地940亩,包括2000平方米的更衣、出租、寄存的建筑和7500平方米的停车场,现在的高桥市民仍有很多人清楚记得当时海滨浴场再次开放的盛景。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修建外高桥电厂等原因,高桥海滨浴场最终关闭。

高桥海滨浴场的兴衰过往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缩影,它曾引领市民社会的现代化意识,又被更现代化的思路所湮没。如今的市政规划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早已改变了上海市民们的传统观念。然而,人们依旧会怀念当年高桥海滨的凉爽海天和泳装仕女。燥热的夏季啊,人们在心中默默许愿:逃离都市,乐享清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4929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