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多数手机品牌的消失,是命中注定?
01
这几天我在研究产业发展的周期和规律,遇到了不少有意思的问题,比如说产业的垄断是必然吗?企业在产业不同生命周期该怎么选择?
就像余承东前不久这么评价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当于2013年手机的大逆转,如果不能抓住机会,无论是多么强大的公司,将来都有可能消失掉。
这句话其实挺有意思,因为从时间纬度来看,从2007年第一款iPhone诞生至今是16年,大家猜猜有多少品牌消失了?
答案是超过九成的手机品牌不复存在,甚至在机构统计里,从全球市场占有率来看,真正能称得上是“品牌”只有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这五大品牌,他们5家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7成以上,其他都是other。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思考一下产业的变化规律,比如说智能手机是怎么一步步走向垄断的?它的垄断是一种必然吗?其中的品牌是怎么消亡,或者崛起的?
02
智能手机走向垄断的必然性
首先说结论,智能手机产业走向垄断是一种必然。
大多数产业发展都遵循一个普遍的逻辑,从产业最开始的百花齐放,中期高速增长和激烈竞争,到后期的产业成熟,形成几大寡头垄断市场。
造成垄断有多重原因,有技术垄断,资源独占,规模优势等等,只不过智能手机垄断的原因更复杂一些。
因为手机属于重资产投资,更容易出现寡头垄断,相类似的还有PC电脑,芯片制造,汽车等等。
为什么重资产产业容易出现垄断呢?
核心原因还是成本,这个成本主要有两方面,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
想要入局的企业首先得有巨大的现金流做支撑,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这一点不容易。
像锤子和魅族两个品牌都先后出现过现金流断裂的问题,一个求助成都市政府,一个求助阿里。
即使缓解了资金问题,但如果是后入局的企业,在市场上就有劣势,特别是品牌劣势,没有品牌的声浪,就没有生产的规模,就难以占据用户心智与市场份额。
像苹果、华为和小米这样的品牌,用户多,出货量大,就能够强硬的对供应商砍价,形成成本的飞轮优势。
我们从波特五力模型来说,那些率先入局、打造品牌心智的企业,它在“行业现有的竞争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上是充满着明显的优势,逐步成为寡头。
所以,核心问题还是在于,企业怎么走到行业中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上。
03
明确定位基本盘
纵观智能手机产业和五大品牌的发展,我认为关键是他们在产业初期就找到了自身的定位,锁定自身的基本盘,然后在基本盘上不断做大做强,向外延伸。
手机本身是一个大市场,但在这个大市场中也存在众多细分的小市场。
而且,要说明的是一个细分领域并不是只能有一家企业,比如OPPO与vivo就长时间处于同一个赛道。
OPPO与vivo在智能手机市场都不算是最拔尖的,也不像华为和小米那样每逢发布会就语出惊人,但他们能一路走到现在,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就是他们一直紧贴低端市场、78线城市的基本盘。
这些用户需要的不是最高端的手机,他们也不像年轻人、大学生那样了解科技和参数,他们的需求主要是拍照不错,用起来不卡,价格也不贵。
总体来说性能表现中庸,用起来顺手,外观上过得去,重点是能轻易在实体店买的到,不用去网上抢购,还要考虑售后找谁。
所以,我们会看到OPPO与vivo一开始就着重布局线下渠道,对一线销售的提成相对比较高,以机海战术和熟人经济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其实,还有一点是什么呢?
线下渠道是重资产,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铺设,确实笨重,花的是硬功夫,就像开辟一个战场,别人都是跳伞,打闪电战,我先把战壕挖得严严实实,有护城河再打仗,这也让友商短期内没办法复制。
实际上,OPPO与vivo不仅在中国市场占到了4成份额,在印度、东南亚这些市场同样卖的不错,市场份额也都在前列。
当然,小米的基本盘又不一样了,它瞄准的是热衷于新鲜事物的年轻人。
以“为发烧而生”和“性价比”两个标签开展粉丝经济(创造潮流),借助互联网营销的力量,跳伞突进,迅速扩大影响力。
在小米发展的过程中,它的营销策略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最初是饥饿营销,后来提倡参与感,讲究口碑营销,到最近几年的明星效应和个人IP,配合极致性价比的定位,让小米成功在手机市场突围。
这里额外说一下华为,它虽然现在是other那另一组的,但毕竟也是冲上过高端的手机品牌,它的标签是“自研芯片”、“相机”、“高端科技”、“爱国品牌”。
这一类定位瞄准的就是30岁以上高收入的职场人士,当然,还要对国产品牌比较支持。
像自研芯片与相机,是华为每次发布会必提的营销亮点,也是华为相对其他品牌的科技优势,这两大亮点为华为冲击高端提供了重要支撑,所谓“遥遥领先”嘛。
唯一一个不同的是三星,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海外一直占据着很强的统治力。
原因就是因为三星独特的供应链优势,它是自己既当供应商,还要下场做终端的企业,但别的品牌还都得忍着。
因为三星的芯片、屏幕、存储器、COMS图像传感器都是全球顶级的,这种无法复制的供应链铸就了三星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剩下的苹果就不用说了,别人都是迎合市场和用户,苹果作为智能手机产业的缔造者,确实用独特的系统、丝滑的体验、顶级的审美引领了一个时代,这种优势足以去调教用户的审美了。
04
为何被淘汰
说完了寡头,我们还得说说那些消失的品牌。
他们曾经一度辉煌过,但要么是因为战略目标混乱,定位不明,要么是过于追求小而美的细分市场,当然还有索尼、LG、摩托罗拉这样高价低配把自己作死的。
像诺基亚就是死于定位不明,在塞班、安卓和windows phone几大系统中摇摆不定,错过了转型的黄金期。
联想和酷派这两大品牌主要是战略方向一直在换,在发展初期依靠合约机占得先机,但后期没像华为一样有明确的定位,以机海战术不断的试水,最终被水淹死。
锤子和魅族就是过于追求小而美,讲独特性,这样固然好,但智能手机不是说你选了一个小而美的细分市场,你就躺在那里不动了。
像更独特的黑莓手机,不也照样卖身了吗?
产业的发展有自身的逻辑,企业在这个逻辑框架中也要有自己的生存节奏与谋略。
在产业发展初期,大家规模都不大,这个时候就看谁跑得快,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让用户时刻保持新鲜感,从而留住更多的用户。
到了产业发展中期,就需要有意识建立规模优势、品牌形象,用这些壁垒阻挡后来者,这个时候的产业格局是各自占据属于自己的生态位,不断的向对方的阵地逐渐延伸。
比如小米想冲击高端,OV也在技术革新,在摄像头组和芯片进行攻坚。
产业的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那些没能留下品牌的企业,注定成为历史的泥沙。
而真正留下的品牌,正是明确了定位,稳定了基本盘,不断探索创新才有了最终的结果。
对我们来说,一定要明确产业当前处于什么阶段,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是适合小步快跑,还是大步前行。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28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