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文的妻子和三个子女(王洪文大女儿王亚萍简介)
在著名音乐家魏东明先生的一次音乐会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就是王洪文的大女儿王亚萍。
“宁跟要饭的娘,不跟做官的爹”。
1972年,王洪文进京前,交给秘书廖祖康500元钱,让他把自己的儿子带到上海,和这些钱一起交给了崔根娣,并向崔根娣提出要离婚。
王洪文还让廖祖康告诉崔根娣,离婚也是为了她好。
廖祖康到了上海之后,崔根娣也没有多说,只留下一句话:他做他的官,我做我的工,把孩子留给我就行。
那时候的王洪文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三个孩子会被妻子教养的非常好,大女儿王亚萍,还因为白酒起家,成了上海有名的女富豪。
宁跟讨饭的娘
王亚萍能不受父亲的影响,成为一个女富翁,母亲崔根娣的教养十分关键。
崔根娣出生在上海一个工人家庭,认识王洪文时,她还是上海国棉17厂的一名普通女工。
王洪文家里三代务农,他在1950年加入解放军,后来又参加抗美援朝,成了一名通信兵。
战争结束后,王洪文也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上海国棉17厂,当了一名保卫干事。
王洪文长相英俊,加上大小也是个干部,所以进厂之后,就有很多人给他介绍对象,在这些姑娘中,他一眼就相中了崔根娣。
于是三代务农的转业军人,和工人家庭的孩子组成了新的家庭。
结婚之后,崔根娣先后生了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三个子女的诞生,让这个双职工的家庭也一下紧张了起来。
当时两口子都是普通工人,工资都不高,养三个孩子日子有点苦,所幸两人是穷苦人家出身,能吃苦,日子倒也过得凑合。
崔根娣文化水平不高,却是个贤惠朴实的女人,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这也让王洪文没有后顾之忧,一心发展自己的事业。
后来王洪文被调到北京,崔根娣也带着孩子一起去北京生活了一段时间,不过她跟丈夫同事的家属之间基本没有什么共同话题,所以没过多久又回到了上海,在厂里继续上班。
回上海时女儿跟着她,儿子则跟着王洪文在北京生活。
王洪文在北京,很快就得到上面的赏识,职位也越来越高,后来竟然当上了副主席。
不过即使王洪文职位再高,对于崔根娣来说也没有什么影响,她依旧带着女儿,做着自己的纺织厂女工。
生活中,崔根娣不但从不借王洪文的身份给自己和女儿谋取福利,还一再告诫女儿,让她只管好好学习,别在外面张扬。
因为崔根娣的低调,再加上王洪文到北京后几乎不回上海的家,王亚萍的同学和他们的邻居也就很少知道母女俩的身份。
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王洪文让秘书廖祖康把两个儿子送回了上海。
跟着儿子一起回来的,还有王洪文的一封长信。
信里,王洪文提出要和崔根娣离婚的要求,还把三个孩子一起托付给了崔根娣。
王洪文说他们家乡有句俗话,叫“宁跟讨饭的娘,不跟做官的爹”,希望孩子能跟着崔根娣平平安安地长大。
对于丈夫提出来的离婚要求,崔根娣表现的很平静,只要孩子在自己身边她就很满足。
崔根娣虽然答应了王洪文离婚的要求,但是两人事实上还是未能离婚。
王洪文被捕后,组织上曾问过崔根娣要不要和王洪文离婚划清界限,崔根娣却摇头拒绝了。
从这里就能看出崔根娣的品性,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王亚萍姐弟日后的成就。
有人说王洪文提出离婚时,可能是预感到了自己以后的事情,所以想给孩子留一条后路。
不管这种说法是不是属实,崔根娣确实把几个孩子教养的很好。
和母亲撑起这个家
王洪文被抓那年,王亚萍还没有成年,正上高中的她放学回家后,看到妈妈与弟弟哭成一团,瞬间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王亚萍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忙忙碌碌的,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当父亲的职位越来越高的时候,王亚萍也一天比一天懂事了。
那时候在大街上,甚至是学校里,总是贴着各式各样的标语,人们也总喜欢挥舞着拳头,高声喊着那些标语中的内容。
王亚萍虽然还小,但也知道这些人喊的是什么,有一次她还试图去撕掉墙上的标语,还被一个男的骂了一顿制止了。
回家之后,王亚萍忍不住把这事告诉了母亲,崔根娣让她好好学习,不要管这些大人的事情。
王亚萍把妈妈的话记在心里,放学了就回家,一头扎进家里那些线装书和古籍名著里面。
在书里,王亚萍学到了很多道理,再加上妈妈的言传身教,让她也学会了在学校里低调一点,和邻里和睦一点。
父亲出事后,母亲虽然没有告诉她,她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两个弟弟还小,她却快要成年了,面对变得有点憔悴的母亲,王亚萍暗下决心,要和母亲一起撑起这个家。
高中毕业后,王亚萍没有继续求学,而是和母亲一样,也去当了一名纺织女工。
在厂里,王亚萍继续保持低调的态度,从来不和别人说起自己的父亲,即使被别人问起来,她也只是笑一笑从不多说。
王洪文升职后,并没有提携家里的亲戚,三个兄弟一直在老家务农,崔根娣也从来没有嫌弃过老家的这些亲戚。
结婚后,即使王洪文不回去,崔根娣也会时常去看望王洪文老家的亲戚。
王洪文出事后她也没有忘记这些亲戚,还是一如既往地带着孩子去乡下看望他们,即使自己日子再艰难,也会带上礼物回去。
每逢国庆节,崔根娣也不忘带着孩子去探望王洪文。
有了母亲的言传身教,三个孩子也养成了淳朴、善良的品性,对事对物都有自己的看法。
后来两个弟弟渐渐长大,家里也不再那么拮据,在工厂上班的王亚萍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个体经济逐渐冒头,动了心思的王亚萍也想要做点什么。
但丢掉“铁饭碗”去做个体户,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还是比较冒险的,王亚萍对此也有点顾虑,于是就去找母亲商量。
崔根娣听了王亚萍的想法后表示赞成,她拿出了自己辛苦攒下的一点积蓄,鼓励王亚萍放手去做。
手里有了资金之后,王亚萍也没有贸然出手,而是谨慎选择能赚钱的生意,很快就让手里的钱翻了几番。
资金多了之后,王亚萍又根据自己的观察,看上了高端白酒的生意。
我是中国人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的饭桌上也少不了白酒,只要能做出高品质的白酒,肯定能有市场。
考察好市场后,王亚萍说干就干,她先是凭着一股子毅力,一头扎进了白酒酿造技法的学习之中。
通过了解白酒的酿造技法,她认识了一位白酒酿造大师,还死磨硬泡地让大师答应为她酿造白酒。
大师亲自酿造的白酒果然品质很高,但是想要打开市场,光凭酒好可不行,要形成品牌效应,就得把牌子打出去。
王亚萍灵机一动,又使出了自己软磨硬泡的本事,求得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老爷子题词,“老爷子酒”就这样正式和消费者见面。
“老爷子酒”一经上市,凭借绵密的口感,再加上王亚萍前期的营销,很快就在高端白酒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后来还成为了国宴用酒。
品牌打出去之后,销量自然源源不断,市场也很快扩张到了欧美去,王亚萍也凭借“老爷子酒”发家致富,在上海和北京都买了不少房产。
当了一辈子纺织女工的崔根娣,也因为女儿的成功得以安享晚年,学习钢琴、绘画,虽然年事已高,日子却越过越舒心。
经商的同时,王亚萍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两人认识的时候,王亚萍并没有告诉丈夫自己父亲的真实身份。
后来两人一起经商,生意越做越大,王亚萍的身份也被很多有心人提起,丈夫这才知道自己的岳父原来是王洪文。
不过他并没有怪王亚萍对自己的隐瞒,而是和她一起加倍孝顺崔根娣,照顾妻子的家庭和他们的小家。
孩子出国留学之后,王亚萍和丈夫因为孩子和生意的关系,出国的机会也多了起来,这让很多人由此有了其他的想法。
海外一些势力看中王亚萍的身份,主动向她抛出橄榄枝,邀请她和家人移民美国,并承诺给她许多好处。
这些条件让王亚萍的丈夫也非常动心,但是王亚萍却坚决地拒绝移民美国。
她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她热爱自己的国家,所以不想离开中国,这是她从父母那里和书里学到的道理。
至于父亲的事情,王亚萍也表示得很坦然,她知道自己的父亲曾经犯下严重错误,但也知道这怪不得别人。
1992年王洪文去世后,王亚萍姐弟三人和母亲一起接回了父亲的骨灰,就供奉在家里。
对于他们来说,不下葬或许是最好的方式,而且每天晚上看到父亲的骨灰盒,就好像看到了父亲在对自己微笑,这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安慰。
如今他们姐弟三人虽然都事业有成,但是他们只想过平静的生活,并且在有生之年,能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结语
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对于王亚萍来说,父亲犯下的错误给她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母亲却很好的呵护了她。
正是因为有了母亲,他们姐弟三人才能树立起正确的认识,不抱怨、不消沉,用自己的努力把日子过的花团锦簇。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个人人都以“出国”为荣的时期,即使面对国外给出的诱惑,她还能坚守本心,时刻想着自己的国家,拒绝国外势力给她的优厚条件。
自己挣到钱之后,王亚萍也没有忘了回馈社会,也会经常做慈善捐款捐物,这才是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国家的中华儿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256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