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风俗习惯(东北地区风俗)
大家好,东北风俗习惯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东北地区风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东北风俗习惯和东北地区风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东北人民有哪些风俗习惯?
东北过年习俗:
1、杀年猪
过去杀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那时候,大多数农家都在院门之侧垒砌猪圈养猪,少则可供自给,多则出卖换钱,因此圈里养着几口大肥猪被视为家道殷实的标志之一,“肥猪满圈”也是普通农家的美好愿望。
2、扫棚
进入腊月二十三之后,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家庭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3、赶年集,办年货
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春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
地区资源:
1、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内侧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辽阔的松辽大平原和渤海凹陷。
2、东北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东北平原(具体可分为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东北拥有宜垦荒地约1亿亩,潜力之大国内少有。
3、广大的山区,蕴育着丰富的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3,目前仍是全国主要的采伐基地,1995年木材产量占全国38.4%。农业上从农林区、农耕区、半农半牧区过渡到纯牧区。水热条件的纵横交叉,形成东北区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是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
东北风俗有哪些
东北风俗有:办年货、祭灶、扫尘、惊蛰点灯、贴窗花。
1、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而且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2、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而且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3、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为“扫尘日”。
4、惊蛰点灯
惊蛰时农家于暗处点灯,用石灰撤房屋四周及潮湿暗角。小孩点燃一个个爆竹,丢向屋角墙下,边丢边喊:“凉蛰惊蛰,炸得虫蚁笔直”。
5、贴窗花
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都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东北的风俗是怎么样的?
1、服饰文化民俗: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服饰色彩丰富,受自然崇拜和信仰的影响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各不相同。
2、酸菜饮食民俗:
以前东北人不是不吃鲜菜,是吃不上新鲜菜。冬天,人们为了备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
3、文化民俗:
二人转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
4、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严寒,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另有一番滋味。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相识,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间又酸又涩,于是人们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由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适口,果汁富足。
5、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今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停。
东北的风俗 东北的风俗有哪些
东北民俗有二人转、高跷秧歌、剪纸、睡土炕、吃酸菜等。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扭秧歌,是东北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批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
东北的风俗?
东北的过年风俗
1、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小年祭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3、扫尘: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4、春节的准备: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5、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东北农村的风俗习惯
1.烟筒贴在墙上面
在北方农村里都有盘火炕的习惯,烟道一般都在墙里,然后顺着房檐砌上一个高高的烟筒,这样的烧起火炕来更容易把烟吸走。而东北一些农村里烟筒特别的奇怪,许多都是重新挨着墙砌一个烟筒,或者是在山墙上凸出来一块用来盖烟筒,这样的烟筒好像贴在墙上面一样。其实这样的设计也是有根据的,夏天的时候能防止雨水顺着窗户流到屋子里面湿了墙根,更重要的是烟筒到了冬天里能减少火炕散发到室外的热量,使得屋子里更暖和。
2.出行靠爬犁
在东北一些山林之间农村来说,爬犁比车更重要。当大雪封山的时候车很容易被陷进去,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爬犁了。虽说自己生活在北方农村,可对于爬犁还是很新鲜的。爬犁的结构非常简单,下面两根木条用来滑行,上面是一块木板用来载人载物。近点的距离拉货一般都由人拖拽,远点可以通过畜力。爬犁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即使到了现在依然流行
3.大姑娘会爬树
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们那里的姑娘都会上树。对此比较好奇,都是农村里调皮的男孩子才会干的事情。原来这是山村林区里面的传统,农村素来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林区里面有着不少的山货,每逢山货成熟的时候全家老小都会进林子采摘,姑娘们也是这样学会爬树的,摘一些野果,松籽,山菇等等补贴家用。对于没有见过的人来说不可思议,而在这些地方是极其正常的事情。
4.治靠跳大神
各地农村里都有一些奇异故事,而东北许多农村因为在山林之间更为普遍。过去人们认知有限,若是生了什么都认为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会请来神婆跳上一跳。在东北的官方学名叫做萨满,民间的说法叫做跳大神。现在这样看的方式基本已经消失了,而跳大神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今还能看到。
5.冬天舔晾衣绳
在北方农村里相信有不少孩子冬天里有舔钢管和晾衣绳的经历,尤其在东北这种情况为普遍。到了冬天室外各种铁制品上都会蒙上一层白霜,好像糖一般。虽然大人一在的告诫不能填,可好奇心的驱使,或被舔过的人哄骗是甜的,总不断有孩子进行尝试。等舌头被粘住了在后悔,什么甜的一股子铁锈味,甚还会扯掉一层皮。这好像是特殊的成人礼,舔过之后仿佛长大了一样。
好了,关于东北风俗习惯和东北地区风俗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95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