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奥斯曼帝国最大版图面积(奥斯曼帝国的疆域变迁史)

奥斯曼国家从偏于一隅的草原国家发展到横跨三洲的大帝国,经过了200多年的历程;成为帝国后又走过了400年的历史,生命力不可谓不强,尽管最后的200多年是衰弱的。世界历史上的草原帝国一般寿命短,而奥斯曼帝国算是一个特例。奥斯曼帝国在强盛时期疆域范围很大,在西亚、东欧和南欧、北非所面临的局面复杂多变,但它能把那么多的民族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奥斯曼帝国似乎可以算是一个霸权国家。但奥斯曼帝国真正建立霸权了吗?似乎难以肯定或否定(有证明其霸国的资料,也有证明其够不上霸国的资料)。让研究者感兴趣的是,奥斯曼帝国具有霸国姿态时依然虚弱,但被欧洲人认定已经病入膏肓的晚期奥斯曼帝国,却奇迹般地维持着独立,直到巴尔干和北非的属地丧失殆尽,奥斯曼帝国仍然是主权国家。本文从边疆扩展和收缩着眼,考察奥斯曼草原国家发展到帝国的轨迹,同时分析奥斯曼帝国”霸权”的脆弱性;考察奥斯曼帝国从扩张的顶峰跌落到被动挨打局面的轨迹, 同时分析奥斯曼帝国在衰弱中延续的坚韧性。

一、奥斯曼土耳其人扩张过程中疆域的延伸

奥斯曼国家的建立者奥斯曼(1299~1326年在位)继承的封地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西北角,中心是今天土耳其埃斯基谢希尔城北面的瑟于特,封地的面积不大,处于塞尔柱突厥王国的边区。奥斯曼从13世纪80年代开始对周围村庄和要塞进行兼并,逐步据有埃斯基谢希尔、伊诺努、比莱吉克、耶尼谢希尔等城镇。1300~1320年之间,奥斯曼夺取萨卡里亚河以西的土地,当时的领地范围南达埃斯基谢希尔,西面和北面达至乌鲁山,靠近马尔马拉海。奥斯曼的儿子奥尔汉(1326~1359年在位)率领军队打败拜占庭守军,占领了布鲁萨(布尔萨)。奥斯曼国家的首都迁到布鲁萨。奥尔汉于1331年占领尼西亚,1337年占领尼科米底亚,1338~1345年,土耳其人完成对小亚细亚的征服。这时奥斯曼国家的领土包括了自爱琴海到黑海的整个小亚细亚西北角,相当于今天土耳其共和国领土的八分之一,还不到10万平方公里。

此后奥斯曼土耳其人进入欧洲。1354年,奥尔汉在达达尼尔海峡另一岸的加里波利半岛建立军事据点。不久夺取东色雷斯的大部分地区。奥尔汉统治时期还向东扩张,控制安卡拉附近地区。按戴维森的说法:奥斯曼帝国的发展走势,像钟摆那样时而向西,时而向东,但向西发展始终占首位。1362年,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在位)率军队夺取亚德里亚堡(埃迪尔纳),进而侵入马其顿平原。奥斯曼国家的首都从布鲁萨迁到埃迪尔纳。1384年攻占索非亚,不久控制了整个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人还征服了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部分地区,兵锋直达亚得里亚海。在亚洲,穆拉德一世夺占安卡拉,并把原来奥斯曼国家在安纳托利亚的领地扩展将近一倍。1389年,奥斯曼人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南斯拉夫人的军队,塞尔维亚帝国从此灭亡。巴耶济德一世(1389~1402年在位)接着率领军队越过多瑙河,侵入色萨利,占据马其顿、保加利亚的部分地区。1396年在尼科堡打败欧洲人组织的”十字军”,巴耶济德一世乘胜占领色萨利、科尼亚,入侵匈牙利。巴耶济德一世死后,奥斯曼人在西亚的许多领地丧失,边界收缩。穆罕默德一世(1402~1421年在位)努力使疆域恢复到他父亲巴耶济德一世时代的范围。

穆拉德二世(1421~1451年在位)于1430年把萨洛尼卡从威尼斯人手中夺回来,1444年在瓦尔纳打败欧洲的十字军,1446年侵入希腊,攻占科林斯,两年后打败瓦拉几亚人。至此,阿尔巴尼亚、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尽归奥斯曼国家版图。

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于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这是奥斯曼土耳其人标志性的胜利,尽管这座古都早已是一座孤城。对穆斯林来说,攻陷君士坦丁堡是伟大而光荣的业绩,穆罕默德二世因此赢得极大的声誉。在1459~1475年之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塞尔维亚的迪斯波塔特,接着占领雅典的公爵领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公国;征服特拉布宗(黑海南岸)的希腊人王国;征服波斯尼亚王国;夺取热那亚人在黑海的殖民地;兼并克里米亚,黑海从此变成奥斯曼帝国的内湖。1478~1481年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阿尔巴尼亚,把阿尔巴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纳入帝国的统治范围,并征服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地区。由于受到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袭击,威尼斯于1479年1月与奥斯曼土耳其人签订条约,答应放弃包括杜拉佐在内的全部阿尔巴尼亚属地,并放弃优卑亚、雷姆诺斯、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泰格托斯。穆罕默德二世与威尼斯之间发生多次战争,但未能征服意大利(1480年占领过意大利半岛的奥特朗托,后来撤退了),只是占领爱琴海诸岛,巩固了他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统治。到1481年为止,奥斯曼国家的领土已经比1354年的疆土扩大了10倍以上,达到约100万平方公里。

勒班陀海战–基督教世界与奥斯曼帝国的海上决战

到谢里姆一世时期(1512~1520年在位),短短几年时间,从波斯人手中夺得阿塞拜疆和库尔德斯坦,征服了两河流域北部。1516年攻占了大马士革,征服叙利亚;1517年征服埃及,使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延伸到红海、东地中海和北非地区(远至阿尔及利亚)。一般史书中把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作为奥斯曼帝国的开端,其实,奥斯曼国家成为帝国,应从1517年征服埃及、占据非洲领土算起。只有在这时奥斯曼国家才变成一个横跨三洲的大帝国,直接对地中海世界各国构成威胁。1520年登上素丹宝座的苏莱曼大帝(1520~1566年)取得对外征服的重大胜利。先是1521年占领了贝尔格莱德,1522年占领罗得岛,接着于1526年攻占莫哈奇、布达、佩斯,进入匈牙利,于1529年9月围攻维也纳。苏莱曼大帝还向波斯和两河流域用兵,一度占领波斯的大不里士,转而南下占领巴格达,把帝国的边界推进到波斯湾。苏莱曼大帝征服的地区还包括非洲北部的利比亚沿海地区。至此,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比1481年的疆土扩大了4倍以上,达到约450万平方公里。

塞利姆二世(1566~1574年在位)和穆拉德三世(1574~1595年在位)沿着北非海岸展开军事行动。1569年侵入塞浦路斯,其后围攻突尼斯。1571年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双方打了一场激烈的海战(勒班陀战役),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舰队被摧毁,突尼斯之围被解,但勒班陀战役未能阻止土耳其人西进。1574年土耳其人再次攻打突尼斯,并迅速向马格里布推进,1578年打败摩洛哥地区的葡萄牙军队。从1566~1683年,奥斯曼帝国除了保持原来的疆土,还征服阿拉伯半岛西南沿岸,直至也门。向东控制高加索地区,向东南控制波斯湾南岸地区。其中穆拉德四世(1623~1640年在位)时期从伊朗手中重新夺得巴格达。在奥斯曼帝国和伊朗之间的缓冲区库尔德斯坦、高加索,这一时期的统治是有效的,当地人的生活变得稳定。无论从国内的政局还是从国际上的地位来看,穆拉德四世确实巩固了帝国。

1683年奥斯曼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此时帝国的疆域范围大致包含今天西亚的土耳其、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和黎巴嫩、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的汉志地区、也门西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欧洲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联盟、马其顿、希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摩尔多瓦、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及附近地区;非洲的埃及、苏丹的北部、利比亚北部、阿尔及利亚北部、突尼斯,以及地中海的克里特、塞浦路斯等岛屿。面积大约530万平方公里。这样大的领土并非连成一片,而是被爱琴海、亚得里亚海、黑海、马尔马拉海、红海等隔开,形成类似章鱼的不规则形状。安纳托利亚连同两河流域、叙利亚构成一整块,巴尔干地区是一整块,而北非从埃及向西至阿尔及利亚北部,像一条伸出去的长腕;沿着红海伸展到也门,形成另一条长腕;从波斯湾西南岸延伸到今阿联酋边界的是一条短腕。在世界历史上的大帝国中,奥斯曼帝国的疆域最不规则,边界线最为曲折,疆界的伸缩幅度最大。

二、奥斯曼帝国衰落中的疆土分裂和边界收缩

奥斯曼帝国疆域1683年达到最大,而丧失疆土也从这一年开始。奥斯曼军队围攻维也纳未成功,而雅典、默里厄、科林斯被威尼斯人夺占;不久,奥地利人把奥斯曼军队驱逐出匈牙利。1688~1689年,贝尔格莱德、维丁、尼什被叛军占领(过了一段时间才收复)。1696年亚速城的守军投降俄罗斯,第二年奥斯曼军队被奥地利的欧仁亲王率领的军队打败,从此彻底失去了匈牙利和贝尔格莱德以北的大片土地。1699年,奥斯曼帝国与荷兰、俄罗斯、奥地利、威尼斯、波兰在贝尔格莱德以北的卡洛维茨签订条约。根据《卡洛维茨条约》,奥斯曼帝国放弃默里厄和达尔马提亚(归威尼斯)、特兰西瓦尼亚和匈牙利(归奥地利)、卡梅涅茨和波多利亚(归波兰),从威尼斯人手里收回雅典。

1711~1739年之间,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争夺黑海以北地区,尼什、贝尔格莱德、亚速几次易手。1768年,奥斯曼军队被俄国人打败,奥斯曼帝国失去了雅西、布加勒斯特,不久也丧失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1774年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签订《库楚克–凯纳吉条约》,奥斯曼素丹收回比萨拉比亚、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爱琴海诸岛;亚速、克里米亚及附近地区被俄国获得;黑海向俄国开放;俄国获得“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的权利”。1787年,奥斯曼帝国与俄国和奥地利再次发生战争,1791年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签订条约,奥地利表示“维持边界现状”。1792年奥斯曼帝国与俄国签订《雅西和约》,奥斯曼帝国同意俄罗斯将它的疆界推进到德涅斯特河。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行省,并一度占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部分地区。

根据1829年签订的《亚德里亚堡和约》,俄国从奥斯曼帝国取得多瑙河入海口的土地、小亚细亚东部的土地,也取得对海峡的控制和对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等公国的控制。希腊获得独立,于1830年建立希腊共和国。1831年奥斯曼政府军与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发生战争,阿里一度占领巴勒斯坦、叙利亚的重要城市阿克、大马士革、阿勒颇等。1839年第二次埃土战争阿里战败,奥斯曼帝国收复这些城市。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签订的《巴黎条约》及附件规定:欧洲大国共同尊重并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和完整;黑海中立化,重申1841年海峡条约的有关条款,黑海水域允许所有国家的商船通行,禁止所有战舰进入;俄国退出南比萨拉比亚,巴尔干诸公国不再受俄国保护,而是在奥斯曼素丹宗主权的名义下由欧洲大国共同保证。任何大国不能干涉巴尔干诸公国的事务,这些国家将拥有由自己的军队保证的国家管理。

从19世纪70年代发生近东危机到1913年巴尔干战争结束,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领土几乎丧失殆尽。1875年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发生叛乱,对奥斯曼帝国构成严重威胁。1877~1878年签署的《圣斯蒂法诺条约》和《柏林条约》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独立。在奥斯曼帝国所有的巴尔干属地中,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公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容易受到俄国侵扰。1711~1853年之间,俄国军队八次占领这两个公国。奥斯曼帝国1774年被迫承认俄国对这两个公国的保护权。从1829年起,奥斯曼帝国对罗马尼亚地区的统治仅仅是名义上的,俄国实际控制这一地区,直至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战争之后,俄国的保护权被取消,而由列强共同保护。1859年和1861年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合并,于1878年形成独立的罗马尼亚。也就是说,到1878年为止,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脱离帝国,奥斯曼帝国失去大约3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巴尔干其他国家也逐步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波斯尼亚和邻近的黑塞哥维纳1875年发生起义,奥斯曼人无力镇压起义。1878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在奥匈帝国的保护下取得独立,但1908年被奥匈帝国吞并。保加利亚问题是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讨论最多的问题,《柏林条约》的54个条款中有22个条款涉及保加利亚问题。《柏林条约》同意保加利亚把瓦尔纳、索菲亚桑贾克的部分地区包括在统治范围之内;俄国在9个月之内结束对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占领。保加利亚被分成三部分:南部仍归奥斯曼帝国;北部自治,但由俄国控制;剩下的东鲁米利亚取得自治后接受国际监督。保加利亚在1912年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取得独立。马其顿在1878年之后仍完全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1913年独立。阿尔巴尼亚是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领土中仅有的穆斯林人口占到70%的属国,实际上处于自治状态。1878年阿尔巴尼亚人掀起反抗保加利亚和门的内哥罗的起义。1878年的柏林条约没有涉及阿尔巴尼亚。1911年,阿尔巴尼亚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冲突,奥斯曼政府作出让步。1912年阿尔巴尼亚出现普遍混乱,奥斯曼政府进一步作出妥协,四个阿尔巴尼亚省取得自治权,不久阿尔巴尼亚独立(人口不到100万人)。塞浦路斯在1878年被英国控制,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塞浦路斯条约》,奥斯曼帝国同意把塞浦路斯岛让与英国占领和管理。克里特一度被埃及控制,1840年重新归奥斯曼帝国。1897年克里特起义者宣布克里特与希腊合并,这年4月希腊与奥斯曼帝国发生战争,希腊惨败,但由于列强的干预,克里特取得了自治。1913年克里特与希腊合并。根据巴尔干战争后签定的《伦敦条约》(1913年),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领土几乎全被战胜国瓜分了。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奥斯曼帝国趁机收复了包括埃迪尔纳在内的东色雷斯,这一地区成为奥斯曼帝国在欧洲仅有的领土,其面积由原来的16.2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75万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600万减少到300万。

奥斯曼帝国的非洲属地中,阿尔及利亚于1830年被法军武装占领,阿尔及利亚人民40年的反抗最终失败后,沦为法国的殖民地。1896~1900年,阿尔及利亚被给予行政上的自治权。突尼斯是奥斯曼土耳其人17世纪占据的领土,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法、英、意、土展开了对突尼斯的争夺。1881年法军占领了突尼斯,奥斯曼帝国被迫让步,根据条约,法国从1883年开始确立了对突尼斯的保护关系。利比亚一直是法国和意大利征服和争夺的对象。意大利先是与法国划分势力范围,进而发动战争,1911年9月至1912年10月奥斯曼帝国和意大利发生战争,1912年签订的《洛桑协定》中,奥斯曼政府被迫承认意大利对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今利比亚北部)拥有主权。非洲的埃及实际上早已脱离奥斯曼帝国,成为独立王国,1882年被英国占领,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奥斯曼帝国士兵

在奥斯曼帝国瓦解前,巴尔干半岛上的民族几乎都脱离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领土面积缩减大约76万平方公里。北非的埃及、突尼斯、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地在19世纪陆续被英、法、意占领,使帝国的领土缩减大约220万平方公里。1913年7月29日,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了一项协定。根据协定,波斯湾的科威特谢赫领地成为英国在波斯湾的半保护体系的一部分,确保了英国在波斯湾的地位,而奥斯曼帝国放弃对波斯湾地区的要求。到1914年时,奥斯曼帝国名义上的领土只有安纳托利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汉志、也门西部、欧洲的色雷斯等地,面积大约210万平方公里,只有原来疆域最大时的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色佛尔条约》,彻底瓜分了奥斯曼帝国。叙利亚划归法国统治,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划归英国统治,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奥斯曼的欧洲属地东色雷斯和亚洲本土伊兹密尔及周围地区割让给希腊;摩苏尔产油区割让给英国。安纳托利亚则被英法两国支持的希腊军队占领。

三、脆弱的“霸权”与“漫长的衰退”

奥斯曼帝国崛起的过程中,1396年的尼科堡之战使欧洲人感受到威胁,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使欧洲人震惊,1517年征服埃及使地中海世界意识到土耳其人的力量,1526年苏莱曼攻入匈牙利使欧洲人害怕。从1453年到1566年是奥斯曼帝国政治上的黄金时代,1517~1683年是奥斯曼的帝国军事上最为强大的时期。奥斯曼帝国向欧洲连连推进,所向披靡,并以“霸国”的姿态横跨欧亚非三洲交界处,对欧洲构成极大的挑战。当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时候,基督教欧洲正在开展海外扩张,这座城市的失守,使欧洲人一下子感觉到自己处于屈辱的最危险的防守地位。在欧洲人看来,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不可思议,而土耳其的“威胁”让他们难以释然。事实上,奥斯曼帝国无论版图还是人口在当时来说都是庞大的。苏莱曼一世时期拥有辽阔的疆土(约450万平方公里)和1400万人口,而这时的西班牙仅有500万人,英格兰仅有250万居民;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全盛时期拥有50万以上人口(1600年),比任何欧洲城市都大。由于土耳其在陆上和海上对欧洲造成的军事压力,使欧洲人对穆斯林产生普遍敌意,欧洲的反土耳其恶意宣传不断增加。西欧渲染土耳其人反基督教文明的暴行,西欧知识分子制造舆论说,“土耳其人把异教伊斯兰的威胁带到了基督教西方的大门口。”涉及与反土耳其战争有关的题材很多,各种耸人听闻的文学书也在欧洲流行。这表明,奥斯曼帝国被看做一个强大的足以建立霸权的国家。

当然,即便是霸权,也只限于军事方面。奥斯曼土耳其人通过发动对异教地区的战争,扩大伊斯兰领地,从观念和行动上使素丹统治合法化。没有特殊的理由能说明奥斯曼土耳其人是为了发动战争而被组织起来的。不过,在一个长时期内,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事务方面超出它的对手。在奥斯曼土耳其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巴耶济德一世、穆罕默德二世、苏莱曼大帝等在对外征服中取得辉煌战果的素丹。穆拉德三世等“呆在家里”的素丹,往往受到后世土耳其人的批评。当然,到18世纪不再对外扩张,但奥斯曼帝国军事的影响力和素丹对军事改革的关注并未终止。即便在晚期帝国衰弱、领土缩减时,奥斯曼帝国也不断发起保卫国土的军事行动。

但不得不承认,奥斯曼帝国的霸权是短暂的,在一些地方的统治一直不稳固。比如帝国在安纳托利亚东部和阿拉伯行省等边疆地区,往往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作为帝国边疆的库尔德斯坦、约旦河东岸地区、也门、北非地区,游牧部落与城镇交错分布,历史时期这些边疆地带时而“开放”,时而“封闭”。所谓“开放”,是指外来部族不断进入,呈现出松散、混乱的状态;所谓“封闭”,是指帝国的政治权力强化,完全控制这些地区。边疆地带处于部落组织和国家管理的交界,奥斯曼政府通过向当地的生产者和商人征税来扩大直接统治。城镇和农村与当地部落共同组成政治单位–酋邦。这些边疆地区的部落和酋邦形成的秩序是奥斯曼帝国直接统治的最大障碍,部落军事力量也向帝国的高压统治提出挑战。奥斯曼政府试图使用武力使边疆的部落屈服,但始终是付出代价而收获甚微。边疆可能就不需要国家管理,而奥斯曼帝国需要对边疆进行直接管理。奥斯曼帝国在叙利亚、阿拉伯沙漠的疆界,直到18世纪后半期才出现有限的管辖,此前几乎处于无政府的松散状态。在小亚细亚、非洲地区和西亚的阿拉伯行省,尤其约旦河东岸地区,奥斯曼政府在19世纪30~50年代试图重新确立其统治地位。如30年代奥斯曼政府征服了一些库尔德酋邦,还派军队接管了非洲的黎波里等地。在汉志地区,以武力恢复统治明显无效,便通过怀柔的方式取得当地实力派人物的支持;同时,在汉志地区实力派人物的帮助下多次用兵,重新确立了对也门的直接统治。当然,试图在边疆确立直接统治的早期努力是失败的。当然,奥斯曼帝国在各个边疆地区经历和面对的情况差异较大。边疆的地方自治权力大小、欧洲人干预的程度、对奥斯曼统治有利的地方租税征收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奥斯曼帝国的边疆管理。不管怎样,苏莱曼大帝死后帝国内部虚弱的一面暴露出来了。这时既不能像苏莱曼一世时代那样通过战争掠夺大片土地和大量财富,也不能像后来的西班牙、荷兰国那样通过对外征服带来经济利益。一旦战争既不能开拓疆土,也不能带来战利品,进行战争只能加深国内矛盾。因为政府为了筹措军费和维系财政,只能增加苛捐杂税,而官吏乘机贪污腐化,军人到处劫掠,结果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这种情况反过来加重了帝国的危机,导致进一步的衰退。而且,奥斯曼帝国并未能彻底夺得摩洛哥、直布罗陀和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也未能主宰地中海;在东方,它未能征服波斯,波斯成为无可逾越的障碍,使土耳其无法取得面向印度和印度洋的重要据点。葡萄牙在印度洋的势力对穆斯林的挑战也不能低估,欧洲优胜的航海技术为阻止土耳其人闯出波斯湾和红海起了一定作用。总之,依靠军事征服扩大领土,依靠掠夺财富维持经济,这样的霸权难以长久。

到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时,奥斯曼帝国已经很衰弱,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奥斯曼帝国中央权力弱化(或者是权力分散)。从表面看,此时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仍然辽阔,从阿尔及利亚到也门,从波斯湾到高加索,从厄立特里亚到巴士拉,人口达到3000万(1800年前后);实际上,伊斯坦布尔的政府权力能控制的只有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素丹领地的其余部分基本上处于半独立状态。地方总督、酋长等实权人物拥有军队,推行自己的管理方式。如埃及的各级机关几乎被马木鲁克控制,出现割据,拿破仑入侵及穆罕默德–阿里的统治,加快了埃及脱离帝国的步伐。而北非和阿拉伯半岛,当地人对部落的认同超出对国家的认同,对酋长的忠诚超出对素丹的效忠。奥斯曼素丹名义上统治着整个阿拉伯半岛,实际上只对汉志、也门实行统治,而且是通过麦加谢里夫地方权力的支持才实现的。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的统治遇到的最大挑战,是瓦哈比教派的影响迅速扩大,而纳季德的沙特家族接受了瓦哈比教,形成了与麦加谢里夫相对抗的势力。

19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外敌入侵,内部分裂。首先,属国和行省掀起反抗土耳其人统治的斗争,要求独立。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埃及行省“闹独立”,后被英国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属地,在列强的干预和操纵下获得独立或被奥匈帝国吞并,脱离了奥斯曼帝国。其次,西方列强插手奥斯曼帝国内政,素丹政府穷于应付。尤其俄国的领土野心,使得奥斯曼政府把寻求帝国安全放在首位。奥斯曼帝国税源不足,国库空虚,而维持皇室腐朽生活和庞大的官僚机构开支,所需费用巨大,政府大量举借外债,弥补财政的亏空。面对内忧外患,有识之士试图实现西化改革,富国强兵。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都需要资金,只能向列强借款,经济上不可避免地依附于西方国家。奇妙的是,奥斯曼帝国从1699年转入防御到1918年瓦解,衰退的过程持续了220年(被称为“漫长的衰退”)。虽遭受列强侵略,可在1918年之前奥斯曼帝国并没有丧失主权。不过,由让欧洲人害怕的大帝国,变成了欧洲人眼中的“病夫”,昔日的强大与此时的衰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四、结论

可以肯定,奥斯曼国家的对外扩张主要依赖军事力量,但帝国的崛起和霸权局面的形成,就不仅仅靠土耳其人善于打仗,还有多方面的因素。奥斯曼帝国所建立的霸权为什么那样脆弱,这属于另一个课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本文直观的结论是,奥斯曼帝国建立的“巨无霸公司”还没有来得及规划如何进行内部管理,就摊大饼式地无限扩展新地盘去了。惯于横刀立马的土耳其人,只知道财富是可以通过掠夺而获得的,至于如何“算计”,肯定不是土耳其人的强项。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奥斯曼帝国除了安纳托利亚高原西部和巴尔干东部的“腹地”之外,行省和属地几乎都是它的“边疆地区”。至于奥斯曼帝国“漫长的衰落”,即“垂而不死”的状态长时间延续的原因,欧洲学者习惯上认为,欧洲各大国希望在近东“保持现状”(因为奥斯曼帝国崩溃会引起列强对“奥斯曼遗产”的抢夺,对英法等大国不利),这让奥斯曼帝国得以幸存。其实,从外因讲,欧洲大国的争夺形成均势,有利于奥斯曼帝国的延续,这一结论不无道理。但奥斯曼帝国衰落而迟迟未崩溃,还在于奥斯曼帝国的有识之士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认识到帝国的弊端所在,试图改革制度,改变局面。处于弱势的晚期奥斯曼帝国,为了生存不断寻找依赖的对象(先依赖英国和法国,后依赖德国),也是一种主动的努力,对维系主权有利。因此,我们在世界历史上看到的,是一个疆域迅速扩大而后又不断萎缩的国家,看到它的边界线始终在变动着;我们看到一个建立霸权的国家,但这个霸国空有其表而实际上很脆弱;我们也看到,这个帝国衰败不堪但又坚韧地挺立在欧亚非三洲的连接处。奥斯曼帝国盛衰的历史也提醒我们,真正的研究不能停留于历史的表层。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28318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