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翻译)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中有一首“二妃游江滨”,挺有意思。今天正好来聊一聊。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翻译)
全诗是: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佩环。婉娈有芬芳。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要看懂这首诗,那就必须要追溯《诗经》了。首先,二妃游江滨。这里是对《诗经》中《周南·汉广》的一个化用。诗云: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大概意思是说: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诗歌体现了一种企望但不可实现的情愫,因此开篇就注定了本篇的悲情色彩。
根据《汉广》,刘向《列仙传》中又进一步演绎出了一个神话故事:叙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自由逍遥地顺风飘舞,郑交甫遇到了她们便一见钟情,请她们解环佩相赠以为信物,二女答应了他的请求。交甫把环佩藏在怀里。那两位神女都年青美貌(婉娈),浑身飘散着香气。郑交甫收到玉佩后,非常的高兴,揣在怀里准备去给仆人炫耀。可刚走了十几步,怀中的玉佩已经不见了,再回头找二女,怎么找也找不到,大白天消失了。
前面的四句,化用了找个故事,其实是再说美好的东西、美好的时刻容易变化和失去。后面的内容则是作者的发挥,进一步描写相爱的欢愉时刻,女子的美貌,和他们之间的海誓山盟。“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倾城”是指代用法,来自《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歌曰:“绝代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迷下蔡”则来源于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臣东家之子,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地名)。”
这里描写二妃的美貌和彼此的盟誓为后来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前面《列仙传》的故事前面说过了,他们有海誓山盟的爱情,然而又分别了,失去了,甚至彼此的信物也消失不见了。思念由此被激发出来。
《诗经》里有一首《伯兮》,大概是这个意象的来源。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歌大概描绘了一位少妇,她的丈夫为国王去打仗,而自己每日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中。
我的丈夫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我的丈夫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自从丈夫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膏脂哪样还缺少?为谁修饰我颜容!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丈夫,想得头痛也心甘。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丈夫,使我伤心病恹恹。
这里的谖,通"萱"。也就是我们俗话中说的黄花菜。
萱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三句从《伯兮》而来,种植着花草的房子里,长出了忘忧草,表明陷入了深深地思念;“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对应“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说明了女子的头发蓬乱,并不是没有好的洗发水,而是没有展示自己美丽的人在眼前。其雨怨朝阳则指希望下一场忧伤的雨,结果却迎来了炙热的太阳。表明心中的事事不如意。
最后这一句: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表明了诗歌的主旨,也使诗歌变得意味深长。美好的时光容易失去,美丽的誓言也容易变化。
结合到阮籍所处的时代,不禁让我们联想:司马懿深得曹操曹丕曹叡的信任和恩泽,曹叡三十多岁病逝的时候,曾向司马懿和曹爽托孤,他拉着司马懿的手,诚恳地希望他能尽心尽力地和曹爽一起辅佐年幼的太子曹芳,司马懿对这位明君也很敬畏,信誓旦旦地说会不负其所托。
这不就是所谓的“誓言”,所谓的“金石交”吗?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如何呢?司马师最终将曹芳废为齐王,拥戴高贵乡公曹髦继位。西晋建立后,册封邵陵县公。
而在260年6月2日,高贵乡公曹髦亲自讨伐司马昭,最终为太子舍人成济所弑,年仅十九岁,以王礼葬于洛阳西北。
所以从这点上来看,阮籍的这首诗是对司马懿背弃誓言,要取曹氏而代之这种行为的感叹和讽刺。但是出于自保,采用了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83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