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世界名将对白起的评价(白起击败过多少名将)

白起

战国是一个将星璀璨的时代,长达数百年的兼并战争,好像并没有让那个时代疲软。相比后来的三国时期,二十四名将中后期只有邓艾与姜维末位上榜,战国后期依然名将如云,白起、廉颇、李牧、王翦等大将纵横疆场,给战火纷飞的战国带来很多不确定性,更让人对那段扑朔离迷的战国史为之着迷。

《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战国四名将的功绩。而白起更是当仁不让的四大名将之首,他这一生历经大小70余战,从未有过败绩,司马迁评价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一场伊阙之战,白起歼灭韩魏24万联军,由此荡平了秦国东出之路的阻碍;郢都之战中,白起大破楚军,迫使楚国迁都,泱泱楚国从此一蹶不振;秦赵对峙的长平之战中,白起一举歼灭45万人赵军,开创了中国大规模围歼战的先例。

长平之战

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而在白起活跃的30年间,有超一百万死于白起之手,占整个战国时代总战死人数一半之多。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杀死魏韩联军二十四万。公元前279-278年——鄢郢之战,白起水淹鄢城数十万。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白起杀死赵魏联军十三万。公元前264年——陉城之战,白起斩杀韩军五万。公元前262-260年——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五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军事上的辉煌,是以百万杀戮换来的结果,按照这个功绩,不出意外的话,白起当之无愧是开国功臣,与东汉的冯异、岑彭一样,将位列云台,封侯挂印。白起确实当得起这份荣誉,公元760年唐肃宗将白起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公元1123年,宋代最窝囊的一个皇帝宋徽宗为古代七十二位名将设庙,白起也位列其中。

白起

然而不幸的是,在长平大战取得军事胜利不到两年时间,白起就被秦昭襄王赐剑自杀,而通常关于白起之死的说法有三点,分别是功高震主、小人谗言以及不听号令,真的是这么回事吗?

功高震主 不思保全

历史上因为功高震主的被杀的名将很多,同时代先走一步的李牧也是如此,后世更有蒙恬、英布、韩信、长孙无忌、岳飞、常遇春等,好像名将非正常死亡都可以用功高盖主来论证。但这样解释是很偏颇的,功高震主不一定会导致被杀,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唐朝的郭子仪、南宋韩世忠、晚清的曾国藩就实现了明哲保身。这些名将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赢得生前身后名,主要得益于他们专心把仗打好,对政治没有做过多干预,有些甚至急流勇退,让当权者对其彻底放心。

白起

将相失和 遭受陷害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是也”,西游记也有句话叫做“龙逢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常常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一个掌握权柄的小人,甚至可以改变王朝的命运。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声望达到顶点,时任秦朝宰相的范睢担心白起声望超过自己,就忽悠秦昭王接受赵国割地求和,而白起主张把握伐赵良机,彻底解决赵国问题,然而秦昭襄王还是听从了范雎的建议,范睢又屡屡向秦昭襄王献谗言污蔑白起谋反,而白起面对这把锋利的口舌之剑,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范雎陷害与白起之死有关,但造谣生事、歪曲事实并非没有破解之道,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面对谣言最好的破解之道在于勇于否认,然后告诉有权处置谣言之人,你被散播了谣言,并找到谣言的立足点,进行一一澄清,如此谣言即可刃而解。料想白起一定没有做这些动作,自负 的他多半无视谣言的存在,然后所作所为又恰好给谣言留下了口实,这样便完全陷入被动了。

范雎

不听号令 被逼绝路

范雎成功说服秦昭襄王停止攻赵后,经过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赵国军队得到了喘息之机,此时的秦昭襄王又想起了伐赵。或许是范雎的谗言奏效,或许是秦昭襄王也认识到自己在伐赵大业上的错误判断,因此一开始并没有让白起前去。

不出白起所料,此次伐赵以大败结束,于是秦王提出让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列举了四大原因拒绝了;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攻赵,再次大败,白起反而当着众人说嘲笑秦昭襄王不听自己的计谋,以至今日的局面!“秦昭襄王大怒,二请白起白起出兵,白起再次推辞三月后,秦军接连战败,秦昭王三请白起出兵,白起仍未有明确答复,秦昭王以为白起仍未成行,于是便赐死白起。

邯郸保卫战

这几大原因中,功高盖主和小人谗言就像一个不定时的炸弹,而白起三番四次不听号令则成为炸弹的导火索,瞬间引来杀身之祸。按说白起虽然政治经验不多,但很多谋略都是相通的,白起难道不懂得权衡利弊吗?当然也不是

白起之所以不愿出兵,与他自己所描述的四大形势不无关系,但促使他坚决不肯复命的真正原因,正是基于他自己权衡利弊的考量。他觉得此时的赵国已极难攻下,不出兵反而是一种明哲保身的需要,况且他对不听号令已经屡试不爽了,压根不知道不接受命令会有什么恶果。

在他被封武安君的前两年,白起就听从了一位纵横家的言辞,体验过不听号令的快感。

这位纵横家的名字,叫苏厉,苏秦的弟弟。

可能很多人对苏厉感觉比较陌生,我们把记忆暂时回到高一时代的课堂,《过秦论》中有这么一句话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狂生贾谊把苏厉、乐毅放在一起,是极高的评价的,认为他能通其意(有合纵抗秦的主张)。而苏厉的表现的确不一般,公元前281年,白起伐楚,大败楚军,楚王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向秦讲和。接着,秦昭襄王又让白起攻打魏国,苏厉看出周王室与魏国唇齿相连,于是面见周君,周君派他前去劝说白起退兵。

苏厉到了白营,向白起讲述了一个故事,说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射箭百发百中,但是因为不懂休息,一发没中就前功尽弃了。然后对白起说,你的功劳如此之多,未尝一败,如果这次不胜的话,你也就前功尽弃了。白起可能有意保持自己的连胜纪录,听到这里恍然大悟,于是向秦昭襄王称病不出了。

战国后期的魏国并不是特别强大,白起尚且拒绝出兵,想必称病这一招套路用了太多次,连秦昭襄王都不相信了。

秦昭襄王

白起悲剧反思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白起很早就有保全自己名誉的思维,只是军事上所向无敌、运筹帷幄,并没有让在政治上也如鱼得水,他甚至不知道功高盖主加上不听号令对国君而言意味着什么,直到被赐死的那一刻,他也只是把这一恶果归于自己一生屠戮太多,应该有此报应。

“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史记》

白起之死并非一个死局,他的悲剧来源主要是在权衡利弊上思虑不周,透过白起的这个例子,对我们工作生活中的权衡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1、要有大局意识

秦国在几次对赵国用兵失败的情况下,要求白起用兵,白起却逞一时意气拒绝出兵,如果白起愿意拿出诚意,即使战败,相信秦昭襄王也不会迁怒于他,此外所有的污蔑之语都可以不攻自破。但是白起的权衡在于不想承担军事上的失败,缺乏大局意识。因此我们在做决定时,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影响了整个的工作安排和进展。

2、要有轻重缓急

秦昭襄王在第二次催促白起出兵时,白起没有表示出丝毫的情愿,一直等到第二年的春天,而此时赵国大将廉颇率赵军在邯郸保卫战中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鼓励军民共赴国难,秦国在这种战争中已有五校(每”校”8000-10000人)阵亡,巨大的伤亡都因白起不分轻重缓急,秦昭襄王已彻底对白起失望。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将事情分为轻重缓急,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在决策的时候,把时间、精力放到更重要的事情,才能对自己有利。

3、要能两头兼顾

在拒绝出兵的问题上,白起始终坚持赵军此时不可战胜的观点,拒不接受秦昭王的任命,他一贯坚持自我正确的背后,只是证明秦昭王的失误,丝毫不顾及秦昭襄王的尊严。秦昭王一开始还不甘心,以为只是闹脾气,还派出了范雎去劝说白起,但是白起并不吃这套,无视秦昭王已经过了度了。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从一个极端而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要坚持把握一个尺度,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事情做绝,采用中间路线。

总结:古人讲究中庸之道,做事不偏不倚,始终抱有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白起死于对功高震主的不知不觉,死于面对谣言的无力回应,死于不懂正确权衡利弊。我们的生活同样是个复杂的世界,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明了自己的处境,当受到质疑能够给予漂亮的回击,真正做到权衡利弊,让自己和家人在和谐美满的环境下生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25516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