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励志故事简短(霍金的十大预言故事)
人生最高级的活法,是向死而生
作者 | 樊登读书 · 心海一隅
亲爱的书友们,
欢迎来到樊登读书人物栏目——《群星》。
品读群星闪耀 · 体验非凡人生。
今天出场的主人公,是21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虽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轮椅上度过,却达到了人类几乎难以企及的高度;
他被命运宣判“死刑”,却向天争取了76年的宝贵光阴。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物理学家 – 史蒂芬·霍金的传奇人生~
”
“大家好,我叫史蒂芬·霍金,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也算是个梦想家。
虽然我不能动,也只能通过电脑发声, 但在我心中,我是自由的。”
这是霍金大多数时候在公众场合开口时的第一句话。
虽然听众听到的只是机械的电脑合成的声音,但是霍金的幽默却总能让听众会心一笑。
众所周知的是,霍金在21岁那年,患上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这在20世纪60年代是无药可医的。
从那以后,霍金的身体每况愈下。
从走路要借助拐杖到坐在轮椅上,从说一个字要停顿一下到彻底丧失说话能力,霍金早早地与死神开展交锋。
可是,霍金就是霍金啊,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霍金啊!
即使来日无多又怎么样?把当下的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珍惜!不辜负每一分每一秒!
霍金的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敢与坚持,让他拥有了76年的宝贵时光,更让他在科学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原来,当我们真的不畏惧死亡的时候,死亡也会绕道而行。
日本导演北野武在《向死而生》中说过:
“虽然辛苦,但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人生原本不易,而更加不易的是,在精彩人生还未铺陈的时候,死亡却悄然而至。
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在英国东南区的牛津市,那一天正好是伽利略去世的第300年。
霍金的父母原本居住在伦敦,当时正值“二战”期间,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整个英国上空。
为了躲避战乱,毕业于牛津大学医学专业的父亲弗兰克,和毕业于牛津大学人文学专业的母亲伊索贝尔,在牛津生下了霍金。
在父母的熏陶和培养下,霍金从小就特别喜欢阅读,虽然有点儿调皮,但做事情井井有条。
8岁左右的时候,霍金就想将来成为科学家。
而且这个想法越发坚定,支撑着他17岁时就考上了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主攻物理学专业。
美好的大学时光里,霍金学得游刃有余,课余的时间都花在赛艇训练上了,甚至还在校际比赛中出了风头。
凭借着牛津的一等学位,霍金顺利地进入剑桥大学,人生最得意的莫过于当时那一刻吧。
然而命运总是那么无情,谁也不知道明天跟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霍金那段时间已经开始莫名其妙地摔跤了,甚至有一次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头撞到了地上。
1963年1月,过完21岁生日后,霍金不得不去医院做全面的检查,随之被确诊ALS。
关于这一段的经历,霍金在回忆录里写道:
“我觉得,他们认为病情会继续恶化,却无能为力,只能让我吃维生素。
我知道他们没有指望维生素能起什么作用。我不再问什么细节,因为情况显然很糟糕。”
这样的天降横祸,搁谁身上都难以接受,霍金刚开始也陷入了抑郁。
因为他不知道这个病恶化速度有多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会变成什么样子。
但霍金不是一般人,他逐渐接受了患病的现实,尤其是确诊两年后,自己并没有如医生预料的那样死去,让他逐渐开朗起来。
他说:“我没死,尽管我知道自己前景黯淡,但我居然比过去更会享受生活了。”
而且霍金的病情恶化的速度也有所缓解,这让他对未来更加有信心。
他更加意识到:“如果我无论如何都要死,还不如先做点事。”
尽管死亡的阴影一直都在,但霍金已经豁达很多,与其恐惧死亡,不如勇敢迎接。
曾读过一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人生自古谁无死,没有人能逃得过死亡的宿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活得出精彩的人生!
与其悲叹死亡总有一天会降临,不如把当下的每一天都紧紧地抓在手中。
你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吗?
你知道霍金为什么要写这本将高深的理论物理通俗化的科普书吗?
1982年,霍金的女儿露西小学毕业了,为了给露西交佩斯女校的学费,他决定出版一本介绍宇宙的书。
因为种种原因,这本给普通人的科普书,一直到1985年才完稿,1988年才首次出版,却很快成为攀升到畅销书榜首,卖出了超过100万册。
而在另一本畅销书科普书《果壳中的宇宙》中,霍金再一次把读者带到理论物理的最前沿,同通俗的语言解释宇宙运行的原理。
有趣的是,露西因为认识喜剧动画片《辛普森一家》的编剧,说要写关于霍金的故事,他居然真的以动画形式出镜了。
而且从第10季到22季,霍金都是亲自为自己配音,简直是送给观众的超大福利。
1992年,霍金还曾在电影《星际迷航:下一代》中客串自己,与扮演牛顿、爱因斯坦的演员一起打牌呢!
霍金的大儿子罗伯特出生于1967年,那一年他才25岁,后来又陆续迎来了女儿露西和小儿子蒂莫西。
虽然身体不方便活动,但是并不影响霍金对孩子们的关心,他最喜欢跟蒂莫西一起玩游戏。
霍金喜欢下国际象棋,蒂莫西喜欢玩《大富翁》。
1988年的一天,美国摄影师夏姆斯还拍到霍金跟蒂莫西在玩捉迷藏呢。
霍金曾说过:“如果没有你爱的人,这个宇宙也算不上什么宇宙了。”
珍惜这一世能够成为家人的缘分,对于生命的每一秒都在倒计时的霍金来说,这份感触尤为深刻。
因为身体每况愈下,霍金的身边随时离不开人,除了护工和工作人员之外,家人的陪伴是支撑霍金活下去的重要动力。
能够成为彼此的家人,也只有这一辈子的时间,短短几十年的光阴,唯有珍惜才能永远。
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都阻挡不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这才对家人最坚定的守护。
1985年的夏天,霍金在访问瑞士日内瓦的量子物理实验室的时候,不幸染上了肺炎。
因为病情很严重,霍金被送进医院进行气管切开手术,虽然挽救了生命,但是他再也不能用自己的嗓音说话了。
行动受限,说话受阻,这都吓不倒霍金,反倒因祸得福,让他在宇宙学研究的领域自由驰骋。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基普·索恩评价霍金说:
“当霍金逐渐失去动手的能力,他通过在大脑中构造图像和想象, 发展出了更加独一无二的思考方式。
并且他以光速穿过知识的边界,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身体的失能迫使他以新的方式、新的方向前进。”
霍金调整了学术方向,把重心放在“研究宇宙的形态以及可能的起源”,他称之为“宇宙的 游戏”。
基普·索恩说霍金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就是可以在脑海里操作物体、曲线、表面、形状,不仅在三维世界,还在四维空间中。
正是由于霍金独特的思考方式,让他发现了黑洞热力学第二定律:
事件视界(黑洞的边界)的面积可以保持不变,或者增加,但绝不会缩小。
是不是每个字都认识,但是连起来却读不懂?
没关系,凯蒂·弗格森在《霍金传·我的宇宙》中有句话说:
“如果读者觉得下面的讨论很难理解,就请跳过吧。”
这不丢人,毕竟霍金的学术研究太超前了,一般人真的难以理解。
从1962年进入剑桥读书时选择研究宏观宇宙学,到1973年决定从量子力学角度研究黑洞,霍金开始融合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知识,走向研究万物理论的路上。
霍金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
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起始于此。
虽然这些年中,霍金一次又一次地因为身体原因进入医院,但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
或许正是因为霍金这样孜孜不倦地进行学术研究的工作精神,不荒废每一分每一秒的人生态度,让死神也对他网开一面了吧。
想起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当我活着,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
活着的每一天,都要活得有意义,不断拓宽生命的界限,挖掘生命的纵深,人生才更加值得!
2018年3月14日,76岁的霍金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们忘不了他曾说:
“我这辈子都在寻找一个囊括万物的理论,能结识这个善良又残忍、美丽又让人困惑的世界,能解释现实的性质,现实从哪里来,我们又为何存在。”
仰望太空,浩瀚宇宙,满天繁星。
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往何处?
霍金终其一生践行的“向死而生”的超脱和乐观,让我们更加看透生死,无惧死亡的恐惧。
我们都只是茫茫宇宙中轻轻划过的一粒尘埃,来过就已足够。
生当珍惜,死亦何惧?
生命这一趟旅程,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就好,还怕有什么遗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259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