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长寿的成语(形容长寿的成语)
东汉末年,号为丧乱。借用曹操的《蒿里行》来说,便是“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祝福长寿的成语(形容长寿的成语)
在此环境下,生存已然艰难,遑论平安长寿。不过梳理《三国志》及相关史料,依然可以辑录出部分高寿之人。
这些宛如南山之松的寿星,虽然出身不同、事迹各异,但均见证了汉末的大乱之世。
本文想列举并论述汉末三国时代寿数超过九十岁之人。这些耄耋老者,无论以何种标准看待,均属高寿之人;在丧乱之世的环境下,也更显珍贵。
本文共7000字,阅读需14分钟
其实“高寿”一词颇为抽象,并无明确的划分标准。
孔子认为“五十”是知天命之年;孟子认为“七十者可以食肉”是治世之兆。按《释名》,七十曰耄;按《礼记》,八十、九十曰耄。
由此可见,长寿的判定标准,自古以来便莫衷一是。本文之所以选取“九十”为高寿的界限,主要是以当时的政令为依据。
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218)曾下令减轻百姓负担,政令称“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魏)王令曰: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王沈《魏书》
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这句话翻译过来,便是治下人户中若有年龄超过九十岁者,可以免除该户中一人的赋税徭役。
严格来说,这条政令的执行标准相当苛刻。且不说汉末乱世究竟有几人能够活到九十岁;即使活到了九十岁,也只能减免该户人家中一人的徭役而已。
汉魏时代男女往往早婚,九十老者的子女辈也应该在七十上下。按照魏晋时代的官方律令看,超过六十五岁的老人,本就应该免除徭役。
由此可见,曹操这番政令实属假仁假义,对于改善百姓生计方面并无太多实际意义。不过这也能说明,即使政令苛暴如曹魏,也把九十以上的老人视作高寿。
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以汉末三国时代的九十老者作为论述对象。
汉、魏政权的高寿之人,有董卓之母、高柔、吴普、乐详、司马孚、邯郸淳等人。
(1)董卓之母
董卓在初平三年(192)四月遇刺身亡,驻守郿县的董氏亲族也尽数被皇甫嵩所杀。
董卓兄弟子侄并死,其老母时年九十,一路“走至坞门”,展现出了顽强的求生欲。
不过鉴于董卓与士大夫集团结怨甚深,因此董母未被宽恕,仅留下“乞脱我死”的遗言便被斩首,算是子债母偿,令人叹息。
(2)吴普
吴普是名医华佗弟子,专攻五禽戏。所谓五禽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姿态,做出不同的动作,抻拉关节,疏活血脉,可以理解为一种原始的健身体操。
吴普从华佗受业,习五禽之戏
吴普长期习练该法,因此体魄康健;九十岁后,仍“耳目聪明,齿牙完坚”。这对古人而言,不啻为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古时养生手段有限,即使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人们也往往不免“牙脱齿落”的下场。比如汉元帝三十余岁时,便“发齿堕落”;南朝士族颜之推,中年时亦曾遭遇“患齿”的困扰。
而吴普得名师指导,不仅长寿,还保持了晚年的生存质量,确实喜人。
(3)高柔
高柔是袁绍外家,其从兄高干是袁绍之甥。鉴于出身敏感,曹操曾考虑过隐诛高柔。
不过这条记载的可信度成疑,因为它与《晋书宣帝纪》的记载过于相似。
鉴于高柔党附司马氏的特殊立场,也不排除其早年履历中有“自文其丑”的可能。即通过非议曹氏,为自身的污点行为寻找借口。
司马懿在正始十年(249)发动兵变时,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曹爽营”,因此被司马懿称赞为“周勃”。
高柔据曹爽营,司马懿称之为周勃
问题在于,周勃讨平诸吕之乱是为了诛灭逆贼,兴复汉室;高柔与司马懿谋害曹爽,实乃倾覆重器,图谋篡逆。司马懿引喻失义,高柔为虎作伥,却自诩汉廷忠良,不免令人发笑。
高柔死于魏景元四年(263),时年九十,距离西晋代魏(265)一步之遥。
(4)司马孚
司马孚是司马懿之弟,与高柔等人一并参与了高平陵之变。
不过虽然同为逆臣,高柔尚知低调,不敢公开炫耀;司马孚则特别热衷于政治表演。他一方面凶狠镇压曹魏内部的反对力量,另一方面又自诩为“大魏纯臣”,令人目瞪口呆。
曹髦被弑时(260),司马孚是太傅,司马昭是大将军,司马伷是屯骑校尉,司马昭亲家贾充则是中护军。这群逆臣一手策划并执行了弑君的阴谋,却在事后相互推诿,还处死了一个无关轻重的成济来堰塞众口,因此获讥于时。
更可鄙者,便是司马孚在事发时(260)无所表示,事后却跑到曹髦的遗体旁边,枕着小皇帝的大腿痛哭失声,极尽丑态。
西晋受禅时(265),司马孚又拉着废帝曹奂的手,假惺惺地表示“臣死之日,固大魏纯臣也”(见《晋书安平献王传》)。但司马孚这个“大魏纯臣”,转脸便接受了西晋敕封的安平王爵位,还担任太宰,都督内外诸军事。可见这个“纯臣”分量几何。
司马孚:臣死之日,固大魏纯臣也
司马孚寿数九十有三,略胜高柔。死之日,极尽哀荣。因此《晋书》把“如司马孚故事”作为大臣葬礼规格的判断标准。
(5)邯郸淳
邯郸淳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成员,与曹植友善。曹植每见邯郸淳,便“熏衣傅粉,跳丸击剑,口诵俳优小说数千言”,颇富滑稽色彩。
邯郸淳留心闲逸之事,撰写《艺经》、《笑林》等作品,记载了汉末诸多诙谐趣事与游艺项目,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笑话与杂耍专著。
邯郸淳虽然交好曹植,但并未深度参与夺嫡之争,因此侥幸躲过曹丕的事后清洗。邯郸淳撰写的《投壶赋》由于文采华美,还得到曹丕的赞赏。
唐章怀太子注解《后汉书》,引用《会稽典录》,称元嘉元年(151)的“曹娥碑”乃邯郸淳所撰。按邯郸淳“时甫弱冠”(即二十岁),那么其生年下限便在永建七年(132)。
按《投壶赋》成文于黄初(220-226)初年的记载看,邯郸淳的寿命无疑超过九十。
(6)乐详
和邯郸淳相似,乐详也是著名学者。
鱼豢撰写《魏略》,以董遇、贾洪、邯郸淳、薛夏、隗禧、苏林、乐详等七人为儒宗(见《王肃传》注引)。其地位可见一斑。
乐详出身河东,在魏甘露二年(257)上疏称赞故河东太守杜畿的过往功绩。彼时不仅杜畿早已死去(卒于224),连其子杜恕都已不在人间(卒于252)。
乐详时年“九十余”,属于活化石级别的耆老勋旧。有赖于乐详的举荐,杜畿之孙、杜恕之子杜预,便被朝廷征用。
当然,杜预出仕的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是司马懿的女婿、司马昭的妹夫。由于杜恕与司马懿“不相能”,因此连累杜预仕途受阻。鉴于彼时(257)司马懿和杜恕都已作古,因此借着乐详上表的契机,杜预总算得以出仕。
杜预后为名将,在魏、晋咸有声望。西晋灭吴之役(280),杜预居功甚伟。
蜀汉寿至九十者,有孟光、来敏、李密祖母刘氏等人。
(1)孟光
孟光是河南洛阳人,蜀汉政权中的流寓学者。
其人出身名门,是东汉太尉孟郁之后,“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在蜀汉这个“少人士”的国度中,属于罕见的通儒。
不过文人也有文人的弊病。孟光后来因为谈论刘禅太子刘璿的学识问题而被免官废黜,年九十余,卒于家。
孟光与郤正论太子刘璿学识
当时与孟光交谈的人是秘书郎郤正。郤正认为问题敏感,因此遮遮掩掩、云山雾罩;孟光却直言不讳,还洋洋洒洒发表了一番个人见解。其结果便是郤正免于罪责,孟光罢官归家。
虽然《孟光传》没有记载传主丢官的具体原因,但按照陈寿的春秋笔法与行文逻辑,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即郤正事后告密。
有趣的是,郤正也是河南人,与孟光同郡,这或许是孟光在郤正面前直言不讳的主要原因。
至于郤正的谨慎作风,来自特殊的家庭背景。其父郤揖是蜀汉叛将,昔日(220)跟随将军孟达降魏。因此郤正“身处嫌疑之地”,便表现得更加乖巧。
可见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来敏
来敏与孟光相似,也出身名门,是东汉太中大夫来歙之后。
来敏仰仗自己的资历与荆州背景(义阳新野人),对诸葛亮以下的诸将颇为轻慢,因此被诸葛亮骂作“乱群”,一度遭到废黜。
诸葛亮死后(234),刘禅虽然再度启用来敏,不过也顾及潜在隐患,给了他一个“执慎将军”的虚衔儿,希望来敏能够“以官重自警戒也”。
诸葛亮秉政时,长史向朗亦曾被免官废黜,在左将军任上“悠游无事三十年”,寿至八十余岁。
来敏在执慎将军任上应该也是类似情况,不过他比向朗更加高寿,享年九十七,可谓三国第一寿星。
(3)李密祖母刘氏
刘氏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寻常老妪,却因为其孙李密的《陈情表》而扬名天下。
蜀汉灭亡后,司马炎征召益州才俊入洛阳,李密便在征召之列。但其祖母刘氏已经九十有六,一旦李密远离故乡,刘氏无人照管,必然饿死。因此李密撰写表文,通过陈述孝道,向司马炎请求宽限时日,使自己能为祖母颐养天年。
李密撰《陈情表》,述志自守,奉养祖母
在李密笔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亦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言辞恳切,情意拳拳,虽然辞令质朴,却感人至深。
不过李密撰写《陈情表》,其实另有玄机。这是因为司马氏以弑君而定天下(高贵乡公之死),因此不敢宣扬忠义,转而宣扬孝道。西晋开国诸帝,均“守孝逾制”,即为明证。
李密“先尽孝、后尽忠”的行为,可谓打蛇打七寸,逼得司马炎无话可说。刘氏因此得终天年。
东吴寿至九十者,有士燮、吕岱等人。
(1)士燮
士燮是交州军阀,严格意义上属于汉末群雄。不过士燮入了《吴书》,其本人又曾接受过孙权任免的官职,因此也可以归入江东霸史。
士燮早年为交趾太守,其弟士壹在洛阳担任司徒黄琬的掾属。董卓秉政后(189),士壹逃回老家,带回了汉末大乱的消息,士燮遂在交州割据。
由于士燮家族累世在交州,甚有威惠,因此很快便成为当地的实际统治者。
在陈寿笔下,士燮家族“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即使是秦汉之交的南越武王赵佗,也有所不及。
在此环境下,士燮遂尽情享受人生。他不仅招募流寓人士,还醉心学术,为《春秋》等经典做注。士燮在汉末学术圈的名气很高,连荀彧都有所耳闻。
吴黄武五年(226),即孙权改元后五年,士燮寿终正寝,享年九十。
士燮死后,孙权正式派兵吞并交州。士燮子侄不甘失去昔日地位,遂阻兵对抗,尽数被将军吕岱所诛,自此败落(见《吕岱传》)。
(2)吕岱
吕岱出身徐州广陵,是淮泗集团大将。他在岭南投刀奋命、开疆拓土,功勋足以万世不朽。
今日“广州”一词,即是吕岱上表拟定。彼时交州辖区广大,吕岱建议分合浦以北为广州,交趾以南为交州。戴良为交州刺史,吕岱为广州刺史。
吕岱不仅南定交广,还扬帆远航,直抵南海,将东吴国威宣喻四方。除了《吕岱传》记载的扶南、林邑、堂明等南海小国外,还有“百数十国”,见于《梁书》。
彼时的吕岱就好像昔日之班超,身在万里,为国尽忠。更可贵者,吕岱“清恪在公,家门穷困”,因此得到孙权的褒赞。
吕岱清恪在公,妻子饥乏;孙权闻之叹息
不过人无完人,白璧微瑕。吕岱虽然在军务上建树甚多,但在国本问题上却犯了严重错误。
孙权晚年时,鲁王孙霸与太子孙和夺嫡,孙霸党羽多数出身淮泗,吕岱也在其中;为此遭到裴松之的讥讽。
孙亮即位后(252),吕岱官至大司马,成为淮泗集团名副其实的首脑。不过其年事已高,在太平元年(256)寿终正寝,享年九十六。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虽然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却始终是人类的美好愿景。
因此长寿便成为充满祝福与寓意的象征,也衍生出诸多用法,蔓延至方方面面。比如两汉民间用“延年”、“延寿”、“延龄”为子女取名;后世用“万岁爷”作为至尊的代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以农业社会的生产力而言,高寿离不开优越的物质条件。因此本文辑录的诸多高寿者中,包括孟光、来敏、士燮、高柔、司马孚、邯郸淳在内,大部分都来自官宦世家;少数出身平民类似吕岱者,也属于发迹之后位尊权重的名臣。
唯二例外只有吴普与李密祖母刘氏。不过吴普是华佗弟子,身挟奇技,因此高寿亦不足怪;而刘氏不过一介残年老妪,她能够寿至九十,无疑离不开李密的精心照料。
照此看来,在本文诸多寿星之中,最名不见经传的刘氏,反而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有道是“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李密不空有其名也。
概而论之,“桂殿兰宫,钟鸣鼎食”的优越条件虽然难得,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责任意识却更显珍贵。李密诚感天地,故刘氏得享寿考,美矣!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97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