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洗手七字诀(疫情防控洗手七字诀)

古代,洗手的意义主要在于其礼仪价值——直到匈牙利产科医生,“洗手之父”塞麦尔维斯发现了手部卫生对于降低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作用。面对从古至今,无处不在的传染病威胁,仅仅依靠肥皂和清洁的水洗手,就能将腹泻病的发生率降低40%,让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降低25%。读完全文,掌握正确洗手的“七字诀”。

无论中外,洗手都是一个老传统。

在中国西周时代,因为还没有发明筷子,所以哪怕是贵族也只能用手抓取食物,这种饮食方式也衍生出了餐前洗手的习惯。除了就餐之外,在举行祭祀典礼之前,周代的贵族也是需要洗手的,这种礼仪被称作沃盥礼。沃的意思是就是从上向下浇水,而盥的意思就是洗手、洗脸。

洗手七字诀(疫情防控洗手七字诀)

■盘

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青铜器之中,匜的用途就是浇水洗手。而倾倒而下之水自然需要有另外的器皿承载,这就是盘。根据《左传》的记载,进行沃盥礼的时候,需要三个人来帮忙。一个负责拿着匜浇水,一个负责用盘来接水,另外还有一个负责递毛巾擦手。

■匜

尽管在微生物学尚未发端的年代里,这样的洗手其礼仪的意义远大于卫生方面的价值。但就算是这样,人们依然能很直观地看到洗手可以去除手上那些肉眼可见的污秽,因此在久远的过去,不同地区的人们都少不了这样的生活习惯。

而且,手因其灵活而对人极其重要,洗手这样的活动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意味。《笑傲江湖》中衡山派刘正风举办金盆洗手仪式,以昭告天下自己将不再涉足江湖恩怨;《圣经》中的彼拉多在将耶稣钉上十字架之前也洗了洗手,以表示杀死耶稣不应该归罪与他。

■《判处耶稣后洗手的彼拉多》

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洗手的真正价值尚未得到正确认识。

洗手拯救母亲

19世纪,一名叫做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的匈牙利医生来到了维也纳求学,并成功地成为了一名妇产科医生。他所在医院的产科分为两个病区,一个由医生负责,一个由护士负责,产妇被分到哪个病区取决于她是在星期几来到医院。在医学教育之中,医生受到的教育更加全面、高深,而护士在专业知识层面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但塞麦尔维斯却惊奇地发现,在医生负责的病区之中,产妇因为产褥热而导致死亡的情况远远多于护士管理的病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为了解答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塞麦尔维斯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对两个病区的每一个因素都都进行了思考,然而却一次次得到了否定的答案。诊疗技术、环境、建筑因素、用药方式、产后护理方案等等,这些因素都不是导致产妇死亡的根本原因。

这些失败让塞麦尔维斯感到了绝望,为了缓解自己的低落的情绪,他决定去威尼斯度假,放松一下心情。当他再一次回到维也纳的时候,另一个打击落在了他的头上,他的好友、病理学家雅各布·科勒什克去世了。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病理学家以生命的代价启发了塞麦尔维斯,并让后者获得了拯救无数生命的宝贵知识。

这一切还要从科勒什克的死因说起。原来,他在工作的时候进行尸检,并不慎被割破了手指,不久之后,他便因为全身感染了死亡。为了寻找他的死因,他的同事进行了尸检,而塞麦尔维斯在悼念好友的时候反复阅读了尸检报告,并有了重大的发现。科勒什克虽然是名男性,但是其尸检结果与那些死于产褥热的产妇一般无二!

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塞麦尔维斯的脑海之中,其实科勒什克的死亡和产褥热发生的原因是一样的:尸体之中存在某种微小的颗粒,通过某种方式,这些颗粒从尸体被传播到健康人体内,进而引发了感染,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于是,不同病区之中产妇死亡率的差异也有了合理解释,正是因为医生会对死亡的产妇进行尸检,之后又用未曾清洗的双手为其他产妇接生,这才导致了产褥热的发生。

于是,在科勒什克去世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塞麦尔维斯便提出所有的医护人员都需要洗手,并且使用含氯消毒剂。当施行了这项措施之后,产科病区因产褥热导致的死亡率迅速下降,因为塞麦尔维斯提出了这项小小的举措,无数产妇和孩子的生命得到了拯救。

但是,因为当时的保守传统,医学界并没有接受塞麦尔维斯的理论,而这位作出重大贡献的医生最终在一家精神病院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全球一起洗手

尽管塞麦尔维斯的人生以悲剧收场,但是紧随着他的脚步,无数医学家意识到了微生物致病理论的正确性。英国医生李斯特通过对这一理论的运用,在外科手术中采取了消毒措施,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而消毒技术也和麻醉并列成为外科学的两大基石。直到现在,外科医生在手术之前依然需要经过严格的洗手程序。不止是外科医生,任何一个专业的医生都会被要求,在接触每一个患者之前都需要进行洗手,以避免交叉感染。

在医学专业领域之外,洗手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并被认为是防控感染性疾病的常规手段,而这同样是因为微生物致病理论被推广宣传,以及公共卫生知识普及的结果。在1918年,一场大流感席卷全球,而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民众进行的健康宣传中,并已经包括了洗手这项措施。

美国也不例外,经过了19世纪微生物学的重大进展之后,20世纪初的美国人对致病菌的危害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当时的美国人认为纸币因为带有大量致病菌而是一种危险的东西,根本不应该用手拿,而图书馆里的书自然也成了疾病传播的温床,导致图书馆不得不向公众承诺,会对书籍进行消毒。

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商人们的鼻子敏锐地嗅到了商机的气味。肥皂生产厂商在1927年联合成立了清洁协会,这家机构以儿童为宣传重点,向大众宣传保持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这样的宣传显然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30年代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中,肥皂名列第三,把咖啡和糖甩在了身后。这也间接说明洗手已经成为了美国人的一项日常习惯。

事实上,有研究者认为,这样的清洁运动也带来了一定副作用。在强调重视卫生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洗手,还包括整个生活环境的清洁,而过分的清洁的环境不利于人体免疫系统激活,使得青少年对传染病的抵抗力降低,这也是脊髓灰质炎流行的原因之一。但尽管有这样的观点存在,对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而言,洗手依然是对抗传染病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如何正确洗手

尽管每个人每天都在洗手,但并非每个人都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洗手依然是个简单、快捷的搓洗而已。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热衷于科普的医护人员会抓住每一个机会普及规范的洗手流程,而这一流程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清洁手部的每一个细节。

这种被医护人员广泛使用的方法被称为“七步洗手法”,为了便于记忆,还有一句配套的谐音梗口诀:“内外夹攻大力丸”。下面我们不妨在这个口诀的引领下,对七步洗手法略作了解。这句口诀的每个字代表一个洗手的步骤,而每一个步骤都应该持续超过15秒。

内(内):双手掌心对搓。

外(外):用一只手搓洗另一只手的手背,并相互交替。

夹(夹):手心相对,手指交叉、相互夹在一起搓洗。

弓(攻):一只手的手指蜷曲,弓起来在另一只手心搓洗,之后交替。

大(大):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转圈搓洗并交替。

立(力):一只手指尖并在一起,立在另一只手的手心搓洗,并相互交替。

腕(丸):一只手搓洗另一首的手腕,并相互交替。

不难发现,当我们把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15秒执行的时候,整个洗手过程确实需要花费数分钟时间。希望你能拥有这样的耐心,毕竟这个简单的操作对我们的健康大有裨益。而且,虽然会花费一点时间,其流程也比西周贵族的沃盥礼简单多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8475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