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欲熏心意思(利欲熏心下一句什么)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求名求利本无错,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但是,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被名利所累,更不能利欲熏心。
为求得虚名不择手段,而自毁前程,身败名裂的事例很多从某一种角度来说这是人性的可悲之处。令人深思。
唐代诗人刘希夷,很有才华。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代白头吟》,到他的舅舅宋之问家里请求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连连叫好,忙问此诗是不是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自己刚刚写完,还不曾与第二个人看。宋遂说:“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为了名利,利令智昏的宋之问竟对亲人痛下杀手!
利欲熏心意思(利欲熏心下一句什么)
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
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要少一点贪欲,多一点忍劲,莫为名利遮住眼。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只要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
诚然类如宋之问者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颇有建树的人。拿宋之问来说,即使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可悲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鬼迷心窍,这迷人心窍的鬼便是利。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平常人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必然要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有时,既未沽,也未钓,更未盗,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头上,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烦恼。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与日军在依洛吉岛展开激战,最后将日军打败,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岛上的主峰上。心情激动的陆战队员们,在欢呼声中把那面胜利的旗帜撕成碎片分给大家,以作终生的纪念。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场面,后面赶来的记者打算把它拍下来,就找来6名战士重新演出这一幕。其中有一个战士叫海斯,是一个在战斗中表现极为普通的人,可是由于这张照片的作用,他成了英雄,在国内得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他的形象也开始印在邮票、香皂等上面,家乡也为他塑了雕像。这时他的心里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陶醉在赞扬声中,一方面又怕真相被揭露;同时,由于自己名不副实,又总是处在一种内疚、自愧之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每天只好用酒来麻醉自己。终于,在一天夜里,他穿好军装,悄悄地离开了对他充满赞歌的人世。
同样得到了飞来的美名,海斯却苦不堪言,甚至走上不归之途“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同时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束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压得喘不上气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9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