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桥真实死亡人数是多少(长津湖之水门桥牺牲名单)
近日,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于大年初一上映,很快引起热烈的反响,短短的几天内票房即超过了10亿。这部电影主要是描述的第7穿插连执行炸毁水门桥任务的战斗,因为水门桥是美军陆战一师撤离长津湖的必经之路,切断水门桥就意味着美军陆战一师失去了机械化所带来的强大机动能力,从而无法快速逃离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巨大包围圈。为炸毁美军重兵设防的水门桥,第7穿插连英勇作战,全连157人,仅余1人。如果美军不是从日本空运了MZ型钢制车辙桥组件再次修复了水门桥,仅靠美军陆战一师的工兵部队根本无法修复水门桥,否则陆战一师也就全军覆没于长津湖了。
事实上,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还是高度还原了真实的战斗历史的,历史上执行第三次炸毁水门桥任务的确实也是第7连,即志愿军第27军80师240团3营第7连,连长的名字是姜庆云。此前在12月1日和4日,志愿军先后两次突袭并炸毁了水门桥,但是均被美军工兵部队修复,而姜庆云的7连便是担负着第3次炸毁水门桥的重要任务。当时7连迅速组织了一个由2个步兵排组成的敢死队,其中姜庆云亲率先锋排实施突袭。
此前由于负责守桥的美军遭受了志愿军的两次突袭,桥梁均被志愿军炸毁,这次美军加强了对水门桥的防御,在水门桥两侧均部署了强大的机枪阵地,建立了严密的火力打击体系。7连的战术是实施夜袭,尽可能地隐蔽靠近水门桥,然后对水门桥实施短促的突袭,安放好炸药实施炸桥行动。当时水门桥的下面有一条小铁路,铁路靠山一面有两条小沟,7连的敢死队便是利用这两条小沟交替掩护隐蔽向水门桥机动的。为了尽可能不被发现,7连敢死队全部都是反穿着棉袄,这样棉袄白色的内衬可以和雪地融为一体,不易被美军发现。
尽管7连的敢死队尽可能地隐蔽向水门桥靠近,但是处于高处优势的美军还是提前发现了7连敢死队,当时敢死队距离水门桥已经不到100米的距离,美军重机枪的一次短促射击就使7连敢死队3人牺牲,4人受伤,20多人的突击排战斗力损失了近三分之一。由于敢死队已经暴露,姜庆云直接率领突击排实施冲锋,冲上桥头歼灭了守桥的美军。虽然对水门桥实施了爆破,不过由于美军的远处的机枪火力一直在进行封锁射击,7连敢死队还要运送大量的炸药上去,因此7连敢死队于6日夜间先后对水门桥实施了3次突击,最终成功的将美军新架设的桥面和根基全部炸毁,这次水门桥的损坏程度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美军陆战一师的工兵部队无法修复水门桥。
7连的第三次炸桥行动可以说非常成功,如果不是美军拥有远超志愿军的现代化工兵能力,7连的这次炸桥行动将直接宣判美军陆战一师的死刑。而美军直接从后方直接空运了8套MZ型钢制车辙桥组件,每件重达1.1吨,由8架C-119大型运输机将这8套车辙桥组件直接空投到古土里的环形阵地中国,然后由卡车运往水门桥。这里可能大家会有疑问,既然7连已经炸毁了水门桥,志愿军为何不在附近高地上部署强大的防御力量来阻止美军对水门桥的修复呢?事实上志愿军确实在水门桥附近高地上部署了一个营(2个步兵连)的兵力,担负对水门桥的封锁任务,但是这个营遭遇了史无前例的严寒袭击,倒追其未能完成对美军修复水门桥的阻击任务。
在6日志愿军7连突袭水门桥的时候,隶属于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的一个步兵营已经奉命占据可以俯瞰水门桥的高地,以彻底封锁这个关键的要道。7日,美军的MZ型钢制车辙桥组件空投到古土里环形阵地时,当时美军便组建了突击部队前往水门桥试图实施修复工作,不过其先头部队未能占领水门桥,美军被迫返回。
8日,美军第二次向水门桥方向实施突击,这次美军的攻击比较顺利,顺利占领了水门桥,然后开始对水门桥实施修复,用时一天一夜,于9日下午4时再次打通了水门桥。8日志愿军阻击能力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日夜间气温骤降,导致志愿军出现大量的冻伤减员,而负责负责守卫水门桥高地的那个步兵营基本上全部被冻僵、冻死,从而导致美军轻易了夺取了水门桥附近的高地,顺利保障了美军工兵部队在水门桥上架设车辙桥。
事实上,不仅仅是防御水门桥高地的这一个步兵营,整个担负该地区阻击任务的志愿军58师和60师都遭到了严重的战斗减员和冻伤减员,当10日美军陆战一师开始全面撤退时,这两个志愿军师仅能凑出200人的战斗部队实施追击行动,可见战斗之残酷。
因此,在水门桥阵地上部署一个营级部队已经是志愿军的极限,而8日夜间突然的降温导致志愿军的水门桥防御态势出现根本改变,可以说摧垮志愿军水门桥防御体系的是严寒,而不是美军。因此,我们要歌颂为炸毁水门桥而英勇牺牲的7连指战员的同时,还是应铭记那守卫在水门桥高地的那个步兵营,他们的牺牲更加壮烈。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寒袭击,这支步兵营仍旧顽强地坚守阵地,至死都没有放弃阵地,这种精神正是志愿军的军魂所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260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