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的传说故事简介(雷峰塔下面真的压了白蛇吗)
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杭州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权衡各方意见,最终郑重决策:顺应人民群众的心愿,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文物保护原则,发掘雷峰塔地宫,建造雷峰塔遗址保护设施,并对遗址保护设施的内在功能和外观形象加以延伸、拓展,按照雷峰塔原有的形制、体量和风貌建造新雷峰塔。
同时,成立协调小组,负责雷峰塔重建工作。
1983年5月16日,国务院批准的《杭州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已有重建雷峰塔的内容。但要真正实施,却要解决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和周边的实际问题,经历了15年的沟通协调、不懈努力。
1999年做出重建雷峰塔的决定,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对重建雷峰塔的决策,人们鼓舞、兴奋。但接着马上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有两个。
一是新塔建在原址,是否要先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雷峰塔倒塌后,塔基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文献记载中的地宫及珍贵文物,是否真的存在?都需要通过考古挖掘来证实。还有,原址与重建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处理。
最后,专家们认为,需要对雷峰塔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必须尽可能多地永久保留一部分遗址,以便让后人观瞻和研究,为新塔提供历史和社会心理的支撑。
遗址考古的情况,上一篇《雷峰塔传奇(之五:雷峰塔遗址考古)》已作了专题介绍。
二是新建一座怎么样的雷峰塔。因为如何恢复吴越文化的历史信息,使重建的雷峰塔在造型、体量、层高、色彩等方面,与西湖的环境相协调,是一个必须考虑并处理好的问题。
新建一座什么样的塔,也就是建成一座什么形状的塔。
当时,主要有两个方案:
一是近代人们看到过的老衲式的塔,也就是明代被焚烧后的雷峰塔的残塔。
二是钱俶最初建的楼阁式的塔,南宋李嵩画的《西湖图》中的雷峰塔,也是楼阁式的。1935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提出重建雷峰塔,并主张采用宋代五层楼阁飞檐形砖塔。
对这两个方案,人们各有所爱,争论也由此展开,各说各的理由。
冷晓先生是杭州文史专家,他生前送给我一本他的著作《旅游人生》。我在这本书里,看到冷晓先生在参加雷峰塔、雷峰夕照景观方案专家评论会上的一篇发言稿,他是赞成建楼阁式塔的。
他认为,一些人赞成建老衲式塔的原因是:参观方案的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人,有的还看到过旧塔,有的看到过旧塔的照片,似乎雷峰塔就是这种造型,先入为主加怀旧心态,于是情有独钟;也有些市民看了模型和方案,感到楼阁式塔与六和塔有点雷同,怕重复建设,不如建成老衲式塔;舆论导向也倾向老衲式,把老衲式称之为“残缺美”。
他在发言中提出,建老衲式塔有三个负面因素:
1、老衲式毕竟是残骸,不能称塔,最多只能称残存“塔心”;
2、老衲式是长年岁月风化的结果,藤萝牵引等自然因素是人工新砖所难以再现的;
3、老衲式塔,是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时被烧毁的,恢复残塔会留下历史的耻辱。
冷晓的发言,不仅表达了他的意见,还使我们了解到当时人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的一些想法。
2000年3月26日,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杭州园林建筑设计院,分别对重建雷峰塔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总体方案设计,并将多个方案在《杭州日报》上征集公众意见,还在西湖边的湖畔居茶楼进行公开展示,接受市民评议。杭州市民踊跃参加,各抒己见,场面热闹。
结果,大多数市民投票,倾向建成1924年倒塌前的“老衲”形塔。
那么,最终为什么没有建成“老衲”形的塔呢?
在征求市民的意见以后,又召开了专家论证会。
陈文绵先生时任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参与了雷峰塔重建工作。他写的《一首传承和创新双赢的歌——雷峰塔建设亲历记》,介绍了当时专家讨论的情况,也回答了为何没有建“老衲”式塔的问题,摘录一段,有利于了解当时讨论的情况:
“新塔作为一个建筑,功能上必须符合现代建筑的技术参数,没有一个建筑师能够按照一千年前的做法,用黄土砖头和石块砌成一个高几十米的建筑,也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审批这样的方案。而没有黄土砖头做成的塔体,何来苍凉古朴的老衲形象?如果用钢筋混凝土做成一个没有外檐的塔,不管外装饰做成什么样,其结果都可能是一个水泥‘烟囱’。不可能达到苍凉古朴的韵味,反而会把雷峰塔的形象毁了。绝大多数专家主张以宋塔为主要参照系进行评审。”
2000年11月16日,最终决定:建一座楼阁式的雷峰塔。即采纳清华大学提供的设计方案,建宋代重建的五层楼阁飞檐砖塔形式宝塔,采用钢结构在原址上重建雷峰塔。
2000年12月26日,重建雷峰塔工程奠基。人们企盼的雷峰塔重建工程,终于在原址上开工了。
随着工程的进展,一座钢结构的新塔在古塔倒塌的原址上拔地而起。
以前,在我们的印象中,塔常常是古老的,披满岁月的沧桑,充满神秘的故事。而新世纪建设的新雷峰塔,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给人们以许多新的看点。
新雷峰塔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思路、新的材料、新的工艺,运用了现代建筑技术与工艺。
这座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的新雷峰塔,在中国佛塔建筑史册上留下了许多新的记录:塔类建筑采用钢材框架,作为建筑的支撑、承重主体的崭新记录;塔类建筑中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记录;塔类建筑内部活动空间最为宽敞的记录;塔类建筑内部文化陈设最为丰富的记录。
新雷峰塔建在旧塔遗址之上,建造时沿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设计、大小和风格,保留了旧雷峰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是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形状,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体现了宋代塔的风格。同时,这座新塔还兼具了雷峰塔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
新雷峰塔通高71.679米,由对遗址起到保护罩作用的台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5.8米,塔刹高16.1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
塔身建筑面积为29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89平方米。从上到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新雷峰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二至五层还设有外挑的平座,设有栏杆,绕塔成为一圈檐廊,供游人观景。用于装饰的塔刹,高16.1米,塔顶采用贴金工艺。塔的外形具有唐宋时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风格,从远处望,金碧辉煌。
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保护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外饰汉白玉栏杆。保护罩分上下两层,将雷峰塔遗址完整地保护起来。
全塔上、下、内、外装饰富丽典雅,陈设精美独到,功能完善齐备,以崭新的风貌和丰厚的内涵,在西湖名胜中大放异彩。
新雷峰塔是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代、自然与文化完美结合的一个典范,是古建筑复建的一个经典范例。
打开一道沉沉的古式门,走进新塔的底层,这里就是古塔遗址。在台基二层,可以透过玻璃罩,看到遗址的模样。
为防止氧化和人为破坏,整个遗址区被玻璃包围着,游人可以在玻璃罩外近距离观看古塔的遗址。
新塔的暗层没有设门窗,里面有对神话传说《白蛇传》的介绍,分成六大块立体场景展现出来。此外,还设有“捐赠建塔纪念墙”。
新塔二、三、四层,分别展示铜版线刻壁画“吴越造塔图”、雷峰塔历代诗文佳作、彩绘壁画的当今“西湖十景”。
新塔穹顶内壁辟有2002个塔龛,每个龛内安放着一个小金涂塔,穹顶和梁上均为铜质金或贴金。穹顶设有天宫,藏有雷峰塔重建大事记、新塔模型等,把重建雷峰塔的情况传诸后世。
新雷峰塔是一座体现现代建筑工艺和科学技术的塔。在塔的中心部位,有两座透明的电梯,周围是不锈钢扶梯。新雷峰塔也是古今中外采用铜构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铜塔,塔上的栏杆、装饰瓦、脊、柱等都用铜制作。盖在塔上的铜瓦呈青铜色,与陶瓦非常相像。这些铜瓦还通过螺丝相互吃紧,非常牢固,不易脱落。
2002年10月,新雷峰塔如期落成。人们奔走相告,媒体相继报道:在雷峰塔倒塌整整78年之后,一座全新的雷峰塔终于在遗址上重建起来,以崭新的姿态再现西子湖畔。
2002年10月25日上午,杭州市隆重举行新雷峰塔的落成仪式。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雷峰塔揭匾。
杭州夕照山沐浴着秋阳,西湖南岸,新的雷峰塔依山临湖,形姿绰约,塔影横空,重檐飞栋,金碧辉煌,蔚为大观。
从此,西湖南线景区在沉寂多年以后,新雷峰塔又成为一个旅游的热点,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和雷峰夕照再次相伴,“雷峰夕照”胜景又现西子湖上,“西湖十景”又重圆。
在当年的传说中,把雷峰塔倒,与江南大旱、西湖水干相联系;如今新雷峰塔落成,则风和日丽、云开雾散。昔日的古塔蕴涵着白娘子与许仙的千古爱情绝唱,珍藏着老塔历经风雨、屡遭劫难的漫长历史;二十一世纪初重建的雷峰塔,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出当今社会的崭新风貌,谱写着杭州历史新的传奇和华章。
现在,每当夕阳西下,在西湖边绿荫掩映中,古人眼中的“雷峰夕照”又出现在了今人的面前。
来到这里的游人驻足观景,在凝神沉思的瞬间,都会发出衷心的感叹,那流逝千年的岁月似乎又重新回到了眼前……
对于这座飞檐层阁、华丽轩昂的新雷峰塔,长眠九泉的俞平伯不知会有何感想、作何评说?黄炎培先生也一定会兴奋得想再赋一首雷峰塔新诗。
游人登上新雷峰塔,站在五层的外观平座上,西湖山水美景和杭州城市繁华,尽在远望近看之中。作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俯瞰远眺,碧波荡漾的西湖、秀美端庄的汪庄、西湖南线新景点、绿意葱笼的湖心三岛一览无余。
若站在西湖东岸的湖滨路远眺,雷峰塔敦厚典雅,保俶塔纤细俊俏,两座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西湖山色再现往日的和谐与美丽。
面对“雷峰复染夕阳红”这样的盛事,人们欢欣鼓舞、感慨万千,文人墨客自然要显一番身手,风雅的西湖此时自然少不了诗词、楹联。邱戎华写的对联,反映了许多人的心情:
快引嘉宾留夕照
好登新塔看杭州
雷峰塔建成以后,杭州市有关部门举行了雷峰塔题材的歌词征集活动,海内外有600多人积极参与、应征,创作歌词近800首,其中有许多很好的歌词,抒发了在雷峰塔重建之时人们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传承和发扬了杭州的地域文化。
我们来读一读乔羽等专家评出的10首歌词中的两首,感受其中美好的意境。
有一首应忆航创作的《雷峰夕照》,唱响在人们的心中:
有一个期待令人心动,
那是夕照里再一次重逢,
有一个故事令人牵挂,
那是风雨后依然的从容;
阅尽世间的风,
尝过所有的痛,
看白鸽悠悠穿过云彩的翅膀,
直至高高天空。
有一面明镜照亮芳容,
那是西湖边再一次重逢,
有一个身影令人感动,
那是霞光里翩翩的雷峰;
倾听南屏的钟,
挽起苏堤的风,
看星光轻轻漫过故里的情怀,
此时美丽如梦。
读钱建隆创作的《爱在雷峰塔》,使人想起了那段流传已久的白蛇传奇,展示出新时代新雷峰塔的新意境:
夕照映红的画
是爱铸成的塔
地久天长忘却的神话
重又说起了她
梅雨中的情绪
伞是朦胧的花
好久了又回到伞下
回到淡妆浓抹的家
雷峰塔又入画
那千年的恨已被爱融化
入夜时分去寻她
月下老人在月下
雷峰塔又入画
那千年的恨已被爱融化
美的都市爱的家
西子可有新神话
雷峰塔重建以后,有许多很好的楹联问世,不仅为雷峰塔增辉,而且传承吴越文化,丰富了杭州的文化内涵。
孔为庚写的楹联,简洁明快,包含古今:
三吴多少事
一塔古今情
苏振学写的楹联,使人产生了一种秋日登塔观夕阳的欲望:
风月最相宜,我欲弄舟,划开秋水千重碧
桑榆犹未晚,谁同登塔,撷取夕阳一片红
汪绍良写的楹联,读起来诗意无限,让人又看到了雷峰夕照的胜景:
几片红云妆夕照
一潭碧水映雷峰
郭卿海写的楹联,把雷峰塔与杭州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联系在一起:
山光杨柳岸,塔倒塔修,与千年神话佛话,同载入西湖佳话
烟景夕阳时,象生象灭,牵万种人情世情,俱化成东土风情
这些诗词楹联,延续、丰富、发展着吴越以来的杭州文化,使吴越文化在新的时代得到传承和发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259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