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航空航天部部长(航空航天部直属高校)

1、袁隆平

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航空航天部部长(航空航天部直属高校)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男,汉族,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现居湖南长沙。1953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无党派,研究员。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曾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科协副主席。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黑龙江延寿县经济发展顾问。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团队回应转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于实践。挪威议员提名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印度遗传学家和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角逐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2016年7月20日,袁隆平亲自选育的超级稻新组合实割亩产832.1kg(干谷),打破双季早稻产量世界纪录。2016年10月10日上午,“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百亩片攻关基地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收割。该基地的水稻实验品种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超优1000”,经以中科院院士谢华安为组长的专家组验收,实测亩产达到1013.8公斤,创造了新的杂交水稻高纬度亩产世界纪录。2016年11月19日,袁隆平“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测产验收组测产后宣布:该项目年亩产量达到1537.78公斤,项目实验获得成功,并创造了水稻亩产量新的世界纪录。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2、屠呦呦

为中国人、为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

送去了生的希望,送去了福音

屠呦呦简介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后为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在大学4年期间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1956年,屠呦呦针对全国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kiachi-nensis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kkariadichotomaL.var.kanceokata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之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1978年,该书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79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该奖的大陆科学家。

3、申纪兰

积极维护新中国妇女劳动权利

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

申纪兰,女,汉族,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顺西沟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劳动模范。历任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主任、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妇联第二至四民央执委。1951年协助李顺达创办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带领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实行男女同工同酬。1952年第一次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经三十年努力,使西沟村成为山西省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的典型。1953年参加丹麦哥本哈根世界妇女代表大会。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79年、1989年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申纪兰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见证人从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到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全国唯一的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被国际友人称为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申纪兰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在周恩来总理家中作过客,和邓小平一起照过相,江泽民同志称她是“凤毛麟角”。胡锦涛、李鹏、朱镕基、薄一波还亲自到西沟村看望过她。申纪兰还代表中国妇女参加了1953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访问过前苏联首都莫斯科,前波兰首都华沙和前民主德国首都柏林等社会主义国家,还受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中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四川汶川大地震,她把自己一生积攒的1万元钱捐给了灾区人民。在家,申纪兰在村里除了为集体操心外,还要种地做饭、伺候公公婆婆。为了照顾好婆婆,申纪兰和婆婆睡在一个炕上。

2001年6月,她受全国保护母亲河委员会表彰,李瑞环同志颁发给她奖金两万元,但她回村就捐给村里打了眼机井,让全村群众吃上了自来水;2001年7月1日,她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当时的长治市委书记代表中组部发给她奖金5000元,她又毫不犹豫地把这笔钱交给了村集体。

三十多年来,她不要厅级干部的工资,原来每月只拿村集体150元补贴,这两年才拿到300元补贴。

于敏

长期领导参与核武器的研究和设计

更为氢弹的研发做出卓越贡献

用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

用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于敏,天津宁河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做出了优异成绩。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1月起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9月18日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孙家栋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

成了国家的栋梁

导弹、卫星、嫦娥、北斗

都是属于他的传奇

孙家栋,男,1929年4月出生,辽宁省复县人。1958年毕业于前苏联儒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七机部五院(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1985年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领导卫星研制和发射的技术管理工作,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相关技术的国家。

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3个我国第二代应用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负责3个工程大系统的总体设计、技术决策和技术协调,主持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3个卫星航天工程均取得圆满成功。

他担任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代和二代工程总设计师,作了多项重要决策,主持解决多项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北斗导航一代系统实现了三颗卫星组网应用。目前,北斗导航二代系统正在部署中。

他是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他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提出了工程研制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作出重要决策,主持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问题。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在一年工作寿命内实现了全部工程目标与科学目标,并实现可控撞月。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获得圆满成功。

孙家栋50年来倾注于中国的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继续活跃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他为人正直,顾全大局,并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航天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

黄旭华

中国核潜艇之父

在到处都是惊涛骇浪的时代里

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他的人生宛如深海中的潜艇

无声却已拥有无穷的力量

于敏、孙家栋同属“两弹一星”元勋

黄旭华则是公认的核潜艇之父

这3位都是国防军工战线的佼佼者

像这3位一样的军工人

共同为中国人筑起坚固的国防长城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1926年3月生于广东海丰,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黄旭华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的创始人之一,曾任某型号艇总设计师,作为总技术负责人,成功执行了某产品的设计研制、水下发射试验等任务。

1926年3月12日,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汕尾市红海湾区田墘镇一个乡医之家,名曰"黄绍强"。

1938年,黄绍强和大哥赶往迁广东揭西山区的聿怀中学求学。初中肄业于汕头聿怀中学。

1940年夏,战事吃紧,黄绍强已无法坚持在聿怀的学习,意欲追随大哥去广西桂林中学读书,北上梅州,因错过考期前行受阻。

1941年夏初,黄绍强经兴宁、越韶关、奔坪石、掠湘南,经过整整两个月终于在8月初抵达桂林,并顺利通过桂林中学的入学考试,并改名"黄旭华",取自"旭日荣华"。

1944年,黄旭华几经辗转到了重庆,进入国民政府为流亡学生开办的大学特设先修班。后被保送到中央大学航空系,接着又以第一名考上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

1945年,黄旭华被保送到中央大学航空系,接着又以第一名考上国立交通大学。

1949年,黄旭华毕业于交通大学造船系,成为中共预备党员。7月,黄旭华被选派到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学习。先后在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上海招商局(海运局)工作。

1952年秋,黄旭华被调往港务局担任团委书记。

1954年,黄旭华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选送参加苏联援助中国的几型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

1956年,黄旭华与同事李世英结婚。

1958年,黄旭华调到北京海军,任核潜艇研究室副总工程师。

1961年11月,黄旭华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〇九研究室副总工程师。

1965年,研究所组建,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

1966年,黄旭华和一批技术人员进驻辽宁的荒岛葫芦岛。

1970年,黄旭华主持设计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1983年,黄旭华被任命为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1988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致力于为核潜艇的研制献计献策,促进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作为核潜艇技术领域的带头人,黄旭华率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型号研制,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船舶设计大师两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两位、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1位、型号总设计师7位、型号副总设计师30余位。

1994年,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黄旭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全国道德模范""潮汕星河成就奖"等多项荣誉。12月8日,黄旭华捐给母校白沙中学和白沙小学各10万元港币,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12月21日,黄旭华从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中拿出20万元港币捐赠给中船重工719所离退休及社区管理办公室,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离退休职工。

李延年

李延年,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11月出生,1945年10月入伍,河北昌黎人,原54251部队副政治委员。参加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边境防卫作战等大小战斗20多次,抗美援朝中在伤亡严重情况下,指挥部队协同作战,毙伤敌军600多人。荣立特等功1次,三等功、小功若干次,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由独立二级勋章、三级国旗勋章,其英雄事迹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收藏。始终保持老英雄、老党员、老军人的革命本色,居功不自傲,自身要求严,离休后被评为“先进离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

1945年10月,李延年在东北吉黑纵队参军入伍,12月参加榆树县同国民党伪保安团作战,虽然是第一次参加作战,但作战十分勇敢,战斗结束后才发现自己负伤,被连队记小功一次。

1946年4月,李延年所在吉黑纵队参加了解放长春的作战,战斗异常激烈,随后又随部队参加1947年夏季作战,秋季、冬季攻势作战。因为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冬季攻势作战后的休整期,李延年被派往东北军政大学第十期军事队进行了半年的学习。学习结束后,担任警卫连副排长不到2个月,就提拔为排长。

辽沈战役打响后,李延年所在十纵负责坚守沈阳通往锦州的唯一通道,辽西走廊之咽喉——黑山、大虎山,堵住廖耀湘兵团。面对敌人五倍于我的主力部队,他们在阵地坚守三天,让敌人未获寸进,为友邻实施包围,争取了时间。第四野战军在东北三年的作战总结中对这场阻击战给予了高度评价。辽沈战役结束后,李延年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还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宜沙战役等战斗,每战争先,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8月,李延年在湘西剿匪期间被提拔担任连队指导员,并率领连队以微小代价消灭土匪200余人。

抗美援朝开始后,李延年所在部队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年10月8日,志愿军第47军140师418团3营7连指导员李延年所在营奉命对失守的346高地实施反击,李延年带领连队负责从左路攻击,率先夺下一个山头。9日天亮,3营攻占346高地主峰在内的五个山头,7连同另外三个连队汇合。李延年立即组织官兵做好随时迎接敌人反冲锋的准备。在美军的反攻中,面对轮番强攻和远程炮火、轰炸支援,3营官兵也伤亡惨重。战斗到9日下午,在顶住敌人的反扑后,7连只能编成4个班了,其他三个连情况更差,于是李延年主动召集四个连的干部召开会议,整顿组织部队,宣传胜利,追悼烈士,并带领大家进行阵地宣誓。在惨烈的战斗中,李延年善于做好官兵的思想工作,针对部队伤亡严重的情况,先后5次整顿部队,在营连干部牺牲较大的情况下,协调组织4个连作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有力的鼓动口号,在战斗顺利的情况下鼓舞部队勇猛向前,在紧急情况下,压住阵脚,转危为安,部队保持了高昂的战斗热情。在他的指挥下部队连续攻占敌阵地,打退敌数次反扑,毙伤美军600余人,使其无力继续推进,以自身的牺牲维持了47军战线的稳定,为我军展开的反攻奠定了基础。战后,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1次、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李延年从朝鲜战场凯旋回国后,又在部队兢兢业业奉献了29年1979年2月,广西军区某师奉命参加边境防卫作战,作为师政治部副主任,他多次深入前沿阵地,积极做好部队的思想工作,激发官兵保家卫国战斗热情,2次荣立三等功,为祖国国防安全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离休后,始终保持一名老英雄、老党员的革命本色,坚持读书看报听广播,自觉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关心时事政治,坚决拥护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了政治立场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积极发挥自身余热,致力于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教育活动,把自己获得的各类证章全部捐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和广西军区军史馆,经常为青少年讲述战斗故事、传承战斗精神,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中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关心干休所各项建设,积极主动献言献策,为了做好干休所的美化绿化,还精心挑选了自己种植的盆景主动捐献给干休所。家庭和睦,夫妻感情融洽,家属患病身体不好,他每天买菜做饭,忙里忙外,在干休所的同志中口碑好,被广西军区先后评为“先进离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

张富清

张富清,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人,1924年生,1948年参加解放军西北野战军,1955年转业到恩施来凤县。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来凤支行离休干部。获得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和师战斗英雄称号。

1948年6月,张富清作为十四团六连战士,在壶梯山战役中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歼敌两名、缴获机枪一挺,并巩固了阵地,使后边部队顺利前进,获师一等功;

1948年7月,张富清作为十四团六连战士,带领突击组6人,在东马村消灭外围守敌,占领敌人一个碉堡,给后续部队打开缺口,自己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获团一等功;

1948年9月,张富清作为十四团六连班长,在临皋执行搜索任务,发现敌人后即刻占领外围制高点,压制了敌人封锁火力,完成了截击敌人任务,迅速消灭了敌人,获师二等功;

1948年10月,张富清作为十四团六连班长,在永丰战役中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了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获军一等功。

参加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任副排长,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签署这张报功书的,是战功赫赫的彭德怀元帅。彼时,他是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报功书的主人,正是张富清。

永丰战役,张富清荣获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等功。因为打仗勇猛,彭德怀到连队视察鼓劲的时候,多次接见他和突击组战士。“见面时彭司令拉着我的手讲,‘你在永丰战役中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还亲手给我授勋。

1997年张富清参加县里组织的老年活动,被评为先进个人;

先后两次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除了特等功,还3次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

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镌刻着“人民功臣”四个大字勋章一枚;

2019年5月,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2019年6月17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宣传部在湖北省来凤县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2019年6月26日,入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名单。

军人

军工科技工作者

8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5名是“军字头”的

很多人都说

这是理所应当的

因为参照

“共和国勋章”授予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

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

这一定义

军人

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拼死搏杀

在保卫国家

军工科技工作者

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创新

在保卫国家

保卫国家的巨大贡献者

非他们莫属

保家卫国的卓越功勋者

也是非他们莫属

今年10月1日

新中国70周年华诞

将举行盛大阅兵式!

届时

中国的最新武器

将向全世界亮相

这里面一定有无数军工科技工作者的血汗

也一定有无数子弟兵的刻苦训练

共和国勋章

是他们真正的历史地位

这份至高荣誉

是一种致谢

更是在表达致敬

谁把国家民族扛在肩上

人民就会把谁装进心里

共和国就会把谁记在功劳簿上

风雨70载

感谢有你

璀璨夜空

他们才是最亮的群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8543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