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时间查询2022年9月(退潮时间查询2022年8月)
两年多来,显示面板及其相关行业向人们展示了一次极为完整的市场供需关系定律的“实操演示”。突然而来的拐点,就像过山车一样,从连续13个月的一路飙升,到如今的快速退潮……2022年,显示面板行业将何去何从?大屏巨幕产品是否终于等到了美丽的春天呢?
三星和LG又要退出LCD市场了。为什么要说“又”?因为早在2019年底,面板行业两大巨头三星和LGDisplay就有意逐步退出LCD市场,转向投入发展下一代显示技术,继续领导整个显示面板产业的风向。2020年初,三星宣布将在该年年底彻底停止LCD面板的生产制造,专注QD显示屏业务。LGDisplay总裁郑浩荣也宣称会很快关闭该公司在韩国的LCD生产线。两大巨头释放的信号背后,还是因为LCD面板产业已经极为成熟,上游供应利润微薄,下游成品杀价不停。
退潮时间查询2022年9月(退潮时间查询2022年8月)
但谁也没有想到,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快速蔓延却让LCD面板市场迎来了意料之外的拐点,一时间打破了几乎所有业者的既定规划。当时,一方面各国纷纷推出居家隔离政策,让家庭用户对电视、个人电脑、平板和手机等产品的需求空前高涨,另一方面收入不稳导致的消费紧缩,则让更多用户倾向于选择价格更加低廉的电子屏幕终端产品。于是,自2020年6月起,一场历时最长的LCD面板涨价周期开启,直至2021年7月才结束,前后持续了13个月之久。整个涨价周期的特征也十分显著:周期最长、涨幅最大、全尺寸普涨、尺寸分化明显。
如此疯狂的涨价态势下,三星和LG的退出计划自然是紧急喊停、没有道理跟市场风向背道而驰,有钱不赚不是?不过,在这一波涨价浪潮中获益最大的并非三星和LGDisplay,而是京东方和TCL华星等中国企业。随着LCD面板价格的上涨,全球前两大LCD面板企业京东方和TCL华星的业绩暴涨,取得了历史上的最好业绩。
京东方最近发布的2021年业绩显示,该公司2021年全年总营收为2193.1亿元,同比增长61.79%;净利润同比增长逾4倍,达到惊人的412.96%。TCL华星则在大尺寸和中小尺寸领域的出货面积,分别实现36%和23%的同比增长,并一举拿下了55英寸产品市场、8K和120Hz高端电视面板市场、电竞显示器市场份额第一,LTPS平板屏幕出货量全球第一,LTPS笔记本电脑屏幕出货量全球第二,以及TV面板市场份额全球第二的佳绩。
在2020年6月开始的这波近十年来最长的涨价周期里,品牌电视产品平均涨价达30%~50%。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面板市场的整体价格走势在2021年年中急转直下,仅去年7月和8月两个月时间,LCD面板的出货价就大跌30%左右。据统计,32英寸、43英寸、55英寸LCD面板价格已由当初的最高点分别下滑52%、45%和48%。市场供需关系的失衡,以及伴随LCD面板价格大跌之后电视厂商们再度发起的价格战(毕竟LCD面板占电视成本的比例高达六成以上),最终导致终端电视产品的平均售价、销量和销售额出现了同步下滑的局面。
据奥维云网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市场的电视产品销量同比下滑10.8%,销售额同比下滑11%。同时因为最近国际局势的种种变化,引发了通货膨胀加剧、物流运输成本上涨等一系列影响,导致面板市场的下跌趋势仍在继续。由此,三星被曝出LCD面板砍单30%,LG下半年将砍掉10%的LCD产能,进一步引发了不少业者的恐慌。
如今32英寸LCD面板价格已腰斩,电视成品价格甚至眼看就将跌破500元大关。截至本文发稿前,55英寸的小米电视EA55售价仅1499元,OPPO新出的K9x65英寸4K电视也只要2199元。一时间让人感叹LCD的价格“一夜回到解放前”……市场调研机构CINNO报告显示,4月份全球液晶面板价格继续呈下跌趋势,32英寸、43英寸面板继续下跌1~2美元;55英寸面板下跌2~4美元;65英寸和75英寸等大尺寸面板跌幅超过预期,达到8美元左右,平均报价将跌至152美元、242美元。
在此情形下,三星再次发声,宣布将于今年6月完全终止LCD面板的生产,较原定计划推后了一年半,但也比此前的最新退出计划提前了半年。LGDisplay也同样将此前暂时延后关停LCD工厂的计划,重新拿到了台面上。
不过自2017年开始,三星和LG在面板产能布局上早就已经开始了战略转型。尤其是在2020年左右,中国面板企业的快速崛起,让传统巨头很难在LCD市场掌握过去那般强势的竞争力。比如,2021年三星的LCD电视面板出货量所占市场份额甚至不到3%,因此他们的退出,对于整体LCD市场的影响其实并不会有普通消费者想象的那么大。
随着价格持续下行,虽然目前LCD面板整体还未跌破现金成本,但部分厂商产品线已出现亏损。外界预测,压力之下,更多外资厂商今年或将加速关停利润较薄的LCD产线,这也给中国面板厂商留出了市场空间。三星电子此前就已公布,今年三星电子消费电子产品事业部的前三大面板供应商分别为京东方、TCL华星光电及友达光电,其中京东方为首次加入主要供应商行列。
市场调研机构CINNO就此分析,三星显示此次提前关厂,意味着全球大尺寸LCD面板将从中韩竞争加快转向中国一家独大局面。随着三星逐步显示关厂,全球7代以上LCD产线中,中国内地厂商的产能面积占比将从2019年的44.8%,有望跃升至65.3%。
其实从2017年开始,京东方和TCL华星就先后投产全球最先进的10.5/11代LCD面板生产线,推动全球LCD面板产能大幅增长,由此一度带动LCD电视的价格持续下滑。如今,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京东方在武汉的10.5代线投产,正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惠科在绵阳的8.6代线产能已经进入爬坡期;华星光电的深圳11代线也处于产能释放阶段。国内面板厂商产能释放后,也将进一步引发LCD市场整合,填补韩资撤退缺口。
前不久,TCL华星COO赵军谈到他对2022年面板市场的判断时表示,今年显示面板的行情比较复杂,“我们对于大尺寸面板的市场价格还是保持相对谨慎乐观的态度。”中尺寸面板方面,需求虽然短期之内有回调的风险,但是从长期来看预计将保持高位平稳的状态,“高端的笔记本电脑、电竞显示器以及高端车载屏幕也还存在较大的结构性增长机会”。小尺寸面板市场,目前整体的供需和价格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
京东方方面也表示,2021年下半年以来,面板价格出现结构性调整,电视和IT类LCD产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目前LCD电视面板价格跌幅已经明显收窄,相信下半年有机会迎来反弹。
由于面板在电视整机成本中占比极高,随着LCD乃至OLED面板价格的不断下跌,业内的各家电视厂商也正面临新一轮的价格战。终端消费者也尤为关心即将到来的“618”,是否是入手大屏巨幕家庭影院的好时机?
当前65英寸LCD电视的价格已经跌至2200元价位段,75英寸产品最低也只要3500元,但更大屏电视的价格仍处于高位(比如85英寸LCD电视售价基本都在8000元乃至万元以上)。3月17日,Redmi正式发布了RedmiMAX100英寸巨屏电视,已经将这个尺寸的液晶彩电价格下压到历史最低的16999元,但这样的价格依然是普通消费者无法承受的。
简单来说,其原因在于物理结构和产能问题,导致电视和面板行业普遍存在的大屏溢价现象。比如今年3月,32英寸LCD面板均价为40美元,65英寸面板均价在166美元左右,而到了75英寸级别,均价直接再贵出100美元。相比较于显示面积的增加,大屏巨幕电视的溢价幅度显然更为夸张。
目前从上游供应商以及市场分析机构的反馈来看,2022年的LCD领域随着面板价格的不断下跌,预计面板企业将对自身产能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大尺寸面板的产能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溢价幅度也将随之缩水。
而提及超大屏就不得不提激光电视领域。由于引入新一代激光光源和激光芯片,激光电视发光效率上的提升和产品成本的下降已有目共睹。业内预计2022年激光电视的国内出货量将达45万台,同比增长60.7%。
至于OLED领域,尽管今年第一季度65英寸OLED面板价格环比继续下跌5%,但相对LCD来说仍然显得“高高在上”。48英寸OLED电视价格是同尺寸LCD产品售价的6.9倍,65英寸产品价格也要后者的3.6倍左右。利好消息是,LG主导的W-OLED产能正在全速运转,三星首发的QD-OLED则开启了大尺寸OLED面板市场双品牌供应时代。此外京东方等投资的RGBOLED8.5/8.6代线,也会在未来丰富大尺寸OLED的供应。预计2022年OLED电视面板出货量将首次突破1000万片,占据整个电视市场的4%左右,OLED电视的普及之路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过,在IT和数码领域,OLED的前景则是一片光明。预计2022年OLED笔记本电脑面板产量同比将增长80%,达到970万片;OLED显示器面板出货量会来到80万片,增长幅度将高达700%。同时,依托苹果产品的热卖,预计miniLED面板的涨势也将是行业关注的热点。至于当下最火热的柔性OLED智能手机屏幕面板,自不必多说。
今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彩电市场零售量规模为903万台,同比下降8.8%;零售额规模为280亿元,同比下降10.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5英寸及以上大屏电视的销售量增幅高达60%,销售额增幅达36.5%!电视厂商也寄希望于降低大屏电视的价格门槛,以拉动消费者更换大屏产品的热情,届时终端大屏电视必会刷新价格新低。今年“618”预计将迎来各家厂商的更多促销优惠,躺在沙发上就能享受的巨幕影院,谁又能拒绝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86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