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纳西族重要节日习俗介绍(纳西族的传统节日风俗简介)

大家好,纳西族重要节日习俗介绍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纳西族的传统节日风俗简介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纳西族重要节日习俗介绍和纳西族的传统节日风俗简介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纳西族有哪些节日习俗?

春节:

春节,除夕宰鸡,以饭和肉喂狗,用猪头拜灶君,然后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门,全家带着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坟上拜年。初二洗头洗脚。初三祭天,这是整个村寨的共同活动,有的地方祭天时只许男子参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从初一到十五均不劳动,在家玩乐,青年们则随各地习惯举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娱活动。

棒棒会:

纳西农事节日,后演变为交流竹木农具的节日,又称老会。每当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镇,交流生产资料,以备春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

小年:

小年是云南省宁获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人民的节又、也叫做牛马年,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举行,用来酬谢牧童一年来的辛劳。届时。孩子们可得到家长缝制的新衣裤和一些食物,食物有。一只猪前脚、两根猪肋骨以及鸡蛋、面饼、精粑、酥油、水果糖果等。替别人放牧的孩子也同样可在寄宿户中得到同样礼机一歹 节日里,歌舞和赛马活动为大家带来欢乐。一赛马,也称\”跑罐子\”,到达目的地的骑手能有幸喝到头一罐美酒。 组织儿童看电影,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为古老的节日又增添了新内容。

火把节:

纳西族的火把节定于旧历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天,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一次隆重节日。火把节的天,人们选择又好又长的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加上易燃的松明,捆扎成火把。傍晚,各家门前的火把就点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天的高出一节。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装饰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人们高举火把,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农具会:

正月十五丽江农具会,正月二十日白沙农具会,都是纳西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春节活动的高潮,也是这个节庆的结束和新的一年备耕生产的开始。白沙农具会在明清时叫\”白沙庙会\”,纳西语叫\”白沙堂美空棒\”,意即\”白沙大宝积宫开门\”。是明代建筑\”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寺庙一年一次的开门日。主要是让人们进香拜佛。近半个世纪来,成了交流农具为主的节日,故人们名副其实地称为\”白沙农具会\”。届时,邻近各县农民纷纷来此买卖农具和马匹,赶会期间热闹非凡。

北岳庙会:

二月初八的北岳庙会,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保护神或战神\”三多\”的盛大节庆。北岳庙,因南诏时曾封玉龙山为北岳,三多庙建在玉龙山麓而得名。纳西人认为三多是本民族有权威的神,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牲隆重祭祀。三多的信众颇多, 香火之旺,当居丽江所有寺庙的首位。

龙庙会:

三月十五的龙庙会,也叫黑龙潭会,既是纳西族祭祀龙的节日,也是各族人民的物资交流会。会期三五天。参加庙会的人,除丽江及邻县各族农民外,还有大理、保山等地的商旅及一些外省客商。届时,黑龙潭附近临时辟出的广场中,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来人往,热闹异常。当地人民争先购买内地来的日用百货,外商则收购当地的土特产品。这种互通有无的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会期中还伴有唱滇戏、赛马及唱纳西族民歌等文化活动。

骡马会:

七日骡马会,是纳西族人民的又一重要节日。于七月中旬在丽江县城西狮子山后坡上举行。会期七十日,以牲口交易为主。届时,滇西北各县及大理等地农民,携带土特产品到丽江出售,买回的丽江骡马、铜器等。一个会期中上市或成交的牲畜达一、两千头左右。

朝山会:

七月二十五日朝狮子山拜女神,是永宁纳西族隆重的节日。传说狮子山是一位女神的化身,名叫\”里底干木\”,即永宁的女神。她不仅主宰着永宁人口的兴衰、农业丰歉、牲畜增减以及婚姻和生育,同时也是众山神之首,周围的男山神归她管辖。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各地山神都要到西藏聚会,干木女神也前往参加。为使女神愉快和祈求人畜兴旺、庄稼丰收以及百事昌盛,在这,永宁坝区的男女,特别是青年,都穿着盛装,聚集在狮子山麓,数家或数十家人烧一堆松枝,再洒上蜂蜜、牛奶、酥油等祭品,向狮子山朝拜。拜毕,尽情欢乐,就地野餐。据说参加朝山的,盛时达一、两千人。有些青年男女结伴绕狮子山一周,露宿偶居,趁此进行社交活动。

一、纳西族的\”库市\” 春节,纳西语叫\”由奔吉赠\”,意为正月过大年,也称\”库市\”,即新年。纳西族与汉族一样过春节,时间为旧历腊月三十正月十五。但纳西族过春节有自己的特色。 有句俗语叫\”打瓦纳西努\”,意思是说\”腊月纳西疯\”,因为一进入腊月,纳西人就发疯似地为置办年货而奔忙。 除夕有宰鸡、炖猪头的习俗,备办各种菜肴和果品,拜祭\”灶神\”,迎接祖先\”回家\”过年。也有守岁的习惯。初一凌晨由一男子先起床,首先是烧火,火要一点就着,表示新年火红吉利。接着点三炷香,到河边去\”买水\”,要一边顺流汲水三次,一边口诵\”新年大吉,风调雨顺。\”买水回来后,要做一碗米花糖水送到家庭主妇床边,感谢主妇一年来的操劳。妇女起床后炸糯糕、粉皮,男子在院中摆供桌和祭品,由家长主持祭拜天地,再把祭品撤回屋里祭祖先。这一切需在天亮前做完,否则会被村邻讥笑为不勤快。当日早点吃炸糕、米酒、汤圆等素食,禁吃荤。初一当天多数不串门。初二才陆续到亲友家相互拜年和轮流请\”春客\”。 这些传统风俗多有改变,如\”拜祭灶君\”、\”初一清晨买水\”、\”除秽祭天\”等风俗已不多见。纳西族初一全家上山祭祖坟却成了一种新的风俗。春节期间各地都要耍龙,耍麒麟,开展文艺演出、球类运动等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二、正月十五\”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的\”棒棒会\”,会期。\”棒棒会\”主要交易锄把、瓢把、扁担、竹篮、筛子、簸箕等生活用具。届时,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农具和果树、花卉等。该会由\”弥老会\”演变而来,原是在寺院举行的庙会,清初\”改土归流\”后,赶会地点移到古城内,并逐步发展成为准备春耕的竹木农具交易会,后来又增加了果树苗木、花卉盆景交易,赶会地点也从古城四方街移到新城区,会期也由原来的延长为三天。\” 正月十五,标志着春节已过完,人们也投人到春耕准备工作中去了。 三、三月\”龙庙会\” 清乾隆二年(1737年),城北黑龙潭修建了龙神祠、戏台,每年在这里举办\”龙庙会\”。唱大戏,祭龙。\”三月会\”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会期一般七天,原为祭龙求雨。民国初年,知府熊廷权倡议在\”龙庙会\”期间举办物资交流会,得到社会各界支持,并在玉泉北面森林草坪间辟出以骡马为主的牲口交易市场。迪庆、大理、保山、昆明以及外省客商纷纷牵骡驱马而来,玉泉逐渐变成骡马集市中心,\”三月会\”始而演变为骡马物资交流会。1950年改称\”三月物资交流会\”,1970年后,为保护黑龙潭水源,几易会址,但\”三月会\”一直延续今。\”三月会\”期间,除了交流山货药材、土特产品、日用百货及骡马牲畜外还组织体育比赛、民歌演唱、古乐演奏等活动。丽江城内人山人海,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 四、纳西族的火把节 杨品硕的《丽江竹枝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星回佳节例相沿,火炬村村照稻田。谷穗出头看火把,老农相庆兆丰年。\”写的就是纳西族农村的火把节。 纳西族与周边的白族、彝族一样,每年都过火把节。纳西族称火把节为\”创美生俄\”,纳西族有\”初以库市迪,若以生俄迪\”的谚语,意思是冬季的节日为春节,夏季的节日为火把节。从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二十七日,纳西族要过三天的火把节,金沙江边一带为二十四日二十六日。白天举行斗牛、摔跤和对唱民歌等。晚上家家点燃大火把,高高插在粮架顶或树上,并在院中或巷道点燃很多小火把。小孩子要举着火把游转,往火把上撒松香粉,跳火把,大人跳芦笙舞。城镇则家家把火把排在门前街上,一排排火把齐燃,把大街小巷照得如同白昼,火把如林,人流如潮。有的村寨到了夜晚,将各家火把集中在村外燃烧。在人群聚居的地方,还要点巨型火把、燃放孔明灯等,并围着火把\”打跳\”,尽情狂欢。 五、七月骡马会 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举行,会期十天左右,以牛、骡马等大牲畜交易为主,称\”七月骡马会\”。七月骡马会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传说纳西族创世祖先崇忍利恩,经历洪水劫后余生,与天神的公主衬红褒白邂逅相爱,冲破重重阻挠,终于成婚,在从天上返回人间时,把天宫的马匹交易会也传回故乡,于是便有了骡马盛会。古代丽江便有\”花马国\”的美誉。这里很早就与四川客商交易马匹。用纳西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中,有不少养马生活的精彩描绘。丽江马有体型匀称、眼小有神、颈短精、肌肉发达、四肢强健、蹄质坚硬、吃苦耐劳、举步轻巧、善于爬山越岭等优点,驮、骑、拉均宜,不但在当地被广泛役用,而且每年都有大批马匹输往各地。明代由于军事和运输的需要,从山西一带引进优良驴种,与当地好马搭配,发展了骡子。 明初,丽江木氏土司以本地骏马送京朝贡。清乾隆年间,每年三月的 \”龙庙会\”上已有骡马牲畜交易。民国初年,在各地骡马互市基础上,又在古城狮子山西边的山坡上举办\”七月骡马会\”。随着民族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古老的\”七月会\”更加兴旺,成为交易骡马、交流物资、传播文化的新型盛会。随着规格的日益扩大,会址也搬迁到更加广阔的县城东边红星交流会场。节日期间,纳西人牵着牲口,带着农副土特产和各种中药材,来到大研镇赶会。邻近各地的汉、白、彝、藏、普米等族兄弟姐妹,也身穿民族盛装来赶会。西藏、四川、贵州、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客商,也远道赶来参加盛会。 人们白天赶会、逛会,看展览、演出,从街头到会场3000米的路,人流从不间断。日落西山,华灯初上,四方街、新大街和广场上,人声鼎沸。有的吹笛子,有的奏芦笙,有的对唱\”谷气调\”,有的围圈跳起\”阿丽里\”和\”哦默达\”。今日的纳西\”七月会\”,已名副其实地成了边疆新貌的博览会、民族友谊的交流会,越来越显示出它别具一格的特点。

纳西族隆重的节日是什么?

纳西族节日:

1、春节大祭天

纳西语叫“由奔吉锃”,意为正月过年,也称为“库式”。春节从农历的冬月宰杀年猪、腊月置年货开始,到正月十四日祭天才告结束。除夕有“炖猪头”和宰鸡的风俗,要备办各种菜肴和果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过年。

2、中元节“烧包”祭祖

农历七月的中元节“烧包”祭祖,纳西语叫做“三美波祭”,一般是在七月十三、十四日两天举行。天在家中迎接祖先来探家,准备好几个印有经符图案框边、内装草纸和叠好的金银箔的白纸包,写上祖先姓名并用托盘盛好,再带上香、茶、酒等祭品,到家门前以唱名的方式迎接祖先回家。

3、朝拜狮山“干木”女神

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滇川边境泸沽湖畔摩梭人朝拜狮山“干木”女神的盛大节日,又称为“转山节”。根据摩梭人的神话传说,屹立在泸沽湖与永宁坝子之间的狮子山是“干木”女神的化身,她主管着这一带地区的人口兴衰、农作物丰歉以及牲畜的增减等大小事,同时还影响着妇女的健美、婚姻和生育。

扩展资料:

纳西族习俗:

1、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2、纳西族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3、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

参考资料:中国政府网-纳西族

纳西族的婚俗食俗和节日信仰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下面,我来为你介绍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纳西族的节日习俗

三朵节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农历二月初八举行。节日期间,纳西族男女老少踏着游春赏花,小伙子骑上骏马,进行拨旗、拾银圆赛马活动,胜者,倍受姑娘们的青睐。晚饭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纳西姑娘跳起欢快的“阿哩哩”。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另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庙会”、“七月骡马交易会”等。

纳西族的饮食习惯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不论平原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纳西族的宗教信仰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等宗教。

丽江纳西族还普遍信奉“三朵”神,成为多种信仰的民族。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

秦汉魏晋,纳西族已迁徙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

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个政权——越析诏。史称越析诏“地广、兵强,素为南诏忌”。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灭,纳西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

此后,纳西先民退回金沙江中游流域;500多年间,在唐朝、南诏、吐蕃三大强势的夹缝间苦苦周旋,艰难生存。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铸就了纳西族深沉坚韧、灵活机动的民族性格。同时,纳西族的文化受到这三大文化圈的润泽,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由此滥觞。宋代,纳西先民的政治环境有了改善:北部的吐蕃朝分崩离析;南诏也陷入了混乱;东边的宋朝则穷于应付北方游牧民族,无力经略西南。“故自南诏以后,麽些之境,大理不能有,吐蕃不能,宋亦弃其地,成瓯脱之疆,经三百五十年之久。”纳西族由此获得了一个难得的独立发展时机。在社会经济生产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农耕文明已取代半耕半牧的生产状态),政治上分散的麽些部落渐趋统一;东巴文化体系逐渐宏大完善。

纳西族的婚礼风俗

丽江坝区过去的纳西人,由于在1723年雍正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受汉族文化影响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实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汉族传统伦理,丽江纳西与汉族、藏族联姻的较多。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一股都要经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的程序。

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在部分纳西族地区,仍存在着一种“抢婚”遗风。这也是一种古老婚俗的遗风,反映了女子对父系制从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坚持旧传统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抢婚来实现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愿望。现代社会中的“抢婚”,仅是一种形式,并非真的强抢,而是男女双方的一种默契,为了以“生米已成熟饭”来搪塞对婚姻持有异议的女方父母。

纳西人的殉情风俗。情侣决定殉情后,有的会把自己的决定告诉自己的朋友,个别的殉情女子还会把这一决定告诉自己的母亲,而母亲也同样会保守秘密。大多数殉情者会选择在高山上险峻难达、草木茂盛的地方自缢而死。

纳西族是一个爱情自由的民族。殉情之风盛行始于明清之际,究其原因有三:首先,明清时期,汉族文化对云南地区的影响逐渐增大,特别是清朝“改土归流”之后强行引进的汉族恋爱婚姻形态与纳西族传统的恋爱婚姻形态相冲突;其次,东巴教的介入对此风盛行有很大推动,据说在每次大祭风仪式(祭殉情而死的情死鬼的仪式)之后都会有情侣相约殉情;再次,与纳西人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纳西族的叙事长诗《鲁般鲁饶》记载的是一对纳西青年殉情的故事,与汉族的《孔雀东南飞》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纳西族却没有受汉族儒家文化三纲五常等的束缚,因而也把殉情的原因由人的主观因素转到了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因素(神鬼因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对婚姻自由的认可和支持,殉情之风已逐渐绝迹,可谓还了纳西族人民的本来风貌。但是,不可遗忘的,是那一段由一个个爱情婚姻悲剧组成的悲惨壮烈的纳西历史。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推荐

1. 赫哲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赫哲族的习俗来源

2. 珞巴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珞巴族的习俗特点

3. 德昂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德昂族的各种习俗

4. 塔塔尔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塔塔尔族的习俗

纳西族节日风俗

纳西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那么其 节日 风俗是怎样的呢?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纳西族节日风俗,希望大家喜欢!

纳西族节日风俗:纳西族欢乐的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二十七日举行。相传为纪念曾拯救纳西人的两位天将。在火把节的三天期间,人们要在白天赶街,斗牛、摔 跤并对唱民歌;入夜,家家户户都扎好大火把摆放在大门前,或将火把高高插在粮架顶上或树上,火把上饰以花卉及果品,竞相媲美;在院子中央则点燃许多小火 把,供小孩们玩耍与跳越。小孩子成群结队,手执火把四处游转,青年男女则以跳芦笙舞为乐。

纳西族节日风俗:纳西族摩梭人的女神节

云南永宁纳西族摩梭人把每年7月25日定为祭祀女神的节日。期间,成年男女,特别是青壮男女,一个个打扮得齐齐整整,到祭祀地点举行隆重的仪式。人们供上蜂蜜、鲜花、酥油、奶渣等祭品、烧上一堆松毛火。祭祀女神后,大伙阖家而坐,吃着丰盛的野餐。青年男女则要绕山走一圈,载歌载舞。

纳西族节日风俗:三朵节

又称“北岳神会”。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举行。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保护神及战神“阿溥三朵”的盛大节庆。玉龙山麓有座三朵神庙,因玉龙山在南诏时曾被封为:“北岳”,故该庙又称北岳庙。根据纳西族的民间 传说 ,古时有位猎人在玉龙山上发现了一块奇异的雪石,便背起来往家中走,走到现今庙址时放下雪石休息,再想背起时就沉得再也背不动了。人们认定此石是神的化身,于是就地建一庙供奉之。此后,人们屡见一位身穿白甲、头戴白盔、手执白矛、骑着白马的天神,时常来民间显圣,保护纳西人征战得胜,并免于疫、水火以及兵祸等灾难。这位天神被人们认为就是“阿溥三朵”,并当作本民族权威的神来拜祭。纳西族木氏土司还大兴土木,拓修三朵神庙,铸大鼎和大钟详纪三朵种种圣迹,并奏请中央朝敕封其为“大圣雪石北岳定国安邦景帝”。从此,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和八月羊日,远近的纳西人云集玉龙山麓的三朵庙,用全羊作牺牲举行称为“三朵颂”的隆重祭拜仪式。人山人海,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届时各家各户也要在家中烹制食品,烧香祭拜。在节日期间,青少年还可以相互邀约到野外或集会场所,进行野餐和郊游等活动。1986年8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人大会正式作出 决定 ,将三朵节确定为纳西族的传统民族节日,这一决定很快得到了各地纳西族同胞的响应。

纳西族节日风俗:七月骡马交流会

七月中旬的骡马交流会,是纳西族人的又一个重要节庆,一般在丽江坝中央的狮子山西坡上举行。会期七十日,以交易骡马等大牲畜为主,云南省各地以及外省区的农民纷纷前来,交易农副土特产品,购买的丽江马和铜器等 物品 。在会期中上市以及成交的大牲畜往往达到一万匹(头)左右,是西南诸省区中交易量的集市。现已在丽江城东建成了固定的交流会址。根据纳西族民间传说,纳西人的始祖崇忍利恩和天女衬红褒白成婚后迁居人间,顺便将天上的易马会也传回到故乡,这就是骡马交流会的由来。据史籍记载,丽江自古便以养马出名而素有“花马国”之称,很早即以骡马与巴蜀等地客商交换盐、铁诸物。在东巴经书中,也有不少牧马生活的精彩描绘。《木氏宦谱》中也记述了明朝洪武年间,丽江土知府木氏便以骡马等物前去朝贡,此后的贡品中皆少不了骡马。可见,丽江骡马的 饲养 和交易早先就较为发达。办起了骡马交流会之后,饲养大牲畜出售成为纳西族农民一项十分重要的收入来源,牵骡赶马前来赴会者络绎不绝,逐渐成为民间的一大盛会。会期中还组织 赛马 、民歌对唱等活动,到处是一派热闹景象,青年男女的笙歌劲舞更是通宵达旦,令人陶醉。

纳西族节日风俗: 春节 大祭天

纳西语叫“由奔吉锃”,意为正月过年,也称为“库式”。春节从农历的冬月宰杀年猪、腊月置年货开始,到正月十四 日祭天才告结束。 除夕 有“炖猪头”和宰鸡的风俗,要备办各种菜肴和果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过年。晚餐时,如家中有人外出未归,也要在饭桌上 摆付碗筷,留下油炸甜食,象征全家团圆。同时,要用米饭和肉喂狗,观察狗先吃什么,以预测来年肉和粮食的丰歉贵贱。餐毕,老人在火塘边给子孙讲述民族的历 史 故事 ,然后吃夜宵。有些地方有守夜的习惯。大年 初一 凌晨,照例由一个男子先起床,洗漱后,首先是烧火;火要一点就着,表示新年火红吉利。接着,点三柱 香,拎着水桶,带上水瓢,到河边去“买水”,要一边顺流汲水三次,一边口诵“新年大吉,风调雨顺”。买水回来后,其他人即起床,分头准备祭天和祭祖的供 品。妇女炸糯糕、乳扇和粉皮,男子们在院中摆供桌和祭品,遂由家长主持除秽、烧天香,鸣放大小鞭炮,先向东,后向北祭拜天地,祈求保佑赐福,万事顺昌。然 后,把祭品撤到屋里祭祖先。纳西族的 传统节日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这一切须在天亮时分做完,否则会被村邻讥笑为不勤快。当日早晨吃炸糕、米酒、汤元等素食,禁吃荤。饭后,由一男青年拎一壶酒, 到叔伯或近邻家相互拜年。之后,可以带着香烛等到附近的寺庙中烧香拜佛、祈祷一切平安。初一当天,多数不串门,有些地方到同姓宗亲家拜年。从大年 初二 开始 到非宗姓亲属和友邻之间相互拜年,轮流请客吃饭的习俗。

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专用和洁净。如祭台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树(代表天父天母或天 与地)、中间一棵柏树(代表人皇),还有前排的两棵小栗树(代表崇忍利恩夫妇),都是派专人到高山岩头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 米”,要挑白净颗粒整齐的,需经过多次洗晒;量祭天米的小升和装米的竹篓,平时要挂在高处,使用前后都需洗刷干净;祭天用的“神猪”,一般为两头,由两家 轮流喂养,要保证大猪一百二、三十斤,小猪八、九十斤。再如,粗如茶杯、长丈余的大香、须在秋天就准备好料,使用前专门搓制,并分节贴上彩色纸花穗,使其 燃烧一昼夜不熄。其他用具,如大甑子、锅、秤、刀、钩、叉、盆、案板等等,属祭天群所有,平时由有关户保管,不得随便使用。

纳西族通过春节祭天大大加强了群体的内聚力,并调整了人际关系,达到了求得宁静心灵的重要目的。

纳西族节日风俗:白沙农具交流会

正月二十日,是丽江纳西族的传统节日,纳西语叫“白沙当美空捧”,意为“白沙大宝积宫 开门。”这是从明代延续下来的白沙“大宝积宫”(又叫护法堂)、“琉璃殿”和“大定阁”等庙殿一年一度开门,让人们烧香拜佛的庙会。后来演变为以农具交流 为主的节日,故改称为“白沙农具交流会”。它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届时,百十里外的各族农民及城镇居民,纳西族的传统节日,纳西族的风俗习惯云集白沙街,邻近村寨的群众几 乎是全家盛装前来参加。白沙街上,寺庙前的广场和道路旁,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铁、木、竹农具。特别是黄栗木的各种农具把柄,还有花样繁多的吹、打、摇、耍 等的小孩玩具、加上数不清的小吃和日用品的铺摊,熙熙攘攘,异常拥挤热闹。交流会上,不仅农具种类齐全,小孩玩具和日杂品之多,也是一年中仅有的一次,所 以人们常说,这个会上除了鸡辔头之外,什么都能买到。

纳西族节日风俗:中元节“烧包”祭祖

农历七月的中元节“烧包”祭祖,纳西语叫做“三美波祭”,一般是在七月十三、十四日两天举行。天在家中迎接祖先来探家,准备好几个印有经符图案框边、内装草纸和叠好的金银箔的白纸包,写上祖先姓名并用托盘盛好,再带上香、茶、酒等祭品,到家门前以唱名的方式迎接祖先回家。然后,将上述物品置于正房堂屋内的供桌上,并加上些干鲜果品、糕点花卉等,于晚餐前拜祭。第二天傍黑时分,再把那些白纸包带到河边焚烧,并将灰烬和一些供品扔进河水中,意味着送祖先回到他们现在居住的阴间去。这两日刚近黄昏便家家关门闭户,路上难见行人,因想象到处皆有各家祖先的鬼魂在活动而显得一派悚然。

纳西族节日风俗:东巴会

每年农历3月5日,纳西族聚居地的东巴云集中部东巴–丽江玉水寨,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东巴会,场面盛大。 这天,东巴们早早来到玉水寨东巴什罗庙。点燃香炉,烧大香,祭拜神灵和祖先,祭拜东巴始祖东巴什罗,并且诵经,做法事。东巴会也是各地东巴\”比武\”,展示各自才华、技艺的机会。各地的东巴一个接一个按自已的风格诵东巴经,跳东巴舞。尔后,相互交流 经验 ,切磋学习。他们都热爱自已的民族,热爱民族 文化 。民族凝聚力、民族责任感使他们走到一起,为传承古老的纳西文化,并发扬广大而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1. 云南纳西族的春节习俗有什么

2. 傈僳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傈僳族的节日习俗和饮食习

3. 布朗族的传统节日

4. 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5. 佤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佤族的饮食婚俗和节日习俗

好了,关于纳西族重要节日习俗介绍和纳西族的传统节日风俗简介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927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