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脉地形图空白(山脉地形图(16条山脉14个地形区))
在冷兵器时代,地理枢纽有多重要?
《孙子兵法》指出,“道、天、地、将、法”五事决定战争的胜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雄关要隘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中,这些兵家要地被称为地理枢纽。作者从各个时期的整体形势切入,详细分析枢纽的战略地位、地理情况、城防要戍,以及战役始末和战略得失等,兴衰转变历历数来。
山脉地形图空白(山脉地形图(16条山脉14个地形区))
对于军事和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我认为它堪称军事地理类书籍范本。作者宋杰老师二十年成一书,他的文字融学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读来却不觉着枯燥,即使是我这样水平浅陋的历史爱好者也受益匪浅。
时间维度: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择取夏商至南宋末年这一时间段。因为自元以后再未出现长期分裂割据局面,且火药和火器的运用对战争走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枢纽的重要性随之降低。
空间维度:舍边境战争而着力于内地战争。这既是因为后者的影响远甚于前者,也是考虑到边境战争战线长、枢纽变动频繁的特殊性。
在上述时空维度内,宋老选择了十四处对战争走势至关重要的枢纽。它们的形成和演变,受时代生产科技水平和经济、政治重心转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处于主要经济区域间的边缘地带,水陆交通便利,并且拥有上佳的防御条件。
我国历史上的主要经济区域和政治力量格局,经历了从上古三代至秦汉时期的“东—西”对抗,到此后的“南—北”对抗,枢纽分布地区也从分隔东西的豫西走廊转向划分南北的淮河汉水流域。此外还有相对独立的四川盆地枢纽——汉中。
1、原生态枢纽——甘、韦、阑、管
“军队使用何种战斗方法,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的武器装备与进攻、防御手段,而这些归根结底,是由当时的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引自书中
夏、商、西周三代处于城市萌芽阶段,王城都邑皆有城无郭,缺乏密封式的保护。人们尚无守城概念,加上军队构成以车兵为主,交战双方都是在旷野上列好方阵,通过原始近战方式决定胜负。
这一时期已经形成夏族和东夷两股主要军事力量,双方交界处的“阑”“管”(今河南郑州)和附近的“甘”“韦”两地,成为对峙争夺的主要区域,枢纽地区初步形成。
成汤伐桀便是先拿下郑州附近的几个夏朝属国,然后通过“鸣条之战”灭夏。武王伐商也是先占领管邑,“牧野之战”灭商后,又分封管叔、蔡叔驻守此处监督商族遗民。
上古三代是中华文明的源流,我一直有所偏爱,加上宋老所写的导言和两篇附文精彩,故而这部分内容是我阅读着力最多处。附文详述了三代城市经济特征和城防缺陷,以及三代至秦汉的战术阵法,建议可在正文前先行阅读。
利簋铭文详细记载了武王伐商的“牧野之战”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险要的关塞和充足的粮粟,对于战争的胜败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客观条件。”——引自书中
自东汉末年开始,长期战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口和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政治地理结构由原来的东西对峙,逐渐变为南北割据。随着这一态势的演变,黄淮地区逐渐出现新的战争枢纽,从三国时的合肥、濡须到魏晋南北朝的寿春,便是当时不同军事力量所倚仗的战略枢纽。其中寿春以强大的防守价值和能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防守价值:寿春地处淮南,为南北交通枢要。在当时无论南征北伐,都以寿春所在区域为主要行军路线,故而受到各方势力的激烈争夺。而且该地区自然条件优渥,物产丰饶,能够为驻军提供充沛物资。
防守能力:寿春的城防体系分为核心层和外层。核心层包括两座内城、可容纳大量人员物资的外城,以及用于抵御外敌进攻的若干城外城。外层是12个周边城戍、5个水口要戍,共同组成戍守寿春的屏障。而且寿春城本身就具有极佳的防御条件,和洛阳那种四通之城不同,寿春四面环山绕水,水网纵横交错,防御方可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克敌制胜。
然而,任何战争若是一味死守,终究逃不了覆灭的命运。坚固如寿春也并非铜墙铁壁,自东晋以后频频易主。随着大运河的开凿,以及北宋以后政治重心地区向东北方向移动,昔日的枢纽也走向衰落。
3、攻守兼备——河阳三城
“在群雄割据的兼并战争里,如果没有稳固的立足之处,进攻或相持时缺乏兵员粮草补给,不能持久作战,一旦受挫,又无退军安身之地。”——引自书中
河阳三城是本书中最为特别的一处枢纽,它由位于黄河北岸、河中沙洲以及南岸的北城、中潬城和南城,以及两座浮桥组成,是西晋至隋唐时期沟通黄河南北的要隘。河阳南面就是被誉为“天下之中”的东都洛阳,欲取洛阳,必先下河阳。
从上述地理位置描述已可知,河阳三城具有无可争议的战略价值,是阻扼黄河以北敌对势力过河入侵洛阳的关要。在战争中,两座浮桥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粮草兵力,一旦转入防御,又可通过斫断浮桥阻止追兵。无怪乎顾祖禹将之誉为“天下之腰臀、南北之噤喉”,严耕望先生更称其为“中古时代南北交通之第一要津”。
宋老将河阳三城这一章写得十分好,尤其安史之乱中李光弼退守河阳、多次阻断史思明进攻的那部分内容更可谓华彩篇章,推荐大家重点阅读。
阅读军事地理学类书籍,脑海中需经常调出不同区域的地图,随着文字描述自动形成山脉、水流等地形,以及城防布置和行军路线、攻守态势等动态轨迹。我的地理学得不太好,需要不时对照图片补充想象空白。
本书地图均集中于书前,阅读查找多有不便。另外,受多种因素限制,最后入书地图22幅,尚有一部分未能纳入。为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在前言中已留下出版社邮箱,建议大家积极索取。我发出邮件后第二天就收到了一套42张高清大图,十分欣喜。
读完本书由衷感慨,像这样的书细节处须用功太多,非专业学者长期研究不可得。在这个习惯搭便车、走快车道的时代,还能有人愿意花十年二十年时间扎扎实实地做研究考据,这是读者的福气。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84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