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族气节的人物故事(有民族气节的人物事迹)
苏武牧羊
武牧羊的故事大家一定并不陌生,苏武在汉武帝时担任郎官。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来将他迁到北海(现在的西伯利亚南部的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归汉。
有民族气节的人物故事(有民族气节的人物事迹)
苏武牧羊的故事,是“威武不能屈”“忠君爱国”的民族气节的典型代表,但和他同样官职的李陵却有着不同的遭遇。
李陵像
李陵出生在将门世家,爷爷是“飞将军”李广,叔父李敢也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员猛将,李陵年轻时担任侍中、建章监(相当于地方的军队长官)。善于骑马射箭,对人有仁爱之心,谦让下士,名声很好。
但是在天汉二年(前99年),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汉武帝召见李陵,想要他为大军运送粮草。李陵自认为自己手下尽是能人异士,说到“不须给马匹,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汉武帝为他的勇气所感便同意了,并诏令强驽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队。李陵的自信却为他带来之后长叹:"我无脸面去见陛下呀!"的战败。
李陵带领5000人马,深入敌后,没有支援,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但是奈何寡不敌众,双方僵持下的一个黄昏后,李陵换上便衣独步出营,拦住左右说":不要跟着我,让我一个人去干掉单于!"过了很久,李陵才回来,叹息说:"兵败如此,惟求一死!"
力竭被俘李陵长叹:"我无脸面去见陛下呀!"于是下马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余人。李陵兵败之处离边塞只有百余里,边塞把情况报告了朝廷,武帝想必李陵已战死,就把他母亲和妻子召来,要相面的人来看,却说他们脸无死丧之色。后来得知李陵已降匈奴,武帝大怒,后来司马迁曾向汉武帝提议,可能李陵投降另有隐情,不料被连坐施以腐刑。
汉昭帝时派使节到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为汉朝领步卒五千横扫匈奴,因无救援而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而要杀我全家?"使者说:"陛下听说李少卿在为匈奴练兵。"李陵说;"那是李绪,不是我。"李绪本来是汉朝的塞外都尉,驻守奚侯城,匈奴来攻便投降了。
后来,李陵曾两次去劝降苏武,但苏武斩钉截铁地说:“若阁下再提投降之事,我便自刎当场”,但两人确实是英雄相惜,汉昭帝时期,匈奴迫于汉朝的军事压力,不得不放苏武重归汉朝,期间,也有使者向李陵透漏可以回汉朝的提示,但李陵说:“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再次蒙羞。”也展示出李陵的决心。
李陵与苏武
最终在被关押19年后,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回朝之际,苏武与李陵话别,感叹李陵“每念足下,才为世英。器为时出。”
如果李陵当时宁死不降,就会成为汉朝的英雄被歌颂;又或者武帝没有对李陵家人实施满门抄斩的酷刑,李陵还会抱有一心回汉的心里寄托。在李陵与苏武的故事中,两者是一个威武不屈的代表,另一个是无奈投降的将领,两人在投降这件生死攸关的事情上的态度,由于坚定的程度不同,走向了两个不同方向。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以史为鉴,从人类历史中洞察人性和背后的兴替之道,使我们在未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自己的底线和信仰坚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84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