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奉献的事例名人(奉献的事例50字)

杜志刚

中铁隧道局工程测量总队队长兼测量试验分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国家首批注册测绘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原大工匠、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河南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

杜志刚参与过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等30多条铁路线重点隧道工程、20多个城市地铁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地铁的控制测量,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河南省优质测绘工程(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创新成果转化3项,近两年节资5180余万元。作为领衔人成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相继被命名中铁隧道局示范性劳模(专家型职工)创新工作室、广东省工业工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广州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进行专项培训58场次,培训约3620人。

奉献的事例名人(奉献的事例50字)

01.

扎根测量,勇挑重担

杜志刚毕业至今一直在中铁隧道局从事隧道测量工作,参加了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等国内30多条铁路线重点隧道工程和20多个城市地铁的控制测量工作。在测量作业过程中多次勇挑重担,克服技术难题,对于高海拔高严寒的西格铁路关角隧道,他不怕苦不怕累,多次在寒冬季节带领作业队开展测量复测工作。关角隧道长32.605km,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地区乌兰县与天峻县交界处,海拔3200m~4400m,有海拔高、植被差、人烟少、缺氧等特点。2007年12月份,杜志刚带领作业队在关角隧道从事接桩复测工作,当时正值寒冬,白天测区气温在-10℃以下,晚上温度达-30℃,测区道路两侧白雪皑皑,冰天雪地,风大时风沙走石,吹得人都站不住。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实施外业测量是异常艰辛的。为了及时完成测量任务,杜志刚冲在测量一线,与测量外业人员同作业、共进退,并鼓励大家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他精心编制测量作业计划、科学有序地规划人力资源、测量设备、车辆调度和后勤补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工作内容、测量路线和每日工作量。他每天早早起床,清点测量设备和用具,白天与测量人员在测区一起作业,晚上则加班计算当日采集的测量数据。在施测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冲在前面,想办法解决,遇到其他作业人员食品和饮用水不足时,他毫不犹豫进行分享,确保团队能够健康工作。在他的这种“氧气少奉献精神不能少,海拔高工作标准更高、风沙大干劲更大”大无畏精神感染下,全体作业人员迎风雪、战严寒、团结协作、艰苦奋战,经过28天艰苦奋战,完成水准测量长约117km,完成GPS测量33点,并完成了全部导线和水准加密测量工作,为项目顺利开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角隧道从开工至贯通,杜志刚出测共计5次,累计121天。他用测量出的一组组数据,标识了关角隧道掘进位置并指引着隧道掘进方向,为隧道的顺利贯通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加工作至今,杜志刚参建过43座10km以上的特长隧道,28个城市地铁建设。从东北大伙房输水隧道到华南广深港铁路狮子洋隧道,从西北格库铁路阿尔金山到东南厦门翔安隧道,以及乌兹别克斯坦斯坦卡姆奇克隧道、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地铁,该同志立足测量岗位,执着追求,勇挑重担,甘于奉献,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02.

技术精湛,认真钻研

杜志刚技术精湛,是一个遇到复杂问题绝不放弃的人,他勤于思考,善于从细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是隧道测量方面的行家里手,凡遇到隧道测量方面的疑难杂症,别人解决不了的,在他那里常常是“手到病除”。他认真钻研长大隧道控制网测量,对于复杂地区GPS长基线优化解算、高速铁路轨道网CPII、CPIII测量、复杂艰难地区长大隧道控制网测量具有独特见解和解决方法。他先后解决了渝利铁路长洪岭等7座隧道的线路中线拟合问题,提出的“正反W”隧道导线测量方法、“二点法”长大隧道建网方法和陀螺全站仪自由设站观测方法得到推广应用。研发的《高精度隧道施工测量后视强制对中装置》、《基于室内定位技术的隧道作业人员安全防护装置》、《长大隧道深竖井边角交会测量技术》在施工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保障了工程质量和作业人员安全,还提高了作业效率,效果、效益明显。

03.

好学上进,勇于创新

工作之余,杜志刚还不间断进行理论学习,相继通过了国家注册测绘师、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创新成果3项,参编测量规范4本,教材1本。参与了11项测量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科技部科研课题1项,中国中铁科研课题2项。该同志主持完成的《新建重庆-利川线长洪岭隧道轨道控制网(CPIII)测量》、《南广铁路飞鹰隧道轨道网精调测量》、《新建沪昆铁路长昆段长城岭长大隧道控制测量》分别获得河南省优质测绘工程(成果)一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主持研发的《一种高精度可重复使用的隧道施工测量自由设站后视强制对中装置》、《一种基于室内定位技术的隧道施工作业人员安全预警防护系统》、《长大隧道深竖井边角交会测量技术》分别荣获中铁隧道局首届、第二届、第三届“五小”创新创意优秀成果决赛一等奖、二等奖、二等奖;参与完成的《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国情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中国测绘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过硬的技术技能,在打造精品搞工程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创新创效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04.

打造平台,育人先行

杜志刚不仅自己学习进步,还组建团队,带领广大人员一起学。2017年5月,以杜志刚为领衔人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专注于测量、检测技术攻关和技能传授,致力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围绕施工生产中测量与检测重难点问题,产学研相结合,为推动施工生产的高质量、高竞争力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借助平台和人力资源优势,工作室近三年进行测量专项培训58场次,培训人数约3620人,签订师带徒协议32份,培养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13人,特级技师2人,高级技师7人,技师6人,高级工7人。工作室自创了“隧测绘”微信公众号(tunnel-surveying),从基础测量理论到新设备、新技术,以及思想理论,定期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地下工程测量、检测新技术、新方法,带动广大测量人员一起学习、一起提高。

2020年以来,“杜志刚劳模工作室”相继被命名中铁隧道局示范性劳模(专家型职工)创新工作室、广东省工业工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广州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杜志刚同志对工作一丝不苟、技术娴熟,他谦虚谨慎,待人真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诠释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他积极倡导正能量,感染周围的人,带领他们共同进步;他勇于争先,热爱钻研,对新技术、新设备充满兴趣;他在平凡工作中善于发掘新问题、善于分析归纳、善于创新创造。“于人生、不止步、于创新、不止步”是他真实写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2022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