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二十不惑什么意思(二十不惑三十而立四十什么)
「家」的远景
想要让这些年轻人真实的困惑不会被轻飘飘地展现出来,还有第二个层面就是心理真实。这其实也是一个影视语言的功课。最重要就是我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跟观众讲故事。
我第一时间能够想到的例子就是梁爽的那两场分手的戏,两个人通过反复按电梯来传达不舍,还有就是,赵优秀走了以后,梁爽一个人留在出租房里,最后让她崩溃的一瞬间,是因为最后一张洗脸巾用完了,她找不到,原来都是赵优秀在帮她打理。她这才放下了所有的防备,坐地上号啕大哭。
还有像姜小果和师父因为晋升高级经理的名额有矛盾之后,都没有面对面爆发,而是两个人都想把一起注册的汗蒸馆会员注销了,后来姜小果发现是师父先注销的,站在原地发呆。
这种不得不忍耐、憋屈,还有同事之间暗戳戳的较量,也是职场生态的一种展现。她没有太多的台词,也不用过多的语言,一个眼神就够了。
我就是希望找到一些情绪点,找到一些能够跟观众建立起联系的一些小动作,让观众们更容易带入到那份真实的情绪当中去。
有的观众会产生一种四个女生生活太顺、太幸运的观感,不太现实,这我能理解。但是我自己并不认为她们有多特殊或者多幸运,她们就是四个普通人。我们也能看到这四个姑娘表面生活以外,背后都是一地鸡毛。这其实就是我们的故事空间。
老实讲,她们的选择也好,或者是面对的境遇也好,我没觉得她们四个人的经历跟观众们的生活有多么明确的出入。只是说,可能不见得每一个人都是主播,每一个人都在投行工作,或者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家庭破产,但是这些事儿它也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
开头的时候,罗艳辞了稳定的工作。其实我们当时在做剧本的时候,就有一位编剧老师提出过异议。她说现在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讲,可能才是某种意义上的主流,或者说是一个他们的文化氛围,这才是一种基于现实的选择和设定。
一部电视剧确实是现实生活的缩影,但同时要跳出生活来传达创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它也是独立个体。作为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成长故事,我们肯定会关注现实,但是不可能完完全全照搬现实,也只是截取一些片段和一些部分来呈现。
有观众觉得爱情戏在国产剧中反复出现,到最后都是谈恋爱。我觉得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大家确确实实是有嗑CP的习惯,或者说这是一种需求。好的爱情戏一定是会让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剧都更好看。
我观察到,现在有一部分的年轻人不会把爱情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了,有爱情可能很好,但是没有的话也没关系,一个人或者跟朋友们在一起也能活得很开心。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爱情在生活里的比重,以及爱情的重要性,都越来越小、越来越少。所以说,一部剧还有对职场的未来、家庭生活的走向、友情的各个方向上成长的讨论。爱情不是这盘菜里唯一的那一道主菜,而是充满了风味的配菜。
但是要把比重、轻重缓急给拿捏好,一部电视剧还是需要有爱情的成分的,它是会增分的、会提供更多趣味的。
在我们创作、拍摄的过程中,有一个难点是对丁一煊的刻画。她是一个母胎solo,20多年都没有经历过一段亲密关系。突然开始了一段亲密关系以后,她的生活状态会发生什么样的转变,其实是花了很大功夫的。
我们当时研究过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比较深,就是在这段亲密关系开始后,两个人的称呼要怎么来转换。刚刚开始谈恋爱,到底要叫对方的名字,还是说要叫宝贝或者叫叠字。丁一煊第一天跟朱周晨确立了情感关系以后,还是会叫他朱医生,但她的姐妹们就起哄说你怎么还在叫他朱医生,应该改变称呼,叫「亲爱的」或者「宝贝」了。丁一煊听了以后就毛骨悚然,觉得很肉麻,根本叫不出口。我们当时问了好多身边不同的朋友,以母胎solo这群人为主,想知道他们会改成什么样的称呼。最后一归纳,发现有一种方式还是以彼此的职业相称。
在《二十不惑2》拍摄前期,我们更多的功课是做在一些不熟悉的地方。要拍有关职场的戏份,甚至拍职场剧,如果没有职场的经历,我觉得是拍不好的。如果没有这些职场经历,也需要在创作的初期进行大量的实习、体验生活,才能够清楚地捕捉到职场中的问题,我觉得所有的创作者应该都有这样的认知。
导演黎志在拍摄现场 受访者供图
我大学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有比较长一段时间是在电视台的栏目组工作,朝九晚五,在上下班高峰时间通勤。研究生毕业之后,我还在搜狐做过记者,在当时的大厂里头干了一段时间,所以对职场环境还是理解的。
但我对直播这个行业就没那么了解。说实话,在拍这个戏之前,我看的直播非常少,也没有在直播间里买过东西。这是一个很当下的职业和状态。在拍之前,我跑去北京、杭州一些正在做主播的朋友们的直播间,站在他们旁边去观察、记录和这个行业有关的生态样貌。
在我原先天然的想象里,我觉得主播坐在镜头前讲讲讲,感觉是一个新闻节目或者是娱乐节目的主持人。
等我真的到了这种实际现场,我发现这些主播们极其放松,张口就跟镜头外的人聊天、打招呼,开始聊一些跟直播无关的事儿。我那天进到直播间,他们直接对着镜头说道「谁谁导演来了,你要不要进来跟我们一起打个招呼?」我吓得直往后退。
这是我当时第一个颠覆性的认知。
还有就是,直播间里的货架永远满满当当。上货品、上链接的人像打仗一样,整体是那种活泼又紧凑的感觉。类似这样实际的观察,和贴近现实的呈现,也用来支撑梁爽和她的团队。
现在,我无法概括整个市场对成长剧、职场剧的定义和理解。关于火不火,有没有红利,都不在我作为一个创作者关注的视野里。我可能更多的会关心「观众会不会看腻」这个问题。观众腻的,不是那些事件和情绪情感,是相似相同的桥段。在一些桥段的处理上,我希望用一个新瓶去装旧酒,即便还是那些个事儿,但是能弹出新的一些旋律来。
所以琢磨再三,我还是希望主人公有一些自己的态度,也就是说,不论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要勇于去寻求更广阔的一个天地,这也是为什么在故事的一开始,还是让罗艳辞职出国了,让她出去看一看,闯一闯。对年轻人未来的生活来说,这确实也算是另外一种人生解决方案。
即便它可能跟现在大多数人的想法是有区别的,但我依然觉得我们愿意去尝试和塑造这么一个人物。
这部剧最终并没有告诉大家什么是一个理想的职场、理想的人生,因为每个人对人生目标的渴望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希望在年轻的时候,用最快的速度积累更多的资本;有的人可能是希望度过平淡的人生,它是自定义的。
《二十不惑2》其实就给了观众另外一种答案,就是说我还有这样一个远大的目标,但是我不再那么焦虑、不再那么急功近利了。像姜小果原来可能最期待的是一套房,但她现在想去尝试点更放松的生活,到最后甚至可能不想买房了,我觉得这都算是一次进步跟成长。不见得去实现最初的目标,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着眼于当下,着眼于每一步的获得,就很好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85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