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范文(暑期实践报告范文1000字)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青春有我赴四川广元朝天区李家镇流水村暑假社会实践队于2022年6月15日至7月5日在广元、青海、广东、河北和新疆五地分别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反诈知识普及、国家反诈中心APP的宣传于应用、反诈知识宣讲及问卷调查的活动,提高居民反诈意识,打击诈骗犯罪。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犯罪分子也看准了时机通过网络进行诈骗。据新闻报道,公安部发布的2021年反诈数据中,国家反诈中心2021年紧急止付涉案资金3200余亿元人民币,、拦截诈骗电话15.5亿次、成功避免2800余万名民众受骗。2021年,公安机关共开展主题宣传1.5万场次,发送公益短信36.2亿条,国家反诈中心APP累计向民众预警2.3亿次,受理民众举报线索1110万条。可见我国国民反诈意识薄弱,且存在大量电信诈骗分子仍未被警方绳之以法。为此我对组织反诈知识宣讲、问卷调查、入户走访、派发传单等形式提高身边人的反诈意识,从受害者的角度预防诈骗。

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范文(暑期实践报告范文1000字)

另外,通过走访入户我们也了解了一些犯罪分子常用的诈骗手法如:1、感情式欺骗:冒充朋友、亲戚让受害者汇钱或向其借钱;2、冒充购物网站、银行、电信工作人员诈骗:此种情况犯罪分子经常通过伪基站、改号软件等技术性受害者发送虚假短信,让受害者误以为账出了问题,随后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打电话,以“核实求证”等理由骗取验证码,盗取钱财,此种方法是犯罪分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3、天上掉馅饼式:犯罪分子通过中奖为由向受害者进行诈骗,其常用句式为“免费xxx”,多数人看到“免费”二字就被冲昏了头脑,此种诈骗形式巧妙地利用了人们贪婪的心理进行网络诈骗。

此外,通过对受害者的调查,我们发现受骗者通常是20至40岁的青年和中年人,他们熟悉网络,在电信诈骗面前的防范心理较低,常常容易陷阱骗子设好的陷阱。其次在外务工人员和一些无业人群更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人群,他们通常急于赚钱,容易听取骗子的花言巧语,从而被人利用。

为了让骗子无机可乘,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下几种方法,以便于大家使用预防诈骗。

1、妥善保管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泄露、贩卖等现象突出已成为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许多电信网络诈骗方式都以获取被害人隐私信息为先决条件和必经步骤,因此,广大人民群众要把好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一道关口,从源头杜绝隐私外泄对于避免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首先要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职务等重要信息。不将身份证照片或号码保存在手机中。还要保管好个人账户信息。在相关网站输入账号、手机号码、查询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要谨慎核实域名真实性,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连接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不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谨防钓鱼陷阱

2、加强账户安全管理

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反映出部分群众银行账户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因此,提高银行账户安全性,给自己的账户上好“锁”,是风险防范的关键一环。所以为了保护账户安全可以为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设置复杂程度较高的密码;不在其他任何网站上设置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不向任何人透露或转发短信验证码及其他形式的动态密码。

3、培养良好的支付习惯

电信网络诈骗尽管无孔不入且真假难辨,但只要群众时刻保持警惕,养成良好支付习惯,把控住对外转账汇款的最后一道关口,仍可有效避免资金损失。在接到熟人通过短信、微信、微博、QQ、邮件、语音等形式发送的转账请求,或询问银行卡、网银密码等重要信息时,要通过电话核实确认;陌生人或长期失联的“熟人”要求汇款时,须保持谨慎多方求证,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银行、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咨询;如确需向对方转账,应尽量选择次日到账方式并于事后再次核实,如有异常及时申请撤销;具有移动支付习惯的消费者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支付产品,并下载安装正版应用软件;避免在与移动支付软件绑定的银行卡中存放过多资金以便分散和锁定风险。

文献:澎湃新闻《公安部发布2021年反诈数据》

人民网《常见电信诈骗手段有哪些哪些人群最容易上当》

澎湃新闻《【防诈反诈】五大对策,教你如何反诈防骗!》

图片:bkx007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8544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