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舌尖3回应质疑(舌尖3豆瓣)

大家好,舌尖3回应质疑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舌尖3豆瓣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舌尖3回应质疑和舌尖3豆瓣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舌尖3》为何口碑自开播起持续下滑?

《舌尖3》已经收官,但相关话题还在发酵中。相比前两季,《舌尖3》在赢得高收视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口碑自开播起持续下滑,目前豆瓣评分已经跌4.2分,其中1星评分超过43%。

针对观众提出的“不再下饭”、“常识错误”、“说教意味过重”等质疑,节目组回应称:“这是一次明知冒险的创新,但就算冒险,也要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在行业专家看来,《舌尖3》固然有不足之处,但它对于纪录片的艺术创作探索具有价值:“怎样在大众期许和文化内涵之间找到契合点,这是需要为之付出努力的一个长期使命。”

质疑1:不再下饭?

回应:增加了对饮食的间接体验

相比前两季,《舌尖3》在内容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创新性地加入了“器具”、“食养”等主题,但也成了节目的“槽点”。首集以“器具”为主题,主要介绍了四川泡菜坛子、陕西的七孔穿山灶等烹饪器具,但不少观众对于“只见铁锅,不见美食”感到失望。对此,历史学者仁湘表示:“巧妇不仅难为无米之炊,也难为无灶火之炊。没有这样的烟火,我们的美味又从何而来呢?增加这个内容是对的,而采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容易让多数人接受,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舌尖3》重人物故事、轻美食展示的风格取向,也令部分观众感慨“《舌尖3》一点都不下饭”。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边疆则认为:“不同口味的人,会有不同的观感。《舌尖3》告诉我们,在中国浩瀚的美食海洋中有一些背后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增加了我们对饮食的间接体验,非常有意义。”

对于观众提出的节目内容堆砌过多、剪辑混乱、节奏失衡等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张雅欣坦言:“有的主题和故事都很好,但是没有讲好,显得比较分散。我觉得可能一些导演对内容的表达有点用力过度了,想把太多的美食、太多的内容放在一集里,以于有点顾此失彼。在全部八集中,出现几集的节奏不平衡,可能就会影响《舌尖3》整体艺术价值的呈现。”

质疑2:常识错误?

回应:很多问题学术界也有争议

将大口黑鲈当做四鳃鲈鱼,把响螺椰子汤说成广东家常汤,让有毒性的“南天竹”出镜,引用的人文典故出现历史错误……《舌尖3》播出后,网友纷纷开启“找茬儿”模式,指出节目中的多处常识性错误。

饮食烹饪学者邱庞同表示:“网友是爱之深、情之切,所以有些话说得重了一点。制作团队在调研方面其实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到辣椒,他们既看史料又搞调研,既采访专家又实地考察,很不容易。其实,很多问题在学术界也存在着争议,节目敢于表达看法,这是很不简单的。假如找一些现成的、好搞的去拍,那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第四集“食养”播出后,有网友认为与药膳有关的食养内容是伪科学。针对这种质疑,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翟华强表示,201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已明确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有关“伪科学”的说法应该不攻自破。边疆也表示:“很多菜谱里都有着家常的养生方法,而制药的方式、理念在食物里面都有体现,很难分割。药膳的道理应该通过不同的渠道告诉更多的人,让人们有一些药膳养生的基础知识,这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一种指导。”

质疑3:太过说教?

回应:追求创新精神应给予鼓励

《舌尖3》总导演刘鸿彦表示,节目不仅要诠释中国的美食和人,还要“尝试去理解其所根植的文化沃土与时代的流转”。《舌尖3》在开播前备受期待,但也因为内容风格取向的转变而在播出后引来很大的争议。

仁湘认为:“观众的期许可以理解。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样在大众期许和文化内涵之间找到契合点,找到相对和谐的表达方式?这不是一两季节目就能完成的,这是媒体人需要为之付出努力的一个长期使命。”

“季令人耳目一新,在观众心中有着牢固的影响力,起点很高,所以观众会沿着这样的惯性思维,期待《舌尖3》也是这样的一种结构方式。但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艺术创作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舌尖3》打破了前两季的风格模式,使用了一种新的讲述故事的方式,这种追求创新的精神应该给予鼓励。”张雅欣坦言,“创新并不是每次都要大获全胜。《舌尖3》突破了固有的美食范畴,带给我们更加宽广的视野,比如用器具带出中国烹饪术的历史、从食养的角度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用药食同源的古代观念表现今天中国人饮食的特点,这些都是前两季完全没有触碰的内容。创新一定是众口难调的,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接受。”

如何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二集里的女婿代克勤?

从《舌尖上的中国3》节目中就能看出,这位好男人代克勤有多假。

比如说他称自己刚学切菜的时候经常切到手,一个月打了十几次破伤风。随后便有网友质疑,一个月了都学不会切菜?还会每隔两天就切到需要打破伤风疫苗的程度,主要的是,破伤风疫苗注射后有效期为10天左右,而这位学医出身的代克勤却称一个月打十几次疫苗,这是当饭吃的节奏啊!

此外,节目组将代克勤塑造成一副家庭支柱的形象,仿佛店里的事都是他亲力亲为。然而记者采访店员得到的真实情况是代克勤很少会去店里,大多数时候是其妻子和岳父岳母负责打理。言外之意,节目中代克勤又是切菜又是炒料之类的镜头都是摆拍。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被办成了春晚,它承载得太多了,既要讲文化传承,又要照顾民族团结,还要扮演老学究的角色,时不时给我们上上课。

在第三集《宴》中,导演用了大量篇幅讲传统武术,又用了大量篇幅讲平江的宗族和传统礼节。平江遵循各种各样的古礼,自有其特殊原因,但大过年的,让我们听板起面孔的老先生说教,确实是让人倒胃口,而其中提到的一些古礼,我个人也实在不敢苟同。中央电视台作为媒体,宣扬这种东西需要三思,而不能任性。

舌尖3怎么回应质疑的?

《舌尖3》回应观众质疑:即使冒险也要创新。

《舌尖上的中国3》

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强势回归,虽然延续了前两季的高收视率,但和前两季相比,却多了很多的质疑。为此,《舌尖上的中国》于2月24日凌晨转发某媒体一篇名为《为什么要创新?舌尖3创作背后有哪些“味道”要变?》的长文做出了回应:就算冒险,也要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

官方回应质疑

自开播以来,《舌尖上的中国3》中层出不穷的历史错误和宛如“微商”集会的拍摄对象引起了颇多的争议,有网友称:“简直像是网红购物节目和封建糟粕大联欢以及故事大会的结合体,其中鲁菜九转大肠的做法,更是完全不对! ”

对此节目组表示,美食栏目较之《舌尖上的中国1》播出时数量大增,如果没有更多的创新、突破和发展,受众也不会满足。而之所以将故事穿插其中,是因为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文明,才是美食的根和魂。 对于节目组的回应,有人表示可以理解,但也有人拒绝接受:有错就好好认错,别顾左右而言他。

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被吐槽?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之所以被吐槽,是因为之前拍的时间上的季和第二季基本上都把中国的美食拍得差不多了,再拍就是画蛇添足,我觉得不建议他再出新的了,还有就是他出的那些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经典了。

好了,关于舌尖3回应质疑和舌尖3豆瓣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920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