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贡献有哪些(李四光的著作称号和贡献)
李四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我国地质力学理论的创建者,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走遍祖国大地,探寻中国发展急需的“工业血液”,为共和国的腾飞和中国地质科学的研究及教育事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四光 来源:中国科学报
01千里求学路,灼灼赤子心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是孙中山对李四光的勉励和嘱托。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发现内忧外患的祖国连一个像样的铁矿都没有。缺少原材料的供给,振兴工业自然无从谈起。
为了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理想,他再次远渡重洋。考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后,他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同时为推动地质科学从单纯描述性学科向精准科学发展,努力学习物理学和高等数学,并学习德文和法文,扩大自己的知识涉猎能力,以便更便捷地了解地质学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动向。
六年的求学生涯结束,面对导师的挽留和其他老师的推荐,李四光表示,“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突破重重阻碍回归祖国怀抱,投身新中国的地质事业。
1950年,李四光几经辗转从欧洲回到南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在回国后的科学研究中,他躬身实践,潜心著述,在探索中独辟蹊径,创立了地质力学。其间还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有力驳斥了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论断。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石油工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建设时期。当时,石油工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地下石油资源状况不清。针对当时流行的“中国贫油论”和“东北贫油论”,1953年12月下旬,李四光依据大地构造理论和对油气形成移聚条件的看法,明确回答中国油气资源的蕴藏量是丰富的,并对“中国贫油论”的观点进行了有力驳斥。
1954年,他又做了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的报告,结合中国地质构造进行探讨,提出了找油的方向。这一报告是当时对中国石油远景所做的最全面预测报告之一,成为了石油普查战略选取的重要依据。
02为国防寻铀矿,为民生测地震
铀矿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生产出核武器所必需的裂变和聚变材料。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找到足够的铀矿,中国的国防安全和核燃料才能有所保障。
1955年,根据中央的指示,李四光开始着手筹备全国铀矿资源勘察工作。早在1943年,他便依据自己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推断出中国的铀矿是有远景的。随着地质部成立第三局,铀矿勘查工作全面展开。
李四光认为,铀矿是一种稀有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依照这一思路,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初,勘探队在陕西秦岭、四川、江西等地,陆续找到了一批储量丰富、品位很高的铀矿。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核工业的发展需求,李四光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6年,邢台发生强震,李四光马上组织了地震考察队,奔赴震区进行测探。实地考察研究后,李四光认为邢台地震的原因在于新华夏系构造带活动。地震这种毁灭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如果能及时准确的预测,就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挽救无数的生命。抱着这种想法,李四光立志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个重大的世界性课题。
可令人遗憾的是,1971年,李四光发高烧被送到医院,第二天便与世长辞。李四光逝世后,人们在他的笔记本里发现这样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们为人民所利用……”
03教育传承,培育地质人才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这是李四光对于科学研究的理解,也是他在教育学生时所传递的理念。
在投身新中国科研事业同时,李四光十分重视国内地质教育问题。他深知只有教育传承,才能真正让中国富强。在他的积极推动和参与下,国家先后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和长春地质学院,南京大学等院校增设地质专科班,另有9所地质专科学校也陆续开办。
在李四光的关心下,一大批中国地质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从建国初期不到300人迅速发展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十几万人,基本解决了当时国家建设对地质人才的需求。他早期培养的学生有二十几位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了新中国地质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1971年,李四光在办公室部署地热工作 来源:科技导报
回望他的一生,脚步不止,白首穷经。拳拳赤子之心,心系党和国家。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科学事业,为发展地质工作、提高中国地质科学水平做出了光辉的业绩。他是“科学界的一面旗帜”,我们将永远铭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258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