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房价2023年房价走势(广州房价2023年房价走势)

房企暴雷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保交楼”也成了行业里时尚的新名词,国家也开始鼓励行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各地放松限购,吸引人才买房……

房价2023年房价走势(广州房价2023年房价走势)

这样的背景下,2023年的房价会怎么走?过去20年房价一直在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的房产自媒体东抄抄西抄抄,写一点耸人听闻的标题和观点,然后忽悠你去买他们的课程和中介服务。没有一个是直击问题本质的。

既然是经济的支柱产业,那么分析房价的涨跌,也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房价是可以降的,只是不太容易。

直接给大家结论:2023年楼市不会有较大的波动,重点城市的均价应该是稳中有升,小区和板块可能有分化;二线城市可能保持横盘,三四线城市持续阴跌。

这是经济学角度的结论。房价涨跌的规律,与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息息相关。房子不是简单的商品,金融属性极强,跟财政、国家经济走势、货币政策牢牢绑定。

首先我们看财政。把视角放得微观一点,我们看一个县城的财政收入构成:

收入来源主要是工商业。有的县城工业还行,但也是老大难,很多县城除了几个钢铁厂、化肥厂、塑料制品厂,基本没有知名的品牌。网购主要涉及销售和生产,销售已经巨头化了,主要集中在北京、江浙沪、珠三角,生产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都是老牌的日用品生产基地。这种格局对中西部县城的财政影响是比较大的。

线下商铺开始凋零。其实每个县城都有两三家大型shoppingmall,多是省城某大型百货公司的分支机构,他们原本是县城商业中的绝对霸主,现在却每况愈下,工作日里营业员比顾客多。商业街也是一样逐渐萧条,县城大多有小商业一条街,各种专卖店琳琅满目,但现在居民除了有些不能网购的东西,基本都是某宝解决。疫情影响暂且不表。

县城商贸受到网购的巨大冲击,除了快递、交通行业火爆,其它岗位的待遇也不尽如人意,营业员月薪两千元以下是普遍现象。商铺也贬值得厉害,除了一些老牌餐饮业,其它商铺的日子都比较难过。

县城为了维持财政收支,只能从楼市和基建想办法。很多县城虽然没有知名品牌的企业,没有火爆的本地百货大厦,不是区域性批发中心,没有高新技术集群,但是一个住宅小区就拥有几个亿到几十个亿的产值。

2015年楼市去库存,主要原因就是县城有大量滞销房产,导致银行压力很大,棚改措施很成功,县城库存基本卖完了。但接下来有个问题,本来因为去库存才搞了棚改措施,现在库存卖完了,该怎么办?实际上很多县城还在继续建楼盘,那么两年后这些房子卖给谁?怎么卖?答案不言而喻,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预期。如果预期好了,什么都卖得掉。那么县城的预期来自哪里?肯定是上一级城市的楼市也火爆,从而层层传递。

财政支出是楼市调控的关键。大多数城市的地方财政中,楼市收入算是半壁江山。很多城市的所谓大企业,国企央企居多如电厂、石油之类的,很多县城连个地方烟厂、酒厂也没有。所以,财政能不能减轻对楼市和基建的依赖,开源节流,让财政收入构成更加健康,这是楼市调控的关键。

房价上涨,跟金融关系不大。银行在房贷这块的收益率是非常低的,2022年调整了多次LPR,之后还可能更低,蚊子肉一样的利润。银行贷款是稀缺资源,各方都在争夺,即使不投向房地产,银行放在其它领域也可以得到高额收益。各地现在送户口、允许买二套,解决了限购问题,就是在为房地产市场铺路,背后就是减轻财政的压力。

前边讲过,房地产有很浅的金融属性,不是涨就是跌,金融行业的基石就是房地产,所有的抵押品中,最硬的抵押品就是房地产,如果房地产被抛弃了,那么金融行业的锚就会出问题。金融行业如果出现问题,那是全局性的问题,涉及到货币,中央天天强调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说的就是这点。

出现金融风险,承担后果的是银行而不是财政。所以,金融行业是希望房地产逐步降温的。但财政承担了就业,公共福利等很多责任,需要财政收入支持,如果没有新的财政收入来源,叫停了楼市和基建,是只节流不开源,不太现实。

解决土地财政依赖,任重道远,披荆斩棘。我们接下来思考一个问题——土地财政有极限吗?地会不会卖没了?

首先是黄金地段有限,上海外环线以内的住房用地,一寸都不会再增加了。其次,房价的极限取决于m2的极限。再严厉的限购,不过是延缓几年,需求其实并没有没有减少。

最后,财政支出是刚性的。财政大致包括体制内人力成本,市政工程项目款,各种救急款项,其中砍掉哪个都不容易。支出刚性决定了收入也必须是刚性的,否则老师、医生工资就发不出了,公共工程就烂尾了,洪灾、火灾就没人管了,小偷强盗也没人抓了,这些刚性支出是必须花的钱,省不得。

如果把房地产抑制住,这些地方的财政收入如何维持?很多小地方曾经搞过招商引资,但是非常困难,所以在没有新的替代办法之前,我们面临的已经不是经济学问题,而是利益再平衡的问题。

解决土地财政依赖,必须找到替代的收入来源,回顾宏观经济,虽然暂时找不到某个行业能够替代楼市地位的,但我们还是要培育新的行业,搭建良好的社会商业氛围,在未来逐步替代。解决房价过高的根本方法,是需要几代人一起努力,调整整个产业结构,让各方面综合发展才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2053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