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慰项石是什么的词条
请问,三国演义中曹操后在什么地方去世,还有刘备的干、妮两位夫人谁是大房夫人,阿斗的生母是谁?
高陵,三国魏武帝曹操陵寝。高陵的具体位置,唐朝以后争议颇多,宋代以来有七十二疑冢之说。2009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确认。此外,高陵作为地名,亦指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 高陵,三国魏武帝曹操陵寝,文献记载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谥曰武。二月丁卯,葬高陵”。[1]关于高陵,宋代以来,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2]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2008年,河南省文物局拟对安阳县境内一东汉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2008年12月,经报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进行发掘工作。
这座东汉大墓,曾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据统计,出土器物250余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壁、石枕、刻名石牌、陶俑等。其中刻铭石牌共出土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极为珍贵的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常用挌虎大戟”、“魏武常用挌虎短矛”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直接的历史依据。
高陵出土刻铭“魏武”石牌 同时,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主薄车”、“咸阳令”、“纪梁”、“侍郎”、“宋车”、“文十子”、“饮酒人”等文字,为汉画像石中罕有的精品。[4]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有出入,推测是曹操的遗骨。
后经河南省专家论证,确认此东汉大墓即为史籍记载中的高陵,但存争议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但存争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6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嗜好,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高陵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标准的年代标尺。 在河南省文物局确认高陵的消息公布后,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一些学者表示目前证据还难以支持“新说”,亦有专家认为此次发现的该东汉大墓确是高陵无疑。
专门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表示,有关方面公布的“曹操墓在安阳”证据并非手材料,都不是很有力的证明。在还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公布相关消息,有悖学术研究的严肃精神。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方北辰、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建等知名三国文化学者和考古专家持冷静态度,称在没有更有说服力的出土文物前提下,这一“新说”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香港文汇报2009年12月29日刊出的一篇署名“张敬伟”的文章则指出,从墓志形式、出土文物、墓中骨骼看,已经形成了相对严密的逻辑链,此次发现的曹操高陵无疑。
阿斗的生母是糜夫人。
魏武常所用慰项石是什么玩意?
慰项石研究结论:慰项石 是魏武曹操治自己头风的药物。 近,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现了曹操墓,在该墓中出土了一件刻有“魏武常所用慰项石”的石制器具。我认为这一器具又为该墓是曹操墓提供了新的证据。从“魏武常所用慰项石”这一铭文中理解,即是魏武常常用的慰项石。那么什么是“慰项石”呢?先来解释一下这三个字的含义:慰,安也。——《说文》;使人心里安适. 慰又通“熨”,(音wei四声)中医一种外治方法,用药敷在患处。《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皮肤纹理间的,热水焐,药剂敷,可以达到、治好。项,脖子。石,石头。慰取前者,译为使脖子舒服的石头。慰取后者,译为敷脖子的石头。那么为什么要敷脖子呢?说明该石的主人魏武脖子有,或者有头痛,中风之类的(中医记载脖子有人体重要的静脉,穴位,用药物敷脖子也能治头痛,中风之类的)。那么用石头治脖子疼,头痛,中风之类的,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石部中记载了石头的用处,简要载录如下:理石,主治解烦毒,止消渴,及中风痿痹。石膏,主治中风寒热。慈石,主治除大热烦满及耳聋,颈核喉痛。空青,主治头风。矾石,主治除风去热,治中风。玄精石,主治止头痛。可见,石头的确有治脖子疼,头疼中风的效。终上所述,“魏武常所用慰项石”,即魏武用来治自己脖子,头疼中风的一块药用石头。那么曹操有头痛的吗?正史《三国志; 魏书;方技传第二十九》记载华佗事迹时曾有提及: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太祖亲理,得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慰项石是什么东西?
中医解秘曹操高陵“慰项石”
作者:杏林虎 (睡虎)
昨天见新闻说找到曹操的陵墓了,并出土了大量宝器,而在众多出土物中,价值的是块“慰项石”。
“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直接的历史依据。”
一、“慰项石”与颈椎
咱们就先由“慰项石”谈谈颈椎吧。
现在电脑使用者中,白天脖子受累,晚上不能充分放松,颈椎患者数量众多,且趋年轻化。
推拿手法的运用,是让颈项局部肌肉、韧带放松,血循改善,从而使头脑清醒。再加上扳转的特殊手法,纠正颈椎错位,从而使颈部交通通畅有序,人的司令部才能正常工作。治后推拿医生也会嘱道 “睡觉时,枕头下放一点,一定要让枕头把脖子也托住,不能让脖子悬空。”
“枕头”不应叫这个名字,应该叫“枕脖”,因为当人睡觉时,如果着枕部位是头(后脑勺),脖子就是悬空了,局部肌肉得不到充分的放松,重力反向作用于颈椎的自然生理曲度,所以这样脖子就得不到充分的放松。而托住脖子后,脖子有了依附物,得以充分放松,还能维持自然的生理曲度,人在入睡时,全身肌肉放松,所以脖子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有时能起到推拿的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商家推出能治颈椎的枕头,说什么有红外线、磁、火山石等等,那些都是花架子,关键就在这个“枕脖”上。说到这里再多说些枕头的用法,
“枕头的高度应是仰卧位时床面与颈后空隙的距离再加上3厘米左右为宜。枕头过低,起不到效果,枕头过高则会让颈部被过分垫起,前凸增加,这会使颈前部肌肉受到牵拉,影响颈动脉向脑部供血,引发脑缺血。”
我们回到曹操的“慰项石”上。“慰项石”比起“枕头”来,显得即有文气,又专业。“慰项”仅此二字,就概括了我上面说的一大堆话。“项”在古语中指“脖子”,如项上人头、项链等。就点出,慰的不是头,关键是脖子。操所用枕者非头,乃项也。译成09年网络用语是“哥枕的不是头,是脖子。”估计以后电视上会出现曹操为枕头做的广告了。
二、曹操的情分析
再说说曹操的头风。正史《三国志• 魏书•方技传第二十九》记载华佗事迹时曾有提及: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太祖亲理,得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历简况
姓名:曹操 性别:男 年龄:66 住址: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
籍贯:安徽亳州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婚况:已婚
主诉:头痛伴心乱目眩数十余年。
现史: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即往史:未知
婚育史: 妻妾共有15位,育26子。
(以下历分析,多为猜测,看客只当消遣罢了。不过,这也是从一个中医人眼中看到的一些信息。)
从历上看,妻妾成群,筑台铜雀,故肾阴虚损应是之根源,阴不涵阳,气逆上奔,加之殚精竭虑,心神久耗,心乱目眩,应属内风范畴。佗所针之鬲,许为“膈俞”,其所治之疾乃诸气上逆之症,且为血会。降气回血,随手而瘥。然非根本之法也。节欲保身,精神内守,是其本源,然操非佛道,风华正茂,激昂文字,意气风发,安能守此清规,故佗言:“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太祖误以佗延诊怠治,心怀不满。及得知假妻而不赴召,怒火中烧,狱而杀之。犯下千年大错,致使华夏医学外科之滞缓。
三、华佗之死
说到这里,就得说说华佗之死了。在丁启阵《曹操为何杀死神医华佗?》一文中指出:
“关于这个问题,迄今为止,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华佗为了得到官职要挟曹操,惹恼了曹操;一说是曹操怀疑华佗想要害死自己,为关羽报仇。”
原文分析很精彩,可在网上搜到,这篇文章提到的我就不说了。这两种观点,主张要挟说的是历史学家,提出报仇说的是小说家。一个站在官方的角度,一个站在蜀汉的角度。这里我提出一种猜想,是以中医人的身份,站在中医学角度,谈谈此事。
这个问题关键是三点,一是为什么华佗履召不见。二是为什么不给曹操治好头风。
第二个问题在上面已经谈过,所谓治得,救不了命,也正是指这种现象,“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可治”。可跟本问题不解绝,不知养生,只谈治,“夫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个问题,则涉及方技人的习惯问题,《后汉书》本传记载,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所以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总是有些淡薄名利,恶于官场奉迎,追求的是内心的清静自在。履召不见及入仕而退的医者,历代皆有,唐朝的药孙思邈,明朝李时珍等,还有不善权术而为人所害的春秋时神医扁鹊。所以这行人所研之术,乃活人愈疾之道,一旦与权术扯上关系这些人的“心眼儿”就显得不够用了,其实也不屑为之,所以人们通常给这行人帖上道德标签。当然世上什么也不是的,学中医的人知道这个道理,有阴必有阳,阴阳相附,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就是长沙太守,不办公的时候,就敞开衙门看,想想真是滋润啊,呵呵。留下千古巨著《伤寒杂论》,戏剧性的是《三国志》未曾提及一笔。而华佗有传,只因《青囊经》的失传,医圣之位让与仲景,而世人只能具有性的称其为“神医”。
天马行空,目无边际的侃了半天,也只是一家之猜想,饭后消遣罢了。曾几何时,横槊赋诗,临观沧海。现在居然被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在网上晒那块没有被华佗橇开的头盖骨(这事儿是《三国演义》里的记载),历史与现在突然有了交集。看到这则新闻,突然想起:《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好了,关于慰项石是什么和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98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