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格律四种平仄格式(七律的平仄表)
好久没有更新“四句话搞懂格律诗平仄”这个系列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律诗的平仄格律。
七律格律四种平仄格式(七律的平仄表)
在开始学习律诗的平仄之前,我们要先来回顾一下绝句的平仄情况。
先来看五绝的平仄: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然后是七绝的平仄: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已经知道,七绝的平仄就是在五绝的基础上,每一种平仄句式前面加上两个平仄相同的字。
记住五绝的平仄之后,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七绝的平仄。这是因为五绝的平仄格式可以说是格律诗的平仄格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稍加变通,我们就能得到其他体式的平仄模式。
其实,律诗也是以五绝的四种平仄格式为基础的。更详细点说,因为五绝和五律都是五字句,所以五律就直接以五绝为基础;七绝和七律都是七字句,所以七律就直接以七律为基础(其实七律也还是以五绝为基础,因为七绝也是以五绝为基础变化而来的)。那么律诗的平仄格式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要知道,律诗是包括五律、七律和排律的。
先来看五律。我们前面讲过五绝平仄模式的四种情形,分别是:
第一种:(甲)(乙)(丙)(丁)
第二种:(乙)(丁)(甲)(乙)
第三种:(丙)(丁)(甲)(乙)
第四种:(丁)(乙)(丙)(丁)
其实,五律就是这四种情形的扩展而已(由四句扩展成八句)。具体来说,五律平仄的四种情形就是:
第一种:(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第二种:(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第三种:(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第四种:(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五律这四种情形的前面四句其实就是五绝的四种情形,至于后面扩展出来的四句,也是依据五绝四种情形中的最后一句承接过来的。我们知道(甲)(乙)(丙)(丁)四种句式是可以按顺序进行循环的。
对于五律来说,在第一种情形,第四句是(丁)句式,所以扩展的第一句(也就是五律的第五句)就要由(甲)句式来进行承接;同样,在第二种情形,第四句是(乙)句式,所以扩展的第一句(也就是五律的第五句)就要由(丙)句式来进行承接;在第三种情形,第四句也是(乙)句式,所以扩展的第一句(也就是五律的第五句)就也要由(丙)句式来进行承接;在第四种情形,第四句是(丁)句式,所以扩展的第一句(也就是五律的第五句)就要由(甲)句式来进行承接。
如此看来,五律的平仄格式是不是就很简单明了呢?其实,按照(甲)(乙)(丙)(丁)的循环,我们可以无限承接下去,这样一来,就成了排律了。
五律和七律都是只有八句的律诗,而排律就是超出八句的律诗了,排律的句数可以是任何大于八的偶数,十句是排律,十二句是排律,一百句也是排律,原则上,只要你才力足够,写上几千几万句也是可以的。
在讲解七律的平仄格式之前,我们以一首五律来具体分析一下五律的平仄格式: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甲)仄仄平平仄
危樯独夜舟。(乙)平平仄仄平(“独”属于古入声字)
星垂平野阔,(丙)平平平仄仄
月涌大江流。(丁)仄仄仄平平
名岂文章著,(甲)仄仄平平仄(此句式第一字可平可仄,“名”就属于平声字)
官应老病休。(乙)平平仄仄平
飘飘何所似,(丙)平平平仄仄
天地一沙鸥。(丁)仄仄仄平平(此句式第一字可平可仄,“天”属于平声字,“一”是古入声字,属于仄声字)
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的平仄模式就属于第一种情形。
大家可以在看律诗时自己去细加分析,判断它到底属于何种平仄模式。其实,只要对格律诗的平仄熟悉到了一定程度,再去追究它到底属于何种平仄模式也就没有多大的必要了。只不过,我们作为初学者,还是有必要去多加训练,争取熟能生巧,直至得鱼忘筌的境界。
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下七律的平仄格式。
我们先来看一下七绝平仄模式的四种情形:
第一种:(甲)(乙)(丙)(丁)
第二种:(乙)(丁)(甲)(乙)
第三种:(丙)(丁)(甲)(乙)
第四种:(丁)(乙)(丙)(丁)
同样地,七律也是七绝的扩展而已。七律的平仄格式也有四种情形:
第一种:(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第二种:(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第三种:(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第四种:(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因为我们以前也详细讲解了七绝的平仄格式,在此,我们只简单列出七律平仄格式的四种情形,具体讲解就不再赘述了。
同样,我们也以一首七律来分析一下七律的平仄格式。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天涯霜雪霁寒宵。(丁)平平|仄仄仄平平(此种句式第三字可平可仄,“霜”属平声字)
五更鼓角声悲壮,(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三峡星河影动摇。(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字句式第一字都是可平可仄的,“峡”属古入声字)
野哭千家闻战伐,(丙)仄仄|平平平仄仄(“哭”字属古入声字,“伐”字属古入声字)
夷歌数处起渔樵。(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卧龙跃马终黄土,(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七字句式第一字可平可仄)
人事音书漫寂寥。(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字句式第一字可平可仄)
杜甫的《阁夜》的平仄模式就是第三种情形。
经过以上的讲解,如果你够仔细的话,就会发现五绝和七绝的平仄搭配的四种情形都是一样的,都是:
第一种:(甲)(乙)(丙)(丁)
第二种:(乙)(丁)(甲)(乙)
第三种:(丙)(丁)(甲)(乙)
第四种:(丁)(乙)(丙)(丁)
唯一有点区别的,就是五绝的(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和七绝的(甲)(乙)(丙)(丁)四种句式有一点区别而已。五绝的(甲)句式是“仄仄平平仄”,而七绝的(甲)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七绝的句式在五绝句式前面加了两个字而已,其他的(乙)(丙)(丁)句式的差别也类似,不再赘述。
同样地,五律和七律的平仄搭配的四种情形也都是一样的,都是:
第一种:(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第二种:(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第三种:(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第四种:(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不同的依然是五律和七律的四种句式有一点区别而已。五律的(甲)句式是“仄仄平平仄”,而七律的(甲)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七律的句式在五律句式前面加了两个字而已,其他的(乙)(丙)(丁)句式的差别也类似,不再赘述。
至此,我们的“四句话搞懂格律诗平仄”模块的理论知识讲解就终结了,以后要是有时间,可以结合具体的格律诗来分析一下,通过训练来提高我们对于格律诗平仄的熟练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20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