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马超的称号叫什么(马超都有哪些故事)

五千年前,黄帝“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在阪泉大破炎帝之师,我们现在知道那是黄帝麾下的六个强大部落,但史上还真有邯郸学步者整出一堆野兽出战的战例。

公元23年,昆阳之战,王莽之兵号称百万,喜欢把复古放在嘴边的王莽想学黄帝,“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结果,被陨石砸,再加上暴雨雷霆,虎豹们都吓得腿直哆嗦,百万大军顷刻瓦解,成就了光武帝刘秀之名。

可见,战争虽然总有虎的身影,但作为勇猛象征,虎还是只提供精神支持就好,不必到战场去添乱。

作战时前歌后舞的虎军

白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西方之神,属金,主杀伐。历史上确有一个崇拜白虎的势力,也许是世界上唯一用战争书写整个历史的民族。这就是曾虎踞中国大西南的巴人。

按照《山海经》的说法,巴人是伏羲之后,虎图腾可谓一脉相承。而大禹,据《礼维》,也是伏羲之后,虎为图腾,可谓同源同祖。所以大禹会盟天下,巴人积极参与,并支持启建立了夏朝。

巴人第一次出现在文字中,是商灭夏之后,作为前朝余孽,屡次遭到了商朝的征伐。甲骨文称巴人的势力为巴方(方国)。武丁的妻子,中国第一位女战神妇好,就是征伐巴人的主帅。拿着雕饰老虎的斧钺的妇好与以虎为图腾的巴人,这才是真正的两虎相争。不过,巴人输了,成为了商的附庸。

但巴人再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则是在武王伐纣之时。“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封,前歌后舞’也。”(《华阳国志》)当然这种歌舞是军舞、战舞。

春秋战国之时虽与楚国打得有声有色,但最后巴国亡于大秦之手。不过当刘邦入主巴蜀时,巴人又成了刘邦的急先锋。

其后巴人又多次参与中原王朝争霸,在历史上以作战勇猛而威名远扬。巴人在作战时,手握虎纹兵器,将领头上戴着虎形面具,他们高唱战歌或大声吼叫,习演模仿猛虎动作的征战武舞,称为“虎军”。因为有研究者认为,武王伐纣的虎贲三千就是巴人之军。

战牧野 战常德 虎贲威名天下传

《史记·周本纪》:(周武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可见虎贲绝对是军中精锐才能以虎为名。

之后虎贲一直是勇士的代称。凡军中骁楚者,无不被冠以“虎贲”二字。古时王宫中卫戍部队的将领也称为虎贲。《周礼》记载:夏官之属有虎贲氏,手下有虎士八百。

汉武帝时期,取军中遗孤与各将官子孙统为一军,号为虎贲军,立虎贲校尉为军事长官。虎贲军不受任何人节制,仅受命于皇帝一人。

汉朝还另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到了唐代才废除。

不过,历史上能以“虎”命名的部队很罕见。唯一耳熟能详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虎豹骑了。虎豹骑在《三国志》中偶有提及,但战绩无一不显赫。战南皮,急攻,阵斩袁谭;千里奔袭,一万大破乌桓袁氏联军数万,一战定辽西;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平西凉马超,纵虎骑夹击,大破之。“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

军中能率领百人者才能进入虎豹骑当个大头兵,可见虎豹骑绝对是曹操手下的王牌。

以“虎”为绰号的都是牛人

也许老虎喜欢独行,所以,以“虎”谓之的猛将在历史上倒是很多。

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还是《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虎”字头好汉。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有虎绰号的就有12位,不过,按照小说的内容,估计武松一个人就能把他们全撂倒。

《三国演义》对于人物绰号的考核倒算严谨,“虎”将之名在《三国志》中都有记载。

“虓虎”意为咆哮的老虎,《三国志·吕布传》:“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

虓虎非吕布独占,马超也被称为“抗飏虓虎“。

被曹操称为“吾之樊哙”的许褚 “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

差点凭借八百勇士生擒孙权的张辽,曹丕称其为“此亦古之召虎(东周名将,同样是威压两淮。)也。”

赵云随着刘备败走长坂时,还没有将军号,但因为刘备称其“一身都是胆”,而在军中有了“虎威将军”之称。

至于《三国演义》中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的称谓,则是借鉴了《三国志》曹军命名“五子良将”的做法。

而真正的“虎将”称谓来源,则是王莽朝,他曾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不过他还是来搞笑的,这“九虎”帅北军精锐数万人去平乱,结果大败而归,九虎只剩了“三虎”。

文武虽然相轻 文治却也离不开“虎”

当然,个人勇武在千军万马中聊胜于无,被人类尊崇并主杀伐的虎,在古代更多地体现在常规的政治军事生活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古代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真龙天子”,把栋梁之臣誉为“虎臣”。帝王出行时,仪仗队使用的旌帜上画有虎形象,称为“虎旗”,以此作为帝王权威的标志之一。国君派遣使臣出使他国所持的“使节”,称为“虎节”。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军务中用铜制的虎形牌作为兵权的凭证,名曰“虎符”,为铜铸虎形,分为两半,右半留存中央,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调动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后方能生效。现代汉语的“符合”一词即源于此。元朝官僚身佩虎符,但已改用黄金制成。

“柳林春试马,虎帐夜谈兵”古代将帅的营帐称为“虎帐”。遮护营垒的障碍物称为“虎落”(虎路),强弩的一种称为“虎蹲弩”。武将的中军帐前设置虎的模型,宝座上披虎皮。武将的大铠上也往往饰以虎皮,这些都是取喻虎的勇猛、威武以及虎是英雄和权势的标志、胜利的象征。

就连与武功一直不对路的文治,封建王朝的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称为“虎闱”。唐代至清代,科举考试取录知识分子进士的榜示,称为“龙虎榜”,简称“虎榜”。

由此可见,虎文化对古代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为世俗所认可,也因而能流传至今。

对虎的崇拜在现今仍有痕迹留存。以西南地区为例,该地区至今一些少数民族(如土家族、白族、怒族、普米族、纳西族、彝族、啥尼族、珞巴族、傈僳族)中,仍有自称为“虎族后商”的支系,他们尊虎为图腾先祖或保护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25885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