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风俗习惯(藏族的风俗传统)
大家好,藏族的风俗习惯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藏族的风俗传统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藏族的风俗习惯和藏族的风俗传统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藏族民族风俗有什么
藏族的礼仪习俗
1、磕头与鞠躬
——磕头: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时的一种礼仪。磕长头,要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如此反复进行。在寺庙中磕短头,可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活佛、长者,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鞠躬:藏民在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2、献哈达 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一种生丝织品,是社会交往活动中的必备品。婚丧嫁娶、迎来送往、求请致谢、致敬祝贺、朝佛膜拜等都离不开哈达。哈达长短不一,长者一、两丈,短者三、五尺。献哈达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是藏民生活中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 敬献哈达作为藏民社交中的礼仪,有一定的方式和讲究。敬献动作因客人身份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双手将哈达举过头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捧献于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接收哈达时,须将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接过哈过后,从头绕过,挂于脖颈,以表示深 切的谢意。
3、喝茶 藏民族重礼节、讲友谊。藏族在认为“有茶喝就幸福”的同时,形成了许多有关茶的礼仪。到藏家作客,主人会斟上香浓的酥油茶敬客。客人接茶后,可慢慢饮啜,细细品尝。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将置于桌上的茶碗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 客人, 一般需饮茶3碗,只喝一碗就不吉利,藏谚道:“一碗成仇!”喝茶时不能必出“唏、唏”的声音,更不能将碗里的茶全部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同样,藏家吃饭,也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 4、饮酒 甘孜州许多地方都有先茶后酒或先酒后茶的习惯,不能同茶同酒。请喝青稞酒,是藏区的一项普遍习俗。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二十度。主人敬上青稞酒后,客人首先用右手无名指蘸点酒,转碗面向自己弹一下,这们连续蘸三次弹三下,谓之一敬天,二敬地,三谢主人,然后再端杯畅饮。
藏族的生活习俗
1,婚丧习俗: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塔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2,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3,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4,服装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民族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藏族的日常禁忌
1、藏族人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方也不吃鱼肉、飞禽等。由于宗教信仰关系,一般反对捕杀野生动物。
2、西藏主要的旅游景点是寺庙。目前,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像、照相等。
3、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4、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5、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用来给客人倒茶。
7、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8、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9、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10、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11、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藏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啊?
藏族的风俗习惯是指中国藏族人民的一系列风俗习惯,包括婚丧、饮食等习惯。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我们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流传下来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 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雍仲本教的传统。藏族同胞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遗俗。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塔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做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不太好。
藏族风俗习惯
1、饮食习惯: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藏族人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鱼、虾、蛇、鳝等食品,尤其忌吃狗肉。2、礼仪习俗:藏族非常讲究礼仪,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
藏族风俗习惯
1、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2、藏族忌讳别人用手抚摸其身上的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
3、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
4、在酒席上,主人会先端起酒杯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等到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
5、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
6、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
7、向客人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
藏族的风俗是什么?
藏族的风俗列举如下:
1、在住的方面,藏族人民的住房分为两种,牧民住的是帐篷,农民住的是平房。平房主要为土木结构,先用泥土砌成壁,然后用木板间隔成若干房间。
2、在吃的方面,藏族人民把用青稞等制作的酥油、糌粑和青稞酒作为主要食品。藏族人民也很喜欢吃肉类食品和奶制品,很多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3、在服饰方面,藏族的服饰大多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藏族男女都喜爱戴饰品,有头饰、发饰、鬓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和戒指等。
4、在礼仪方面,藏族人民会在客人来的的时候献上哈达,哈达是藏族待客的礼仪,表示对客人的热烈欢迎和诚挚的敬意。藏族在迎接客人时还会用手蘸酒弹三下,然后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
5、婚丧习俗,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不太好。
藏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有着他们独特的饮食习惯,在聚会的时候会喝酒,在日常生活中会喝酥油茶,称呼对方要加上尊称。
我国有56个民族,而藏族是其中的民族之一。接下来,我就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藏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吧。
详细内容
01
礼仪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他们见到长辈会鞠躬致礼,如果遇到尊重的人,则会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
02
饮食
藏族有着他们独特的饮食习惯,比如他们喜欢吃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等等。
03
青稞酒
藏族的青稞酒是采用青稞直接酿制而成的,在聚会的时候,喝酒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会拿着酒杯向客人敬酒。
04
酥油茶
酥油茶属于藏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藏族喝茶也有讲究,有长幼和主客之序,一般喝三杯。
05
称呼
藏族人见面的时候,不会称呼对方的名字,一般都会加上尊称,以表达尊敬之意。
藏族人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藏族人的风俗习惯
1,民族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2,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3,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藏族人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4,服装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名称的含义
“藏”为汉语称谓,自称“番”,(藏语音为“博巴”)。藏语对居住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称谓: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为“堆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境、青海西南部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称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自称为“安多哇”。“巴”、“哇”藏语意为“人”。
藏族他称亦很多:唐宋时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清时期称“西蕃”、“图伯特”、“唐古特”、“藏蕃”、“藏人”等。
藏族人有哪些基本礼仪
藏族的礼仪是多种多样的,礼俗与佛教也有密切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献哈达,是藏族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
磕头,也是西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
鞠躬,过去遇见长官、头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脱帽致礼。对于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也有合掌与鞠躬并用的。
敬酒茶,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三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会被认为失礼。
为什么藏族人有献哈达的习惯?
藏族地区没有丝绢,以前就有用野兽和动物皮、羊毛等作为礼品和奖品的习俗,据苯教史料记载,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苯教徒哇托坚(羊毛缠头之意)在进行宗教仪轨时,将羊毛缠在头和脖子上,此俗由此而传。后来人们将羊毛织成巾和绢的.形式,替代此习俗,哈达的雏形由此形成。
哈达的主色为白色,后佛教在藏区的盛行,也为哈达的颜色注入了新的生命,如将观世音(洁白)、文殊(纯黄)、金刚手(深蓝)三怙主的颜色作为哈达的主要颜色。后来地(黄)、水(白)、火(红)、风(黑)四种颜色也渐渐盛兴,但是黑色很少见,往往为深蓝色等其他颜色所替代。
另外还有五彩哈达,它是做彩箭用的,它的颜色为蓝、白、红、绿、黄。
敬献哈达有什么讲究?
藏民族把哈达视为非常贵重的礼品,所以敬献哈达也有其自身的规则。一般哈达顺长叠成双层,折叠口朝对方,用双手恭敬地呈献,以示佛教四大皆空的教义和对对方尊敬之意。哈达洁白无瑕的颜色标志着自己纯真无邪的心,而哈达的顺长标志着师徒和诤友之间关系永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长久。
通常给活佛、长辈敬献哈达时,要求躬身90度,双手捧哈达必须过头顶,献到对方手里或放于座前,如对方骑着马,亦可将哈达系到马蹄子上;同辈之间献哈达,一般略躬身平伸双手将哈达捧送到对方手中或腕上即可;若对晚辈或下属赠哈达,可将哈达搭到对方颈项上或递送到对方手臂上即可。
藏族常见的问候祝福语是什么?
全藏区是“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之意。康巴地区一般祝福“次仁劳嘉”,长命百岁之意。
扎西德勒彭松措!(愿吉祥如意美满!)
阿妈巴珠工康桑!(愿女主人健康长寿!)
顶多德瓦吐巴秀!(愿岁岁平安吉利!)
朗央总久拥巴秀!(愿年年这样欢聚!)
为什么给活佛磕完头以后,要让活佛摸摸头?
藏传佛教信徒在给活佛、高僧大德、上师磕完头之后,都会躬身走到活佛身前,让其摩顶赐福。这是因为信徒相信,活佛的手都有巨大的加持力,摩顶之后可以驱邪除、消灾避难,逢凶化吉,万事如意。
好了,关于藏族的风俗习惯和藏族的风俗传统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90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