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价值观分析(自我价值观是什么意思)
本文首发于“瘦子居酒屋”公号,订阅“瘦子居酒屋”公号,一起用模型避开个人成长的各种坑)
以终为始意味着带着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来扮演自己的角色,为自己的人生的第一次创造负责,为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负责。
By斯蒂夫-柯维
自我价值观分析(自我价值观是什么意思)
全文3500字,预计阅读5分钟
阅读口感:水果沙拉
大家可能都知道企业价值观,但是针对自己个人的价值观是否有认真考虑过?
什么是自己的价值观?
如何找到自己个人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比如交通中的红绿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表面是规则,本质是原则、是底线。
潜移默化地体现在每个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上。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观缺少清晰的定义,
那么往往会造成做任何决策都跟着别人想法走。
换句话说,缺少个人价值观就像一个被掏空大脑的机器,被别人左右。
但,人并不是机器,找到并不断更新个人价值观,是学任何方法之前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
我们学了那么多方法论,但是决定这些方法论被使用的价值观,如何寻找,是否有思考过?
1.什么是价值观,有啥用?
什么是价值观?
斯蒂夫-柯维说过:“原则就是地域,那么价值观就是地图”
克里斯坦森说过:“价值取向则是他做某件事的动机”
社会心理学是这么定义:“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思维感官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判断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
换句话说,价值观就是在做决策时候,什么对你来说更重要。
举个例子,比如我从小的经常住院的经历以及曾经发生的车祸,让我有一个非常优先级高的价值观就是健康第一,一切违背这条价值观的事情,都会让我去远离。
就比如我曾经会因为一份工作经常熬夜到晚上十二点多而辞职。因为我是一个严重熬不了夜的人,十点半之后我就像电脑关机一样。过了十二点熬夜就像杀了我一样,严重违背健康第一的价值观。
价值观有什么用?
1)驱动自己的人生,不迷失
2)驱动自己的家庭,更幸福
第一,驱动自己的人生道路不迷失,人生的路上有很多诱惑,经常会迷失。
但是价值观会是一个灯塔,时刻指引你回到正确的路上,不迷失。
比如,曾经我会交很多朋友,其中有一些人是比较虚伪的,不真实。因为我有个价值观是真实做自己,所以我从内心是就会本能去排斥远离这些人。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我认可的人,首先第一条就是真实不虚伪的人,这是我交真心朋友的第一规则。
第二,驱动自己的家庭更幸福。
很多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会发现家庭不是他想要的样子,最后往往导致分开。
如果一开始就有家庭的价值观,匹配的人结合在一起组成家庭,概率上会更幸福。
比如,我跟我媳妇,有很多理念是不一样的,但归根到底很多底层的价值观是一样的。
比如健康第一永远是我们共同认可的第一条,真实做自己,不虚伪都是我们认同的价值观。真诚开放是我们相处之道,才会有吵架不过夜的原则。正是这一条条价值观,才是组成幸福家庭的底层密码。
正所谓,合适的人,总是三观合适,三观就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果有一个家庭价值观,融合了双方的价值观,会让家庭的未来不迷路、更幸福。
2.到底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价值观?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斯蒂夫-柯维将影响人的价值观分为4种因素:
1)基因决定论
2)心理决定论
3)环境决定论
4)自我选择决定论
1)基因决定论,即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刻在DNA中的。
比如,一个人脾气不好,因为他祖先的DNA中就有坏脾气的因素。
2)心理决定论,即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和幼年的经历决定。
比如,很多人内向,不敢在人前说话,在心理决定论的观点下,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童年经历分不开的。
比如,我自己现在一遇见狗就怕,即使是一只小泰迪,我的内心心理就会起到变化,就是因为小时候被一只巨凶的狗追过一路。
这也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核心观点,一个人的幼年经历会造就他的品德和性格,进而决定他的一生。
3)环境决定论,即人的本性是由环境决定的。
比如,很多人在职场上都会遇到被上级领导用权力威胁做事情,然后有很多人也就认为这是对的管理方式,进而在对待以后下属的时候,也经常下意识使用这种权力管理,威胁管理。
4)自主选择决定论,即人的本性是由自己选择决定的。
这个观点是由20世纪美国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的。
他写了一本著名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一生特别悲惨,尤其是在二战的时候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在纳粹分子手中。
虽然物质环境,纳粹剥夺了他的自由,但弗兰克尔享有更伟大的自由,强大的内心力量帮助他实践自己的选择,超越纳粹的禁锢。最终感化其他囚犯,甚至狱卒,帮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寻回自尊。
可见他的心力、愿力之强大。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狭隘,弗兰克尔运用人类独有的自由意识,超越了纳粹的禁锢,发觉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我是非常认同自主选择决定论,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才把人当人,而不只是当作动物。
动物的模式=刺激-回应,这就是巴甫洛夫经典的研究动物的条件反射原理。
无论是基因决定论、心理决定论、环境决定论都是刺激-回应这种动物的模式,但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选择的自由。
人的模式=刺激-自主选择-回应,这才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价值观不由基因决定、不由父母言行决定、不由环境决定,完全可以由自己的选择决定。
我昨日的选择决定了今日的我。
我有权另做选择。
既然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如何找到自己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呢?
3.如何刷新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背后即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你想要成为的人。
我见过最简单实操的方法就是对标法。
即你佩服的人身上就有你认同的价值观。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价值观建立的小游戏,
就是观察别人的价值观-识别你认同的价值观-复制为己用。
从他们身上提炼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并不断实践更新。
具体展开步骤分为5步:
第一步,列名单,先写下3-5个你最钦佩的人的名字
第二步,写品质,列出3点最佩服他的特性,即你想拥有的价值观/品质
第三步,做分类,对这9-15个进行分类,工作类和生活类
第四步,做排序,分别对工作类价值观和生活类价值观进行排序,这就是你的价值观初稿
第五步,常更新,平时践行,然后定期更新(半年/一年更新频率)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第一步,列名单,先写下3-5个你最钦佩的人的名字
从2014年开始,我开始逐渐意识到生命中的一些贵人,即我佩服要向之学习的人。
所以为了获得更多可以排序和做归类的数据,我把从2014年到2021年最影响我的人,都做了罗列。
从信息处理角度来看,写的越多,后期归类处理就越精准,有可能的话,就尽可能多写。
第二步,写品质,列出3点最佩服他的特性,即你想拥有的价值观/品质
第三步,做分类,对这9-15个进行分类,工作类和生活类
第四步,做排序,分别对工作类价值观和生活类价值观进行排序,这就是你的价值观初稿
第五步,常更新,平时践行,然后定期更新(半年/一年更新频率)
对比我自己从2018年到2020年的价值观基本没有变。
2018年版本
2020年版本
2021年11月的版本
在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之后更新为如下:
这个版本最大的更新是将价值观拆分为2类,一类是生活类,一类是工作类。
其中最重要的第一条,还是健康第一。
所以以此为原则,才会在健康三要素保持一定的行动:
1)吃,饮食,比如尽量不暴饮暴食
2)睡,睡眠,比如早睡早起,必须午睡
3)动,锻炼,比如跑步,打篮球
随着人生的阅历,价值观会发生改变,不同阶段的关注的东西不一样。
以上就是对个人价值观的介绍,其实利用同样的原理,就可以得出家庭的价值观。
我很少见到有家庭的价值观,但是这个对于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梳理,有机会再写一篇文章关于家庭价值观的梳理。
我也见过其他梳理个人价值观的方法,
比如墓志铭法,想象自己百年之后墓碑上刻什么,别人的悼念词是什么。
比如畅想法,想象未来自己期望成为的样子。
但,我自己实践下来,觉得这种对标法最有体感和实操性。
当然你可以把这几种的结果都放在一起对比,更加全面来看。
4.总结
梁宁说,决策质量=信息环境*决策模型
但这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前提,就是有明确的价值观。
不同的价值观,在接收到不同的信息,进而会选择不同的决策模型。
即使是双胞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甚至工作环境都一样的前提下,依然对于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选择,背后的原因就是有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不由基因决定、不由父母言行决定、不由环境决定,完全可以由自己的选择决定。
比如,我们总是会对很多父母离异的人有偏见,觉得他们的情感之路注定不顺利,其实就是因为觉得父母离异的环境决定了这个人的价值观。
少一点偏见,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价值观由我们自主选择。
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选择践行自己认同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创造者,而不是社会机器下的复制品。
就像斯蒂夫柯维所说:“你是创造者,你掌控自己的人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83256.html