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怎么死的(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生死恋情)
1930年11月14日一早,杨开慧被国民党何键的特务营,枪杀于长沙城浏阳门外的识字岭。
整个行刑过程中,作为毛泽东的妻子,她面不改色,镇定自若,表现出了湖湘女杰大义凛然的气概,但她当时其实并没有立即死去。
直到当天中午,她仍还有一丝气息,如果及时救治,尚有一线生机。但早已离开的刽子手们在得知情况后,竟又派人返回刑场,补给杨开慧最后一枪。
毛主席得知爱妻牺牲的消息后,曾悲痛自责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但他并不知道杨开慧死得是如此悲惨,直到1970年,一个人主动自首后,他才得知了真相,素不喜落泪的他也不禁眼泪纵横。
杨开慧又是如何被捕的?当时是谁补了最后一枪?毛主席与杨开慧二人又有着怎样的一段情谊呢?
长沙北平两相逢,志趣相投生爱慕
杨开慧1901 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名门望族。
她的父亲杨昌济是当时闻名海内的伦理学家,终生以开启国人智慧为己任,于是便给他仅有的两个孩子分别取名为“开智”和“开慧”。
又见女儿出生的那日,红霞满天,好似云锦,寓意甚好,所以又给女儿取字“云锦”,取号 “霞姑”。出身书香门第的杨开慧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但思想开明的杨昌济并不想让女儿做一个旧式的大家闺秀,所以在杨开慧7 岁那年,就想把她送去正规学校读书。
但当时并没有女子上学的先例,杨昌济多方斡旋,才使学校打破了陈规,破格录取了杨开慧。
杨开慧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所以学习特别刻苦,没用几年时间,就成为一个才貌双全、思想开明的新青年。
1913年杨昌济回国后,受聘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在这年,毛泽东也考入了这所学校,成为了杨昌济的学生。
毛泽东气度非凡,抱负远大,很受“欲栽大木拄长天”的杨昌济赏识,所以经常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毛泽东也因而得以与杨开慧相识。
在此之前,杨开慧就读过毛泽东的《讲堂录》,所以对毛泽东甚是仰慕。而毛泽东为报师恩,对杨开慧也是格外的照顾,经常带着她去游泳、跑步和爬山。
在毛泽东的引导下,杨开慧也养成了强其体魄的行为习惯。终其一生,都是“清早起来洗冷水澡,行体操。只穿一件旧棉袄过冷天。”
1918 年,杨昌济受邀到北京大学却担任伦理学教授,因此举家迁往了北平。而毛泽东也从一师毕业,来到北平筹款,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赴法留学。
但就要成行的时候,毛泽东突然大彻大悟,认为搞清中国问题才是关键,从而主动放弃了留学机会,但也因此而滞留在了北平。
杨昌济得知情况后,就他推荐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毛泽东和杨开慧两因此而得以再度重逢。
所谓“他乡遇故知”,两个年轻人在陌生的地方举目无亲,因此越走越近,从而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毛泽东后来回忆道:
“我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时候……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她是我以前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的女儿。”
但当时的毛泽东也是拘禁,一直没对杨开慧说明心意。而杨开慧虽然也爱上了毛泽东,还在日记中写道,她非常的幸运,得到了这样一个爱人!
但杨开慧也倔强地不向毛泽东表白,因为她不确定毛泽东是否爱她。所以她虽然爱毛泽东,但也“决不表示”、“决不妄去希求”、“不想要人家的被动爱”。
这样一直拖到了1920 年。这年 1 月,杨昌济因病离世,于是毛泽东便陪杨开慧回乡为其治丧。
相情两悦成伴侣,相互携持为革命
回到长沙之后,毛泽东到湖南一师附小当起了主事,而杨开慧则入长沙福湘女中读书。
在福湘女中期间,她剪短发、反缠脚、号召男女同校,俨然就是一个革命斗士。
但在男女感情上,却还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孩。她听说有别的女生追求毛泽东,竟也莫名地吃起醋来,于是她就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试探毛泽东。
毛泽东明白杨开慧的心意,但也没有直接表露想法,而是提笔给杨开慧写了一首词。这就是被称为毛泽东唯一一首婉约词的《虞美人·枕上》。
在词中,毛泽东思念成灾,每天都是: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半夜睡不着觉,惆怅“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只能“披衣起坐薄寒中”,熬一天夜。
第二天“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仰首天空,发现 “一勾残月向西流。”因此有了“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地感慨。
全词无一字在情字,但杨开慧饱读诗书,一下就读懂了词中的含义。俩人之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终于被捅开,她从此也就勇敢起来。
1920 年冬,杨开慧独自一人,带着随身衣物,来到了毛泽东所在的宿舍,与毛泽东办了一个很是特别的“婚礼”。
没有传统中式婚礼的繁杂过程,也没有敲锣打鼓,鞭炮齐鸣,而是仅花了 6 块银元办了一桌酒席,宴请了少数几位亲友。
但没想到的是,这场“不合规矩”的婚礼竟然轰动了长沙城,一众新青年们羡慕地将其称之为“理想的罗曼史”。
结婚之后,杨开慧就成毛泽东在革命中的好助手,和在生活中的贤内助。
杨开慧与毛泽东的油画
在革命工作上,她先是拿出了父亲的奠仪费,帮助毛泽东创办了文化书社;后来又四处筹集经费支持毛泽东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
1921年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之后,回到湖南创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
杨开慧以实际行动支持丈夫的革命,她主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位女共产党员。
从后,杨开慧毅然辞去工作,冒着白色恐怖,当起了中共湘区的机要员和交通联络员。
不仅帮助党组织传递了很多重要的文件,还帮助毛泽东整理完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掀起工农运动的新高潮,1925 年,杨开慧跟随毛泽东返回韶山老家。
她不但协助毛泽东创办了党在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湖南韶山支部,还办起了农民夜校,亲自登台讲课,向广大群众宣传革命道理。
他们结婚后,毛泽东为革命工作,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杨开慧也陪他一道,时而长沙,时而上海,辗转多地,四海为家。
她先后为生育了岸英、岸青、岸龙三个孩子,但每次临盆,毛泽东都因革命工作而不在她身边,更别提对她照料了。但对这些,她都毫无怨言。
为了让毛泽东有更多的精力投身革命,她依然承担了繁重的家务,不但挑起了独自照顾孩子的重任,还无微不至地照顾起了毛泽东的生活。
在长期的革命工作中,俩人不仅相亲相爱的夫妻,更是志同道和的战友。
所以,毛泽东在1923年去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时,才会写下《贺新郎·别友》,而不是“别妻”,赠予杨开慧。其中特意写道:“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杨开慧也早就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毛泽东,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觉得我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一定要跟着他死! 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 ”
但没想到,她最后却先一步历劫于敌人的刀山火海,为了革命,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也成为了毛泽东心中永远的憾事。
形势所迫断联系,被敌杀于识字岭
待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意识到只有“枪杆子里才能政权”,所以打算回乡组织发动武装斗争。
为了家人的安全,他毅然把杨开慧和 3 个孩子送回了长沙,而自己一个人前往了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
但因敌强我弱,秋收起义最终失利。紧急关头,毛泽东正确评估形势,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路线,毅然率领起义军残部登上了井冈山。
刚到井冈山之时,由于革命力量还比较弱小,国民党还没有把毛泽东放在眼里,所以也就没有对他的家人展开搜捕,杨开慧也就留在了长沙。
而毛泽东在上井冈山后不久,就通过地下交通员给杨开慧捎来了一封信。杨开慧这才得知他已经上了井冈山。
但随着井冈山革命力量的日渐壮大,国民党也感觉到了威胁。
所以,湖南军阀何键一边加强了对根据地的围剿,一边在长沙搞了个“清乡”司令部,组织起一众地痞流氓。
并建立了“铲共义勇队”和“清乡队”,开始大肆搜捕共产党人。为了抓住杨开慧,何键甚至贴出了高达1000块大洋悬赏公告。
在巨额奖金的诱惑下, “铲共义勇队”和“清乡队”,不分昼夜,反复下乡搜查,誓要把杨开慧捉拿归案。
何键
在这种情况下,杨开慧既去不了井冈山,也无法在长沙立足,只能东躲西藏。
与此同时,我党地下组织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的联系也就此中断。
但杨开慧一刻也没停止对毛泽东的思念。有一天她天气温突降,她无比担心不知身在何处的毛泽东,因而写下《偶感》一诗。
在诗中挂念地问道,他的“足疾已否痊”?他过冬的“寒衣是否备”,他晚上独自一个,“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但“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所以她“恨无双飞翔”,无法“飞去见兹人”。
杨开慧塑像
1929年12月26日这天是毛泽东36岁的生日,她明知“家书无处达”,但她还是铺开纸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无法寄出的长信。
这封信与其说是写给毛泽东,不如说是写给她自己。她在写道:
“天哪,我总不放心他。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
直到她牺牲后很久,她的这件信件才得以公开,读过的人无不为被信中思念和担忧交织的真挚情感所感动。
国民党无休止的搜捕使她疲于奔命,她预感到自己应该是凶多吉少了。
但她毫不畏惧,在给她弟弟的托孤信里说,自己已经看见了死神,但她并不惧怕,甚至还说这是她“喜欢的事”。
果然,在1930年10月24日晚上,杨开慧还是不幸落到了何键手里。
何键本来打算把她立即砍头,然后悬头于长沙城门上示众。但有人给他献计说:“如果让杨开慧自首,那就能引来千万共产党人自首。”
何键觉得言之有理,就对杨开慧展开了诱降。他劝杨开慧,只要在报纸上刊登声明,宣布同毛泽东断绝关系,就立即放了她。
但杨开慧却说:“关于政治,各有己是,不成功便成仁,……我的生命早不计较,……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章士钊
本来,杨开慧入狱之后,通过当时社会名流章士钊等人的运作,南京政府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已经给何键发去电报,要求其对杨开慧实施缓刑。
但何键却因为没有诱降得了杨开慧而恼羞成怒,誓要杀杨开慧以解心头之恨。
所以他专门指使地痞流氓,组织所谓的“游行示威”,让这些地痞流氓一遍遍地叫嚣:“毛泽东的堂客不杀,别的政治犯都可以不杀了。”
而他就打着民意难违的旗号,下达了处决杨开慧的命令,为以示宽大,还假惺惺地把 “斩首示众”改为了“枪决、暴尸三日”。
杨开慧知道自己死期将至,但依然平静如水,只向前来探监的六舅妈提出了一个要求。
让她选一块青布,给自己做一套上路时的衣物,她要体体面面地走,因为父亲从小就训戒她:“我杨家死了人,不作俗人之举!”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先是被何键的特务营四连二排押着,在长沙城内进行了“游街示众”。
随后她又被塞进一辆黄包车,押到了长沙浏阳门外枪决人犯的识字岭。
到地之后,杨开慧面不改色,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地走下黄包车,望见不远处有一处士丘,就径直走去。
她自己选好了埋骨地,然后一句话不说,直等敌人行刑。
此刻,秋野一片萧肃。四连二排的排长晏国务一声令下,尾随杨开慧的刽子手抬起了驳壳枪,朝着杨开慧的背心就是两枪,杨开慧应声倒地。
晏国务见杨开慧没有了动静,就把她抛在了野外,自己率队回到了城里。但到了中午的时候,晏国务听人传言说:“上午打的那个女人到现在还没有死!”
晏国务恼羞成怒,当即命令副目姚楚忠说:“你去补枪!”
于是,姚楚忠就带了两个士兵,再次赶到了识字岭。到了现场,发现杨开慧正匍匐在荒草地上,痛苦而缓慢地往前爬。
她嘴角满是泥沙,双手把坚硬的泥土抠出了坑,身上的伤口还在流血不止,周身的枯草早已被鲜血浸染,情形惨不忍睹。
但冷血的姚楚忠并没有半点怜悯,还是朝杨开慧补了致命一枪。杨开慧因此而牺牲,年仅29 岁。
主席悲痛终难忘,晚年才知死真相
之后,何键竟兴高采烈地在《国民日报》发表了枪杀杨开慧的消息:“已于昨十四日下午一时,监提女共匪毛杨氏一名,绑赴识字岭刑场,执行枪决。”
毛泽东通过报纸这才知道了杨开慧遇害的消息。他闻此噩耗,万分悲痛,在给杨开慧家人的信中自责地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此外,他在井冈山特别贫困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集了30 银元,托人为杨开慧修了墓碑。并以3位儿子名义,特意在碑上刻上了“毛母杨开慧墓”的字样。
此后,毛泽东仍然对杨开慧念念不忘。1957 年,他收到了革命烈士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的来信。
柳直荀和李淑一都是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好友,他们二人结婚,就是杨开慧做的媒人。毛泽东因此更加地思念起了杨开慧,所以就有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
其开头就用双关的手法写下了“我失骄杨君失柳”,其中的“骄杨”指的就是杨开慧。
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但毛泽东特意用了“骄字”,但这时,毛泽东仍不知道杨开慧是如何遇害的。
他一直以为杨开慧是被人砍头的,所以他才在向章士钊解释何为“骄杨”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头”,怎能不称之为骄?
直到1970 年初,当年补枪之人姚楚忠经过劳动改造,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悔恨不已,才将他当年杀害杨开慧的情形主动坦白了出来。
最后,姚楚忠被以杀人罪判处死刑,终于得到迟来的审判。
毛泽东与杨开慧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条件多么恶劣,都始终在灵魂上相知相爱,在事业上相伴相守。
他们在刀光血影的革命年代谱写了一曲乱世绝唱,时至今日,仍给予后人莫大的感动与鼓舞。
而杨开慧毅然赴死的背影,以及她坚不可摧的革命信念与精神,也将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成为世人的榜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258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