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的资料(景颇族的资料简介100字)
大家好,景颇族的资料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景颇族的资料简介100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景颇族的资料和景颇族的资料简介100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景颇族的详细材料,生活习性啊,建筑特色啊,服饰啊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一、生活习性:
1、景颇族是一个以农业为生计的民族,粮食作物以水稻、旱谷、玉米、小麦、粟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八角、草果、香茅草等。
2、景颇族社会中并存着两种类型的信仰,一种是秉承传统的超自然信仰,另一种是外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
3、景颇族主食以大米为主,竹筒饭、鸡肉稀饭是景颇人喜爱的特色主食。
菜肴以辣著称,品种除园地中种植的瓜、豆、芋头、青白菜之外,从山林中采集的野菜、野果也是餐桌上的家常菜。
烹饪方式包括舂、烧、烤、煮、蒸、拌、揉等几种类型,其中,舂菜是景颇族菜肴中特色的一种,味道鲜美独特,景颇人常说:“舂筒不响,吃饭不香”。
二、建筑特色
景颇族多数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间的小平地,少数居住在坝区边缘地带。一般村寨规模大多在4060户之间,上百户的村寨。村寨一般依山而建,面向坝子和河谷,靠坝一端,称为“寨脚”,靠山一端称为“寨头”。
村寨内房屋建盖分散,户与户之间相距几十米甚百米,一幢幢楼宅隐现在苍林翠竹丛中。房屋多建盖在山坡平整出来的台地上,同姓氏家户的住宅分布相对集中,从一个老家分出的各个小家都在老家住宅旁建房,除非老家附近已经没有建盖地点才另择新址建盖。
三、服饰
景颇族服饰风格独特。男子服饰以黑、白为主色,老年男子服饰各支系相同,均着黑色对襟短衣和黑色宽管长裤,戴黑色包头。
中、青年男子服饰,景颇支系与其他支系间存在细微差别,上身内穿白色立领衬衣、外套黑色圆领外衣,下身穿黑色长裤,头戴红蓝色相间的方格棉纱布圆筒形头巾。
其他几个支系的中、青年男子,均着白色衬衣,黑色长裤,戴饰有各色绒球缨穗的白色包头。无论哪个支系的男子出行,均随身背挎筒帕(即背包)和长刀。
扩展资料:
1、语言
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景颇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5个支系分别使用5种不同的语言,因此支系语言在语支的归属方面存在差异。景颇支系使用的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支系使用的载瓦语、勒期支系使用的勒期语、浪峨支系使用的浪峨语和波拉支系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
景颇族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两种文字都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语言工作者在原景颇文的基础上,对一些声韵母拼法进行了改革。载瓦文创制于1957年,是语言工作者为满足载瓦支系的需要而创制的文字。
2、文学
景颇族的民间文学有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情歌、叙事长诗等种类。
宗教祭司“洞萨”所念经词,也是一种宗教文学。它们是景颇族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既反映了景颇族的历史和现实,也反映了景颇人的宇宙观、生活的态度、思想、感情和愿望。
创世纪诗史《目脑斋瓦》是景颇族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中的代表,全诗长万余行,内容涉及天地的形成、鬼神的世界、人类的出现、景颇民族的起源、人间的生活、爱情和痛苦等,汇总了景颇族对宇宙、民族历史的认知,对生活的态度、思想、情感和愿望等多方面的知识。
3、艺术
(1)音乐
景颇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各支系民歌种类繁多,主要有“月鲁”(舂米调)、“志”(山歌)、“斋瓦”(历史歌)、“脑石幼嗯先”(催眠曲)、“木占”(风俗歌)、“恩准”(情歌)等。
景颇族民歌歌唱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有对民族历史的叙述,古代传说故事,也有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节日丰收的欢庆,还有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音乐形态丰富多彩,除单声部民歌外,还有多声部民歌 。
(2)舞蹈
景颇族的舞蹈多为集体舞,形式多为环舞、巡回舞、曲折行进,内容反映生产、生活、战争、祭祀等活动,主要分为欢庆性、祭祀性和性三种,包括“纵歌”、“布滚歌”、“龙洞歌”、“整歌”、“金再再”、“向姆赫”等。
其中,纵歌包括多种舞蹈形式,排列成阵,舞步有序,节奏鲜明,表现了群舞的高度水平。使用的乐器主要有木鼓、象脚鼓、芒锣、竹制管乐器“比客”、“吐良”、“勒绒”等 。
(3)工艺
在景颇族的艺术中,编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编织工具十分简单,但却能编织出300多种绚丽美观的图案。
绘画大多与原始宗教相结合,多系单线回纹图案和单线直纹图案。
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纳西族,白族各资料谢谢
1、傣族(Daination)即“傣泰民族”,自称“dǎi”与“tài”之间的发音,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泰国和老挝的主体民族。
傣族源于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后因中原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分布于泰国、老挝、缅甸、印度、越南、中国、柬埔寨等多个。
2、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12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潞西市、瑞丽市、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在中国景颇族聚集多集中的地方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陇川县被称为“中国目瑙纵歌之乡”。
3、阿昌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和贵州省。主要居住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居住。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无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
4、纳西族(Naximinority)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摩梭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5、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扩展资料
傣族的发展:
元明时期,汉、傣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特别是大量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在傣族地区广为传播,迅速促进了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元初的记载表明,当时德宏地区的傣族仍然使用奴隶从事劳动。
元明之际各地傣族地区先后进入了封建领主制社会,社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农作物亦增加了新的品种,棉花已经普遍种植。手工业也有新的发展,出现了珍贵的“干崖锦”、“丝幔帐”等优美的手工艺品。商业活跃,出现了车里等较大的商业城镇。
傣族地区地处边疆,在帝国主义的入侵当中首当其冲。帝国主义不仅进行经济侵略,大量掠夺资源、倾销商品,而且还进行政治、军事、文化侵略,派遣间谍、特务,借探险、考察、旅行、传教等名义,深入边疆地区,搜集情报,测绘地图,拉拢民族上层。
破坏民族关系,甚进行赤裸裸的武装入侵。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傣族和汉、景颇、佤等族人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展开了多次武装斗争。
景颇族的特点 景颇族介绍
1、景颇族的民族特点:纯朴、直爽、热情、好客。景颇人重视礼尚往来,在农闲期间,人们走亲访友,将食物送给主人,客人走时也是满载而归。要离开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告辞。到别人家里做客时,要在主人指定的位置上就座,不得久立不坐。
2、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3、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4、族称:景颇族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
5、景颇族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波拉5个支系。支系的名称也是各支系的自称和支系语言的名称。其中,“景颇”既是支系名称也是民族名称。各支系有自称和对其他支系的他称,与景颇族杂居的汉、傣等民族对景颇族各支系也有不同的称呼。
景颇族的历史来源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该地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当时的寻传人居住在山野森林中,持弓挟矢,从事狩猎生活。
清代,景颇族地区属清朝所设置的有关府州县管辖。历史上,景颇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进行过英勇斗争,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和开发建设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景颇族先民劳动生息在康藏高原 南部,后来沿横断山脉南迁 澜沧江、金沙江一带,明末清初才移居到德宏地区,和德昂、傈僳、阿昌、汉等民族交错杂居于山区。新中国成立前,景颇族社会已经出现了地主、富农,过去的山官已经逐步演变为封建领主。
扩展资料:
景颇族人不是云南德宏地区的土著民族,景颇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粮食作物以水稻、旱谷为主,其次是玉米。
景颇族民风纯朴、直爽,是一个晓勇的民族,他们从小就和大人一起上山打猎,肩背挎包、腰挂长刀、肩扛铜枪炮,十分威武。景颇族妇女善编织,能够织出数百种彩色图案花纹,其中大多数是动植物的图形,精美艳丽。
景颇族的介绍
景颇族闲时一日三餐,忙时一日两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采、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烧酒。
饮食:景颇族主食以大米为主,竹筒饭、鸡肉稀饭是景颇人喜爱的特色主食。菜肴以辣着称,品种除园地中种植的瓜、豆、芋头、青白菜之外,从山林中采集的野菜、野果也是餐桌上的家常菜。烹饪方式包括舂、烧、烤、煮、蒸、拌、揉等几种类型,其中,舂菜是景颇族菜肴中特色的一种,味道鲜美独特,景颇人常说:舂筒不响,吃饭不香。
好了,关于景颇族的资料和景颇族的资料简介100字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88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