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翻译)
走过了名山大川,游过了烟雨江南,咱一起去看一看塞外孤烟。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翻译)
说起塞外,给人的印象是辽阔、苍茫、戈壁、黄沙、孤烟、驼铃……想起了阳关、玉门关、祁连山、轮台……
先去看一下大漠落日:
唐朝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此诗颈联两句:“‘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走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中后两句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再游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当时,此诗非常火,传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曾到酒馆赌诗,最美的歌妓最后唱的一曲,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是“旗亭画壁”典故的由来。
再来看一下边塞的秋天,宋代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夜走燕山,《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寥寥几笔,月下行军的场景就悦然纸上。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人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等为特征,构成一副万里边塞图。
天山的雪,唐代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里的天山指祁连山。此诗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
冬天的边塞另有一番滋味,尤其是下雪后。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别董大二首》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尤其后两句,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
边塞雪中的冬天,怎么能少了岑参成就最高的三首边塞诗之一压轴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千里风光,天地一色的景色,一定能让人感动,心神摇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90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